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综合知识竞赛试题(五)3)古代故事《完壁归赵》的主人公是”至今传诵。
他原名5) “初唐四杰”是指 天涯若比邻”的著名诗句。
6)四书指《大学》、 7) 八面玲珑的原意指8) “自古文章两司马”中的“两司马”指司马迁和(本试卷共100分,其中卷面分3分,请你在答卷时认真书写。
、古诗填空。
(每小题2分,共12分) 1)少小离家老大回, 萎蒿满地芦芽短,姓名(3)晓看红湿处, 5)湖光秋月两相和, 二、常识填空。
(每一空格2分,共34分) 1)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的国家是 清风半夜鸣蝉。
可怜九月初三夜,2)成语“韦编三绝”的“韦”是 意思。
4)文化巨匠也写下了与茶有关的小说《 》,他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人。
和王勃。
王勃曾写过三、根据诗句的意思,把所缺的人名填在括号里。
(每小题2分,共10分)()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烈火张天照云海,( 张仪会展平生活,()于此破曹公。
)那惭胯下羞。
)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四、根据意思写谚语。
(每小题2分,共8分)1)做什么事情只有经常练习,才能熟练。
2)时间长了,便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情况。
3)读书学习犹如爬山过海,不勤奋刻苦不行。
4)遇到困难,不奋勇前进,那只能后退。
五、阅读训练。
对与错(16 分)(一)我7岁的小侄子从外地来江城玩。
有一天,我带他走过一所邮局,他一抬头,停住脚不动了,一手拽我, 手遥指邮局上方一块巨大的地图模型:“姑妈,错了。
”“什么错了?”我莫名其妙。
“位置错了,他们把南美洲和非洲放颠倒了。
”我不以为然:“那只是一种装饰,谁会在意这个呢。
”小侄子却不干了,说:“那是地图,如果地图放错了,人们会走丢的。
”我感到大人的面子受到威胁,如果这种错误被一个孩子发现的话。
“你怎么敢肯定错了?”“我摆过地图,它就是错的。
”他固执地说。
我恼羞成怒:“错就错吧,关你什么事?”小侄子委屈地跟我走了。
但他却不肯放弃这个问题。
一回到家,就翻岀一本地图让我看什么是正确的,殊不知我早已忘了那错误的形状。
7岁的孩子对我彻底失望了,不过,临上火车告别江城时他还不忘叮嘱我:“姑妈,你再去看看,那肯定是错的。
” 时至今日我也没弄明白那地图的对与错。
这就是大人和孩子的区别。
孩子从小接受教育的全部内容是识别对与错,可作为一个大人,再纠缠到对与错之中,便被认为是幼稚了。
我们生活在对对错错、是是非非之中,早已淡漠了孩子时期的标准答案。
“难得糊涂”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为最佳行为方式。
它们消解了人们对公理和正义的坚持。
在利益面前,责任和原则都不值一提;在混淆对与错上,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聪明的大人不会做指岀别人错误的蠢事,他们宁可把它当作背后的笑料。
我常因此而洋洋得意,为了这孩子永远也无法理解的大人的秘密。
1. 文中说“在混淆对与错上,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在邮局面前,“姑妈”在混淆对与错上也有她的“理由”,请用自己概括出两条。
(每条限20字)(每条2分,共4分)① ②2. 本文最后一句中“因此”的“此”指代的是(用原文回答限6字内)(2分)“大人的秘密”的危害是。
(2分)3. 整体把握全文后,说说“他固执地说”中的“固执”一词反映出“小侄子”和“我”(即姑妈)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每条2分,共4分)(分别用4字短语概括)“小侄子”“我”本文以“对与错”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请分别指出。
(每小题限20字内回答)①从概括内容上说,“对与错”指的是。
(2分)②从揭示中心上说,“对与错”指的是。
(2分)(二)对比阅读(17分)甲一作曲家带着自己创作的曲子向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讨教。
在听演奏的过程中,这位大师不断地脱帽。
演奏完毕,作曲家连忙问道:“大师,是不是屋里太热?”大师说:“不热。
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
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那么多熟人,。
”乙一次,著名钢琴家李斯特到冬宫(俄国沙皇的皇宫)演奏。
演奏开始后,沙皇还在和贵族小姐们聊天。
于是李斯特停止了演奏。
乐声一停,沙皇回过神来,忙问李斯特为什么不弹了。
李斯特欠身答道:“陛下说话时,臣理应缄默。
”1. 甲文末尾少一句话,A,B两句话,你认为哪一句放在此处较合适?(2分)为什么?(2分)A.必须连连脱帽。
B. 不得不连连脱帽。
2. 甲文中大师的意思是。
(3分)3. 乙文中李斯特的话暗含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4. 甲文中的大师的话与乙文中的李斯特的话各有什么特点?(4分)5. 选文中的大师和李斯特在语言运用上都讲究了一定的技巧,都有其言外之意,下面人物如此,读完后,请你将言外之意写出来。
(3分)李大华阳台上浇花,楼下的阿姨说:“小李,你真爱美啊,我刚晒的被单也锦上添花了。
” 文问姨的言外之意是小学生综合知识竞赛试题(五)姓名( )(本试卷共100分,其中卷面分3分,请你在答卷时认真书写。
) 一、古诗填空。
(每小题2分,共12分)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2 )萎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
3)晓看红湿处,_花重锦官城 _______________ 。
4 ) _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6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二、常识填空。
