高效课堂的内涵
对于高效课堂,不同的专家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与能力,获得更丰富的经验”;也有人认为,“高效课堂就是在有效的空间里,采取恰当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取有效的知识与能力”;还有人认为,“高效课堂就是在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同时充分利用本节课的资源,让学生明白丑与美,恶与善的客观真实”。
第一个解构“高效课堂”概念、理论、实践,并形成系统性研究论述的李炳亭先生对高效课堂这样定义:所谓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
我们认为,高效课堂是指班级授课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其目的是达成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的最优化,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绿色、生态、集约化。
“绿色”是指就像植物的健康生长不能离开阳光、土壤、
空气和有机肥一样,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兴趣、情感、态度和创新能力。
高效课堂无毒副作用,并能对每位学生带来无限发展潜力。
“生态”是指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
高效课堂就是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学环境、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建立动态平衡关系,使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始终处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
“集约化”原是农业生产力的一个概念,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新技术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增加产品产量,以这种方式发展农业通常称为农业集约化。
高效课堂的集约化,是指教师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科学优化,不断提高班级授课的效率,促进教学质量大面积、大幅度提高。
反对以摧残师生身心健康为代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是说,反对课内损失课下补,校内损失校外补。
(一)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低效性而言的
高效课堂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节课),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自主、自信、快乐地发展。
具体表现在:在认知上,学生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
会到会;在情感上,学生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参与度高和学生思考问题深刻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满意度高和当堂达标率高的课堂,其主要标准是:引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促使师生、生生多维互动;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高效达成。
(二)高效课堂追求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
高效课堂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
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
课堂高效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
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
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等诸多方面。
只有二者的和谐有机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