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科学呼吸系统重点,习题及答案

内科学呼吸系统重点,习题及答案

呼吸系统肺炎:定义: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

分类:1.解剖分类:大叶性(肺泡性)肺炎、小叶性(支气管性)肺炎、间质性肺炎。

2.病因分类:细菌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病毒性肺炎、肺真菌病、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理化因素所致肺炎。

3.患病环境分类: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

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肺炎链球菌为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多成双排列或短链排列。

有荚膜,其毒力大小与荚膜中的多糖结构及含量有关。

根据荚膜多糖的抗原性质,分86个血清型。

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肺炎链球菌是寄居在口腔及鼻咽部的一种正常菌群,其带菌率常随年龄、季节及免疫状态的变化而有差异。

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时,有毒力的肺炎链球菌入侵人体而致病。

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病理改变:有充血期、红肝变期、灰肝变期、消散期。

表现为肺组织充血水肿,肺泡内浆液渗出及红、白细胞浸润,白细胞吞噬细菌,继而纤维蛋白渗出物溶解、吸收、肺泡重新充气。

病理以肺泡炎为主,很少涉及肺泡壁或支气管壁的间质。

一般多局限于一个肺叶或其大部分,偶可同时发生于几个肺叶,右上2~3日肺泡内含纤维素渗出物、4~5日肺泡内充满网状纤维素,网眼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大单核细胞,红细胞渐消失,肺叶由红色转临床表现:(一)症状:起病前常有受凉,淋雨,疲劳,醉酒,病毒感染史,多数有上呼吸道前驱症状,起病多急剧。

突发高热、寒战,肌肉酸痛,纳差、疲乏和烦躁不安。

体温通常在数小时内升至39~40℃,高峰在下午或傍晚,或呈稽留热,脉率随之增速。

可有患侧胸部疼痛,反射到肩部或腹部,咳嗽或深呼吸时加剧。

痰少,可带血或呈铁锈色,胃纳锐减,偶有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易被误诊为急腹症。

(二)体征:患者呈急性热病容,面颊绯红,鼻翼煽动,皮肤灼热、干燥,口角及鼻周有单纯疱疹,病变广泛时可出现发绀。

重症感染时可伴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神志模糊、烦躁、呼吸困难、嗜睡、瞻望、昏迷等。

累及脑膜时有颈抵抗及出现病理性反射。

胸部体征:早期只有轻度叩诊浊音或呼吸音减弱。

病程第2~3日肺实变后有典型叩诊浊音、语颤增强及管性呼吸音等。

消散期可听到湿罗音。

少数病例始终不见胸部异常体征。

确诊须靠X线检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定义: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COPD主要累及肺部,但也可能引起肺外各器官的损害。

COPD的病理改变:1.主要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的病理变化。

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溃疡形成。

纤毛倒伏、变短、不齐、粘连,部分脱落。

缓解期粘膜上皮修复、增生、鳞状上皮化生和肉芽肿形成。

杯状细胞数目增多肥大,分泌亢进,腔内分泌物潴留。

基底膜变厚坏死。

2.各级支气管壁均有多种炎症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为主。

急性发作期可见到大量中性粒细胞,严重者为化脓性炎症,粘膜充血、水肿、变性坏死和溃疡形成,基底部肉芽组织和机化纤维组织增生导致管腔狭窄。

3.肺气肿的病理改变可见肺过度膨胀,弹性减退。

外观灰白或苍白,表面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大疱。

镜检见肺泡壁变薄,肺泡腔扩大、破裂或形成大疱,血液供应减少,弹力纤维网破坏,细支气管壁有炎症细胞浸润,管腔粘液腺及杯状细胞增生、肥大,纤毛上皮破损、纤毛减少。

COPD的病理生理:1.在早期,一般反映大气道功能的检查如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最大呼气中期流速多为正常,但有些患者小气道功能(直径小于2mm的气道)已发生异常。

随着病情加重,气道狭窄,阻力增加,常规通气功能检查可有不同程度异常。

缓解期大多恢复正常。

随疾病发展,气道阻力增加、气流受限成为不可逆性。

2.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时,视其严重程度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早期病变局限于细小气道,仅闭合容积增大,反映肺组织弹性阻力及小气道阻力的动态肺顺应性降低。

病变累及大气道时,肺通气功能障碍,最大通气量降低。

随着病情的发展,肺组织弹性日益减退,肺泡持续扩大,回缩障碍,则残气量及残气量占肺总量的百分比增加。

肺气肿加重导致大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受膨胀肺泡的挤压而退化,致使肺毛细血管大量减少,肺泡间的血流量减少,此时肺泡虽有通气,但肺泡壁无血液灌流,导致生理无效腔气量增大;也有部分肺区虽有血液灌流,但肺泡通气不良,不能参与气体交换。

如此,肺泡及毛细血管大量丧失,弥散面积减少,产生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导致换气功能发生障碍。

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可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储留,发生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最终出现呼吸功能衰竭。

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1.肺动脉高压早期常无明显自觉症状,有时虽然肺动脉高压已引起右心室肥厚及慢性高压性肺源性心脏病,但症状并不一定显著,而多在20~40岁间才逐渐出现气急、乏力、呼吸困难或有咯血、心悸、声音嘶哑等症状。

由于心排血量降低,可有四肢寒冷、脉搏细小、周围性紫绀、心绞痛、晕厥等,紫绀在早期常不严重,但在有右至左分流的情况下却可出现显著的紫绀。

2.体格检查根据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原发病的性质和心脏的代偿情况等而有不同的表现,主要有心浊音界向左侧扩大,胸骨左下缘可们及抬举性搏动,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并分裂,有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和相对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吹风样杂音,颈静脉处可见大的心房收缩波。