(每一空格2分,共34分)1) 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的国家是 中国。
2) 成语"韦编三绝”的"韦”是 熟牛皮 意思。
3) 古代故事《完壁归赵》的主人公是蔺相如 。
4) 文化巨匠 鲁迅 也写下了与茶有关的小说〈〈 喝茶 》,他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俯首甘为孺子牛”至今传诵。
他原名 周树人,浙江绍兴 人。
5)“初唐四杰”是指 _卢照邻 、 杨炯 、 骆宾王 和王勃。
王勃曾写过“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著名诗句。
6) 四书指《大学》、《论语》 、 《中庸》 、 《孟子》 。
7) 八面玲珑的原意指 窗户敞亮 。
8)“自古文章两司马”中的“两司马”指司马迁和 司马相如 。
)对与错(16 分)我7岁的小侄子从外地来江城玩。
有一天,我带他走过一所邮局,他一抬头,停住脚不动了,一手拽我, 手遥指邮局上方一块巨大的地图模型:“姑妈,错了“什么错了?”我莫名其妙。
"位置错了,他们把南美洲和非洲放颠倒了我不以为然:“那只是一种装饰,谁会在意这个呢。
”小侄子却不干了,说:“那是地图,如果地图放错了,人们会走丢的 我感到大人的面子受到威胁,如果这种错误被一个孩子发现的话。
三、 根据诗句的意思,把所缺的人名填在括号里。
(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 屈原)。
(萧何)只解追韩信,岂得虚当第一功。
四、 根据意思写谚语。
(每小题2分,共8分)1) 做什么事情只有经常练习,才能熟练。
2) 时间长了,便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情况。
3) 读书学习犹如爬山过海,不勤奋刻苦不行。
4) 遇到困难,不奋勇前进,那只能后退。
五、 阅读训练。
(每小题2分,共10分)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张仪会展平生活,(韩信)那惭胯下羞。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你怎么敢肯定错了?”“我摆过地图,它就是错的。
”他固执地说。
我恼羞成怒:“错就错吧,关你什么事?”小侄子委屈地跟我走了。
但他却不肯放弃这个问题。
一回到家,就翻岀一本地图让我看什么是正确的,殊不知我早已忘了那错误的形状。
7岁的孩子对我彻底失望了,不过,临上火车告别江城时他还不忘叮嘱我:“姑妈,你再去看看,那肯定是错的。
” 时至今日我也没弄明白那地图的对与错。
这就是大人和孩子的区别。
孩子从小接受教育的全部内容是识别对与错,可作为一个大人,再纠缠到对与错之中,便被认为是幼稚了。
我们生活在对对错错、是是非非之中,早已淡漠了孩子时期的标准答案。
“难得糊涂”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为最佳行为方式。
它们消解了人们对公理和正义的坚持。
在利益面前,责任和原则都不值一提;在混淆对与错上,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聪明的大人不会做指岀别人错误的蠢事,他们宁可把它当作背后的笑料。
我常因此而洋洋得意,为了这孩子永远也无法理解的大人的秘密。
1. 文中说“在混淆对与错上,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在邮局面前,“姑妈”在混淆对与错上也有她的“理由”,请用自己概括出两条。
(每条限20字)(每条2分,共4分)① 人们不会在意装饰物的正误。
②即使错了,也不关孩子的事。
2. 本文最后一句中“因此”的“此”指代的是大人的秘密(用原文回答限6字内)(2分)“大人的秘密”的危害是消解了人们对公理和正义的坚持。
(2分)3. 整体把握全文后,说说“他固执地说”中的“固执”一词反映出“小侄子”和“我”(即姑妈)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每条2分,共4分)(分别用4字短语概括)“小侄子”坚持真理“我”淡漠是非本文以“对与错”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请分别指出。
(每小题限20字内回答)①从概括内容上说,“对与错”指的是大人和小孩对待地图对错的不同态度。
(2分)②从揭示中心上说,“对与错”指的是赞扬小孩明辨是非,批评大人淡漠是非。
(2分)(二)对比阅读(17分)甲一作曲家带着自己创作的曲子向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讨教。
在听演奏的过程中,这位大师不断地脱帽。
演奏完毕,作曲家连忙问道:“大师,是不是屋里太热?”大师说:“不热。
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
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那么多熟人, B 。
”乙一次,著名钢琴家李斯特到冬宫(俄国沙皇的皇宫)演奏。
演奏开始后,沙皇还在和贵族小姐们聊天。
于是李斯特停止了演奏。
乐声一停,沙皇回过神来,忙问李斯特为什么不弹了。
李斯特欠身答道:“陛下说话时,臣理应缄默。
”1. 甲文末尾少一句话,A,B两句话,你认为哪一句放在此处较合适?(2分)为什么?(2分)A.必须连连脱帽。
B. 不得不连连脱帽。
答:语气更重,突出了脱帽的必要性。
2. 甲文中大师的意思是这首曲子中有太多地方是抄袭别人的东西。
(3分)3. 乙文中李斯特的话暗含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答:专心安静地听演奏是对别人的尊重。
(意思对即可)4. 甲文中的大师的话与乙文中的李斯特的话各有什么特点?(4分)大师:幽默;李斯特:委婉而得体。
5. 选文中的大师和李斯特在语言运用上都讲究了一定的技巧,都有其言外之意,下面人物如此,读完后,请你将言外之意写出来。
(3分)李大华阳台上浇花,楼下的阿姨说:“小李,你真爱美啊,我刚晒的被单也锦上添花了。
” 刘阿姨的言外之意是水淋到她家的被单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