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负责人:夏琼课程中文名称:新闻采访学课程英文名称:News Gathering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3课程学时数:54(其中包括18个学时的课堂练习与课外实践课时)授课对象:新闻学、网络传播、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新闻学概论、新闻事业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新闻采访学是新闻学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它是研究新闻记者认识、把握客观事物、采掘新闻素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技巧的应用科学。

新闻采访学是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必修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修养与采访技能为目的。

本课程内容以采访为重点,主要讲授新闻选择、采访程序、采访策划、访问方法、观察法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如采访实习、模拟记者招待会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实地采访能力,使学生不仅熟悉新闻采访的理论知识,更能掌握实地采访的方法与技巧,为媒体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根据本课程教材《新闻采访学新论》(罗以澄)的内容,新闻采访学课程的教学将划分为十章内容,共计16讲54个课时(其中包括36个课堂教学课时,18个课时的课堂练习与课外实践课时)。

知识点与课时设计表课堂练习与课外实践课时设计(18课时)第一章学习新闻采访学的意义与方法一、学习研究新闻采访学的意义(一)对新闻实践的指导意义1.理论对实践的作用2.当前新闻实践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3.新闻采访学学习之实用目的,掌握采访活动规律,规范采访行为,指导实践(二)对学科建设的理论意义1.学科建设的规范与要求2.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历史进程:表层研究→里层研究→立体研究3.新闻采访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三)对我国新闻业发展的现实意义1.世界新闻业发展概况2.我国新闻业发展的进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究3.学习新闻采访学与我国新闻业发展的关系二、新闻采访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学习新闻采访学的方法论的根本原则1.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层次上考察2.从新闻采访学的个性层次上考察3.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二)引进系统科学方法,注重学习的整体观、立体观1.系统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之关系2.引进系统科学方法论进行学习的作用与意义3.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既要联系实际,又要同实际“保持一定距离”1.联系实际的重要性2.理论的学习研究要“超前”现实的实践3.理论的学习研究“超前”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二章新闻采访活动的性质、特征与路线规定一、新闻采访活动的性质(一)什么是新闻采访1.两种哲学观的分歧2.各种采访定义的评价①采集材料说。

②调查研究说。

3.新闻采访的科学界定: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新闻报道而进行的了解和掌握客观情况的活动4.新闻采访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新闻采访活动的性质1.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①工作目的:新闻采访主要目的是为了大众传播。

②工作任务:新闻采访主要任务是要“抓新”。

③工作进程:新闻采访过程要求快。

④工作方式:新闻采访基本方式是社会活动方式。

⑤工作难点:新闻采访过程中充满矛盾冲突。

2.是一种特殊的同事实打交道的活动①排斥不是事实的“新闻”。

②排斥不是新闻的事实。

3.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①取与予的矛盾。

②生与熟的矛盾。

③说与做的矛盾。

二、新闻采访活动的特征(一)“内在”特征1.公众性2.公开性3.事新性4.快速性(二)“外在”特征1.广泛性2.对等性3.自由性(三)新闻采访活动特征的体现与社会制约1.社会物质生产技术的制约与影响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与影响3.社会政治制度与政治形势的制约与影响三、新闻采访的认识路线及其规定路线的概念: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采取的基本准则”。

它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并根据现实实际而制定的。

新闻采访的认识路线------实事求是。

(一)实事求是认识路线的核心是求真1、求真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2、求真要求真诚地对待新闻事业,真诚地对待公众。

3、求真还要求新闻媒体与公众联手排除各种干扰。

(二)实事求是认识路线是对“客观主义”的扬弃1、事实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体。

2、事实经过记者的“报道”,必然融入记者的主观色彩。

3、事实本身的生成与确认不可能是纯客观的。

(三)实事求是路线的贯彻在于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1、实证原则:要求记者客观、如实地认识和把握事实。

2、程序原则:要求记者在认识程序上坚持先感性后理性,由感性到理性。

3、动态原则:要求记者以运动的、变化发展的眼光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

4、网络原则:要求记者用系统、联系的眼光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

四、新闻采访工作路线及其规定(一)正确处理与各级党委的关系1.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主动与党委保持密切联系。

3.尊重和依靠基层党委。

4.与党委发生意见分歧时,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二)坚持“三贴近”1.要与群众广交“友”,深交“情”。

2.要建立自己的采访基地。

第三章新闻记者的职能与修养一、记者的职能与地位(一)记者的社会职能(二)记者的社会地位(三)正确认识记者的职能与地位二、记者的工作特点与任务(一)工作特点1.活动引人注目,社会影响力大。

2.社会接触面广,工作“变幻无穷”。

3.“脑体”并用,工作十分艰险。

(二)我国记者的工作任务1.采访新闻。

2.反映情况。

3.做群众工作。

三、记者的修养(一)“识”的修养(二)“学”的修养(三)“才”的修养第四章新闻事实的识别及其方法一、识别新闻事实的依据(一)依据记者识别、选择新闻的主要依据是新闻价值。

客观事实只有具备了新闻价值,才值得采访报道;新闻价值越大的事实,就越应注意重点采访报道。

记者识别、选择新闻时,还必须考虑到传媒社会责任的担当。

(二)新闻价值界定1.定义: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信息量及其对受众、社会的利害关系涉及的程度。