出现右心衰竭时,有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腹水、水肿等,胸骨左下缘常听到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和舒张期奔马律,可有第四心音。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临床表现痰、气促,活动后可有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

急性感染可使上述症状加重。

远,P2>A2,三尖瓣区可出现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1.呼吸衰竭明显发绀,球结膜充血、水肿,严重时可有视网膜血管扩张、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

因高碳酸血症可出现周围血管扩张的表现,如皮肤潮红、多汗。

2.右心衰竭征:发绀更明显颈静脉怒张,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剑突下可闻及收缩期杂音,甚至出现舒张期杂音。

肝大且有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重者可有腹水。

少数患者可出现肺水肿及全心衰竭的体征。

诊断依据:COPD出现渐进性的心悸、气促、活动耐力下降。

根据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其他胸肺疾病或肺血管病变,并已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功能不全,如P2>A2、颈静脉怒张、肝大压痛、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下肢水肿及体静脉压升高等,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有右心增大肥厚的征象,可作出诊断。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30mm)、右心室内径(≥20mm)、右心室前壁厚度,左右心室内径比值(<2)、右肺动脉内径或肺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可增加,红细胞电泳时间常延长;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

呼吸衰竭的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治疗:1.保持呼吸道通畅效,必要时应建立人工气道。

2.氧疗PaO2迅速提高到60mmHg或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SpO2)达90%以上的前提下,尽量减低吸氧浓度。

3.增加通气量、改善二氧化碳潴留功能障碍时,以人工辅助通气装置(呼吸机)来改善通气或换气功能,即为机械通气。

其能维持必要的肺泡通气量,降低PaCO2;改善肺的气体交换效能;使呼吸机得以休息,有利于恢复呼吸机功能。

并发症:机械通气的主要并发症为通气过度,造成呼吸性碱中毒;通气不足,加重原有的呼吸性酸中毒和低氧血症;出现血压下降、心输出量下降、脉搏增快等循环功能障碍;气道压力过高或潮气量过大可导致气压伤;人工气道长期存在,可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

4.病因治疗。

5.一般支持疗法。

6.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与支持。

慢性呼吸衰竭治疗:1.氧疗。

2.机械通气。

3.抗感染。

4.呼吸兴奋剂的应用。

5.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宁酸勿碱:氧合Hb的结合,酸中毒时松散,碱中毒时紧密;酸中毒对中枢起兴奋作用,碱中毒抑制)。

原发性支气管癌(肺癌):定义:是起源于支气管粘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是发生于肺脏的癌病类疾病。

肺癌发生于支气管粘膜上皮亦称支气管肺癌。

肺癌一般指肺实质部的癌症,通常不包含其他肋膜起源的中胚层肿瘤,或者其他恶性肿瘤如类癌、恶性淋巴瘤,或是转移自其他来源的肿瘤。

因此以下我们所说的肺癌,是指来自于支气管或细支气管表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分类:(一)按解剖学部位分类癌称为中央型肺癌,约占3/4在段支气管以下的肺癌称为周围型肺癌,约占1/4,多见腺癌。

(二)按组织病理学分类:a).鳞状上皮细胞癌:包括乳头状型、透明细胞型、小细胞型、基底细胞样型。

b).腺癌:包括腺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实体癌黏液形成。

c).大细胞癌:包括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基底细胞样癌、淋巴上皮瘤样癌、透明细胞癌、伴横纹肌样表型的大细胞癌。

d).其他:腺鳞癌、类癌、肉瘤样癌、包括燕麦细胞型、中间细胞型、复合燕麦细胞型。

诊断:详细采取病史,对肺癌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经验,及时进行细胞学及纤支镜,可使80%~90%的肺癌患者得到确诊。

应重点排查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或有下列可疑征象者2~3症状的胸腔积液,尤其是呈血性、进行性增加者。

其他具体的诊断检查:1.X线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肺癌最常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X线检查可以了解肺癌的部位和大小。

早期肺癌病例X线检查虽尚未能显现肿块,但可能看到由于支气管阻塞引起的局部肺气肿、肺不张或病灶邻近部位的浸润性病变或肺部炎变。

2.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肺癌的一个重要措施。

通过支气管镜可直接窥察支气管内膜及管腔的病理变化情况。

窥见癌肿或癌性浸润者,可采取组织供病理切片检查,或吸取支气管分泌物作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和判定组织学类型。

3.放射性核素检查:67Ga-枸橼酸盐等放射性药物对肺癌及其转移病灶有亲和力,静脉注射后能在癌肿中浓聚,可用于肺癌的定位,显示癌病的范围,阳性率可达90%左右。

4.细胞学检查:多数原发性肺癌病人在痰液中可找到脱落的癌细胞,并可判定癌细胞的组织学类型。

因此痰细胞学检查是肺癌普查和诊断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中央型肺癌痰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可达70~90%,周围型肺癌痰检的阳性率则仅约50%左右,因此痰细胞学检查阴性者不能排除肺癌的可能性。

5.剖胸探查术:肺部肿块经多种方法检查和短期试探性治疗仍未能明确病变的性质,肺癌的可能性又不能排除,如病人全身情况许可,应作剖胸探查术。

术中根据病变情况及病理组织检查结果,给予相应治疗。

这样可避免延误病情致使肺癌病例失去早期治疗的时机。

6. ECT检查:ECT骨显像比普通X线片提早3~6个月发现病灶,可以较早地发现骨转移灶。

如病变已达中期骨病灶部脱钙达其含量的30%~50%以上,X线片与骨显像都有阳性发现,如病灶部成骨反应静止,代谢不活跃,则骨显像为阴性X线片为阳性,二者互补,可以提高诊断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