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 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8—10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
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 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2、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A .《孔子改制考》B .《海国图志》C.《天演论》 D .《变法通议》3•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这就是一个进步。
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
”这表明作者强调()A •“西用”与“中体”本身就相互矛盾B. “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向西方学习进程C •“中体西用”就是只强调经济改革D •用西方的技术维护中国体制是难以做到的4. 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5、从19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20世纪20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
一位政治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
”照此说法,“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的事件应该是()A.太平天国运动B. 洋务运动C. 维新变法运动D. 新文化运动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 次”变化是()A •从技术到器物B •从制度到思想“189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
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次思考”的层C •从制度到文化D •从器物到制度7•“作为一场政治运动, 百日维新短命而败, 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 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B •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8.胡适在其1918年创作的《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 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骂康有为太新,今日骂康有为太 旧。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 ()A.托古改制,实行君主立宪 C.变革制度,实行民主共和9•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 .提倡维新变法B •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 •宣传科学救国D •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10、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认为进化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
这表明严复宣扬进化论的目的是 ()A •发展近代科技B •提倡自由平等C •反对专制迷信D •推动社会变革11. 图7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
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奴才现查各学校共有中国学生一千三百余人,其中学文 科者一千一百余人。
学武二百余人,其数不为不多。
――清•杨枢《奏陈兼管学务情形折》图7A. 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B. 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C •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D •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12. 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 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 1893年〜1898年 民主”出现的频 率远远高于 共和”的频率。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B •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B.学习西方,全盘西化 D.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13.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 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 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 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这里的“有识之士” 应该是 ()A .洋务自强的践行者B •维新图强的呼吁者C •民主共和的实践者D •民主科学的倡导者14. 20世纪20年代有历史教科书在介绍儒家思想时写道:其宗主为孔丘”,不仅直呼孔子为孔丘,且对孔子整理典籍的说法也表示了很大怀疑。
这种暗含批评孔子之意的做法受到了 ()A .洋务运动的影响B .维新运动的影响C .抗日战争的影响D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5.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 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
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
”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17、是他发表文章,指出了十月革命是人类文明的新曙光;又是他发表文章,提出十月革命 也是劳工的胜利;还是他信心十足地预言: ).陈独秀 C .李大钊18. 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时期国人思想呈现多样化倾向B.清末预备立宪得到了大多数国人的认可C.清政府想控制舆论以抑制辛亥革命爆发 D.获奖状况表明了宪政观念已经深入人心19. 翻开某一时期的报纸, 你会发现当时所有西洋的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个字。
手杖是文明棍,西式礼帽是文明帽,自行车是文明车,连火柴都是文明火。
话剧是文明戏,京 剧则叫旧戏。
“某一时期”应是 () A.洋务运动时期 B .新文化运动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20. 鲁迅先生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说:从二十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至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 使奉祀的A.王韬B.康有为C.粱启超D.陈独秀16、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 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A •主张武装反袁,保卫共和制度B .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C •发动文化革命,启迪民众觉悟D .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兼容并包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 必是赤旗的世界”,他是( A.毛泽东B“试看将来的环球,人们穿起来……”孔夫子又被重新记得”,主要是因为()A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B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C •辛亥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D •儒家思想符合专制需要21. (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为揭起孔子和经学的旗帜,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造,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把经典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
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
康氏所为,开援西入儒之先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研究》2003年06期(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原因?(4分)材料二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一鲁迅《狂人日记》(2)材料二反映了鲁迅对儒学的什么态度?(2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分)材料三: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 ,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
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近代中西方启蒙运动发展的相似之处。
(4分)专题三测试题(一)答案1-5 CBBBC 6-10 DCADD 11-15 CCCDD 16-20 CCABD21. (14 分)(1)a.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异常严重;b.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c. 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 d.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
(每点一分,共 4 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思想:批判儒学。
(1 分)原因:儒家传统道德是我国古代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其提倡的纲常伦纪与西方民主思想相对立;(2分)北洋军阀倡导“尊孔复古” 。
(1 分)(3)相似之处:①都借助外来文化作为思想武器。
②都进行过激烈争论。
③都否定专制暴政,主张民主政治。
④都推动了各自的社会变革。
(4分,任答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