这一定义告诉我们:①新闻价值存在于事实之中,所以我们要尊重事实,注意研究事实。

②新闻价值存在于事实与受众的关系之中,所以我们要尊重受众,了解受众的需求。

③新闻价值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它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等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要熟悉社会、研究社会。

2.新闻价值的构成因素:①新鲜性。

②重要性。

③接近性。

④趣味性。

二、识别新闻事实与记者的新闻敏感(一)新闻敏感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新闻敏感就是记者敏锐地发现、鉴别和预见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

2、作用:①能“一触即发”,迅速抓住新闻事实。

②能“慧眼识珠”,准确鉴别事实的新闻价值所在及其大小。

③能“见微知著”,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④能“落叶知秋”,对某些重大新闻事实的出现作出科学的预见。

(二)新闻敏感从何而来:1、来自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2、来自对形势、政策和报道思想的透彻了解。

3、来自对情况、资料的积累和研究。

4、来自记者的理论修养、政策学习和业务实践。

三、识别新闻事实的运作方法(一)把握事实变动的范围和规模1、含义:指事实变动的空间,亦即事实变动所可能涉及的社会影响面。

2、区分:量变、质变。

3、在实际操作中的要求:①善于把握事实变动的外在形态,即看其是否涉及全局、整体的大事,以此衡量其新闻价值。

②注意把握事实变动的空间“临界点”。

③注意把握事实变动主体的“知名度”。

④注意把握事实变动空间中的特定的“数字点”。

(二)把握事实变动的顺序与次数1、含义: 指事实变动出现的时间顺序与频率。

2、区分:首变、后变。

独变、屡变。

3、在实际操作中的要求:①善于把握事实变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状态,注意从人们尚未知晓的“首变”事实中发现其新闻价值。

②善于把握事实变动中存在的“人无我有”的独特之处,注意从人们意料之外的“独变”事实中发现其新闻价值。

(三)把握事实变动的时间与速度1、含义:指事实变动的过程。

2、区分:急变、突变。

缓变、渐变。

3、在实际操作中的要求:①善于根据事实变动的头绪简繁、过程的长短以及速度的快慢,把握其新闻价值之所在。

②善于从缓变、渐变的事实中发现、开掘其蕴藏的社会普遍意义。

(四)把握事实变动的方向与意义1、含义:指事实变动的性质。

2、区分:顺变:合乎社会行进轨迹的变动。

逆变:逆社会行进轨迹的变动。

3、在实际操作中的要求:①要有正确的判断力。

②要把握报道量。

第五章新闻选题的确定及其方法一、采访选题确定的原则(一)新闻采访选题的含义和意义1.采访选题的含义:新闻采访的“题目”,即新闻采访活动的具体对象,它涉及到采访什么以及从哪个角度进行采访的问题。

2.确定采访选题的意义:宏观方面:明确采访活动的方向,有助采访活动顺利开展。

微观方面:新闻事实是无限的,必须选择;事件是复杂的,必须选择角度。

(二)新闻采访选题的原则1.客观性与观念性的辩证统一:客观性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观念性的含义及其必然性。

辩证统一出选题。

2.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辩证统一:新闻价值的规定。

新闻政策的规定。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3.社会需求与传媒定位的辩证统一:社会需求是选题确定的重要依据。

传媒定位的含义及其对选题的影响。

二、采访选题确定的先决条件——获取新闻线索(一)新闻线索的含义和特点1、含义。

2、特点:①简略、概括。

②不可靠。

③属于直观感觉的东西。

(二)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1、纵向途径。

2、横向途径。

三、采访选题确定的关键所在——记者要善于驾驭思维(一)从微观思维走向宏观思维1、宏观思维可以使记者捕捉住重大题材,对大的事件、全局的情况作综合的分析和宏观的鸟瞰。

2、宏观思维也可以使记者在对具体个人和事件的审视中,跳出就事论事的框框,将其置于大的时空背景下,展示其据以存在的整个社会系统;将其看作一流动的时间过程中的一个具体的环,从而赋予其宏观的意义。

3、宏观思维还可以使记者在纵横比较、发展追踪中对事物作趋势性的分析、把握和预测。

(二)从单一思维走向系统思维1、由局部思维转向整体思维。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

3、由静态思维转向动态思维。

(三)从直觉经验型思维走向理性思维1、理性思维不受感觉和经验的束缚。

2、理性思维不盲目遵从权威和教条。

3、理性思维不服从旧伦理、道德的裁决。

(四)从惯性思维走向创造性思维1、求异性。

2、认同性。

3、发散性。

4、逆向性。

四、采访选题确定的方法(一)从有明显特点的事物中考虑、确定采访选题(二)从具有“典型性”的事物中考虑、确定采访选题(三)从精选事实的最佳角度中考虑、确定采访选题第六章新闻采访的工作程序及方法一、明确报道思想的作用与要求(一)明确报道思想的作用1、从政治上、政策上为采访工作“导航”。

2、指导新闻素材的获取。

3、指导新闻主题的提练。

(二)如何明确报道思想1、学习、领会有关方针、政策。

2、了解、把握大局。

3、学习、领会编辑部的报道方针、意图。

二、采访准备的意义与方法(一)采访准备的意义1.为成功的采访奠定基础①做到心中有数,缩短记者与被访者间距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