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全民健身工作总结20**年是我县全面贯彻《全民健身计划》推动群众体育工作持续发展的一年,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年,维护我县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宗教有序、社会和谐、人民安康这样一个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充分占领体育文化阵地,达到推动普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日益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开放,体育健身带来的实惠。
下面就全民健身活动,群众体育工作做总结。
一年来,我县体育工作在县政府全民健身小组的领导下,把全面健身计划列入政府工作日程,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上级体育主管部门和广大农村农民的认可,特别是通过市三运会,农民体育建设工程的贯彻实施,人民群众参与健身的意识不断增强,体育健身项目不断的到了普及。
一、8月8日全民健身日全面推动我县群众体育工作蓬勃发展。
我县8月8日“全民健身日“博大杯”大型文艺晚会的成功举行,文化体育融为一体,市三运会的号角吹响了万众欢乐促和谐,全民健身全民健身展风采的一系列体育活动,健身秧歌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突出特色,放大整体效益。
参与活动大5000多人,观众达1万多人。
体育组织不断增强,新的体育健身项目在不断巩固,羽毛球项目城区内不断发扬广大。
接受不少民用人士独办体育项目的健身热潮。
自发体育组织在开始崛起。
老年体育在整个群体工作中起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点到面的推动作用,在整个体育工作中创新了工作方法整合了纵横力度,大力推动了基层整体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全年工作中建立了老年人体育工作联系会制度,下发了《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重点开展了“老年体育科普年”活动、开展了一系列老年健身活动、体育展示活动。
目前全县各种活动站点186个,门球队20个,会员200多人,太极拳、剑委员386人,文艺队30支800余人,花鸟联合会会员近百人,参加柔力球活动的人员达400人,乒乓球会员近200人,威风锣鼓队86人,参加老年人活动近五万多人,已形成了一支社会影响大的体育大军。
二、存在不足和困难1、群众体育健身发展不平衡、思想不一致,经济欠发达,特别是农村基层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艰巨,虽然当前体育工作重在农村,基在农民,养在学子,但与各族群众的期望和实现的可能性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2、群体工作不够“活”不够“深”群众体育的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活富裕,生活方式进步,文化先进的重要表现,由于我县经济欠发达、广大群众生活水平不高,生活方式相对落后,体育健身意识不强,体育经费短缺,体育协会、团体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全民健身工作只能在少部分单位,少部分个人参与,还不能深入广大农村和社区,全县群众体育工作没有蓬勃发展起来,并揪起热潮。
群众体育事业正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为统领,抓抢机遇,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鼓足干劲,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加快推进我县群众体育的发展,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新的力量。
县公共交通优秀集体事迹一、行风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年,为加强行风建设,市公共交通指挥调度中心从关注民生、体贴民情、消除民怨、凝聚民心入手,大力实施公交民生工程,重点解决市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与公交发展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
尤其是年6月8日市政府开通政风行风热线以后,在搭建与市民沟通的平台上,为广大市民办了很多实事和好事。
经统计,截止年12月底,公共交通指挥调度中心共接到省民心网和市政府政风行风热线转办件2050件,回复星级率为95.72%,群众满意率96.85%。
采取的主要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纠风责任。
为保证行风工作顺利开展,公共交通指挥调度中心成立了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逐级负责制。
对群众咨询和投诉的问题,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
科长负责政风行风热线转办件的受理,进行调查处理,形成初步意见向主管处长汇报;主管处长认真审查后,由责任科室负责协调相关公交企业积极落实,并形成回复材料;回复材料经公共交通指挥调度中心党政领导审定后,上报局行风办。
为加强对办理政风行风热线办理群众投诉工作的领导力度,专门指定一名副处长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组建了政风行风热线转办件受理小组,制定了转办件办理流程和办理时限,向社会公布了行风公开电话,由一名科长负责协调,一名副科长负责收集整理材料,两名工作人员负责接听受理公开电话,处理应急事件,保证信息畅通。
