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辅导型教学方法研究
数学教学改革的着眼点是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因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素质教育的载体势在必然,实现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跨越。
但教学过程中只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研究得少。
基于这种原因,我们经过多年的集体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一种新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自学辅导型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确立了“自学辅导型教学方法”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引导自学——自学检测——知识迁移——综合运用——开拓创新”五个环节。
其操作流程图如下
上面的操作规程我们可以概括为“一三五”工程。
一个创新:创设研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个层次:
一层:自学检测、精讲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小结重点和难点;二层:知识迁移、精讲数学方法,小结数学方法:
三层:综合运用、精讲思维方法,小结数学思想。
五个环节:“引导自学——自学检测——知识迁移——综合运用——开拓创新”。
下面对五个环节进行分解:
1 引导自学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教材中将授的主要内容,初
步理解基本概念、公式、典型例题解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
在上课讲授新知识前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自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明了化。
2 第一层主要是让学生形成对知识感性认识。
包括三个环节:自学检测——精讲——小结。
“自学检测”要求教师对学生自学知识进行检测,如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能根据已自学的知识就能回答,只能作基础性知识的了解和检查,能反映新知识发生的过程。
之后,教师重点针对自学检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主要概念、定理抓住重点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强化学生对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初步融合。
这部分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让学生弄清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把握知识的脉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
3 “第二层主要是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包括三个环节:知识迁移——精讲——小结。
“知识迁移”重在巩固提高,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理办法是教师精选二至三个解答题,检查学生通过自学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要尽量让学生调板,通过学生的调板展示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之后,教师重点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学生知识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重在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要求教师对新知识的讲解重在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培养,疏导释疑,深化理解。
并进行适当延伸。
4 第三层主要是让学生形成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灵活运用的阶
段。
包括三个环节:综合运用——精讲——小结。
“综合运用”是对所学知识的升华,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内化知识的迁移,达到知识应用和深化。
出示一至两个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经过深刻的理解并自己动手解决。
通过练习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之后,教师重点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反映的对新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进行综合概括。
着重在知识的灵活运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提炼和升华。
从而形成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5 反馈与创新:由前四个环节的引导来培养学生,再通过反馈练习或创新性小课题的研究达到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实际应用。
这样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对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由感知到理解的过程,形成大胆猜想,凝练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以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
在运用“自学辅导型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1 学生自主的原则: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愿,要使学生学会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养成自学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与能力、观察、实践、归纳总结的能力。
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中促进智力发展。
2 培养兴趣的原则: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要求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各层次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学法指导,并在课堂上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3 问题——探索——创新原则:问题是探索的材料,探索是创
新的手段,而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要求教师能适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让学生学到探索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程序,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创新意识的潜能。
4 自我评价和集体合作原则:创设好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和相互合作,开发自己的思维空间。
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总之,构建课堂教学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关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迁移能力。
变“学会”为“会学”,从“会学”到“会用”,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将知识进行整合为知识体系,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