2、加强专项治理,开展创建活动。
针对市民反映部分公交车辆车容车貌差、站区卫生差、乘降秩序差、运营秩序差等问题,公共交通指挥调度中心积极开展多项主题整治活动,净化市场秩序。
年7月份,以奥足赛测试赛为契机,开展公交市场治理整顿月活动,重点整治了车辆卫生不整洁、乱贴广告、车内附属设施缺失问题;车辆随意停靠、滞站揽客、争道抢行等违规行为;个体承包线路和小公汽线路索要高价、野蛮待客、超员、串线经营等违章行为。
年9月份,为迎接我市首个“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开展了全行业车容车貌及站务设施整治活动。
年12月份至年2月底,开展了冬季行车及安全大检查,对各公交企业的检查情况定期进行排名和通报。
通过上述整治活动,公交行业行车和服务有了明显提高。
同时,公共交通指挥调度中心在全市公交行业开展了“文明排队示范街站”创建活动,标准化文明服务线路评比活动,公交系统标兵集体、先进集体创建活动,调动了广大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营造了全行业争先创优、文明服务的良好氛围。
3、加强社会监督,查处行风案件。
为不断拓宽社会监督渠道,认真听取市民意见,采取与新闻媒体联办栏目的方式,积极采纳市民关于公交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例如:晚报的我来设计公交线路、十佳公交线路评选,辽沈晚报的公交咋开我来说等栏目已成为拉近市民与政府之间的主要纽带。
同时,聘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专家、热心市民代表十余人作为行风监督员,为如何提高服务水平献计献策。
针对公交行业“热点”问题,多次参加了“行风热线”、“民生会客室”等栏目,与市民就如何更好地发展公交进行现场交流。
为方便市民及时反映问题和咨询情况,公共交通指挥调度中心向社会公开了2部投诉咨询热线电话、20部公交IC卡服务热线电话。
针对行风热线举报和投诉的问题,建立了驾驶员违章抄告制度,通过明查暗访,对服务态度恶劣、影响行业形象的驾驶员进行经济处罚。
全年查处行风案件32件,其中停岗培训30余人次,经济处罚120余人次。
4、加强宣传教育,完善长效机制。
为树立公交行业新风,形成人人参与创建文明行业、人人热心服务市民的良好氛围。
加强了对公交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完善了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准入制度,全部从业人员一律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经统计年以来举办公交车队长培训班16期,培训803人,核发从业资格证2372个,使公交服务更加规范。
《市公共交通管理办法》施行以后,在全行业进行了广泛宣传,为公交行业文明、优质服务提供了法规保障。
同时建立了《行风投诉工作制度》、《行风案件查处制度》、《线路检查通报制度》等内部规章,为全市公交行业建设完善了长效机制。
二、行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1.开展便民服务,为市民排忧解难。
年以来,通过采取“公交13项便民活动”、“公交线路请您参与”活动、“文明排队请您评说”活动等一系列便民新举措,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优质、文明的服务,使市民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在截至目前的行风政风转办件中,由于工作人员积极负责,转办件办结率100%,星级率95%,为群众办实事、好事445件,市民满意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全市涌现出公交标准化文明服务线路26条,星级驾驶员300名。
2.开展民生工程,方便市民出行。
根据广大市民在政风行风热线中反映的问题,主要开展了五项民生工程。
一是新增、更新公交车辆1424台,新开、延伸公交线路21条,新设公交站点333个,在XX户以上新建小区开通公交线路19条,填补三、四级马路公交线路空白13条。
二是新开5条通宵公交线路和5条午夜公交线路,在50条骨干公交线路实行延时服务。
三是启动了公交“明亮工程”,全市有48条线路、1300台车辆夜间运行开启车厢照明灯。
四是对3条小公汽线路、7条有偿使用线路进行了收购和改造。
通过采取便民、利民措施,使原有的服务得到延伸和拓展,265路、611路、4321小公汽等市民意见较大的“霸王”线路,也能以崭新的面貌为广大市民服务。
五是印制了《版公交出行指南》XX册,向社会免费发放。
3.创新服务手段,提供优质服务。
一是成立专职导乘队伍上岗工作。
在青年大街和北站枢纽站初步创建了“排队乘车示范街站”,实现100%公交首末站排队乘车的目标,在127个中途站实现了排队乘车,受到了市委领导的大力赞扬和社会充分肯定。
二是新建公交运营场、停车场9处,总占地面积9.2万平方米;新增办公面积3200余平方米,新建公交站务室97个,提升了公交企业形象。
三是新建公交候车廊500处,新增公交站牌565块,极大方便了市民候车和换乘。
四是与《辽沈晚报》合作,推出爱心候车室70余处,温暖扶手线路40余条,为冬季市民乘车提供了温暖。
五是开通大站块线路10条,双语站牌线路1条,新增双语音报站器561个、无障碍站牌1000个。
年公共交通指挥调度中心行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获得辽宁省建设厅辽宁省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先进集体,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市抗击特大暴风雪贡献奖、“ 市交通局机关建设优胜单位”、“交通系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