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及其治疗
姓名:学号:
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加之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病毒感染等原因,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已明显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糖胰岛素治疗
一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内分泌疾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缺乏或相对缺乏所致的一种慢性内分秘代谢性疾病,以糖代谢紊乱为突出表现,未治疗状态下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并伴有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异常。
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该病的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对糖尿病已有详细的记载,对糖尿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则和预后都作出了论述,到汉代在《金匮要略》中把糖尿病作为一个独立疾病来对待,唐代《外台秘要》中最先记载了糖尿病尿甜的表现。
而西方国家直到1672年才有土耳其人Areteus较系统的描述了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他发现了糖尿病患者“尿甜如蜜”,并详细记载了糖尿病患者从开始发病到病情恶化,直至昏迷死亡的临床过程。
二糖尿病的种类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
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三糖尿病的起因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
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及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
四糖尿病的危害
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是初诊糖尿病者的经典症状。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五糖尿病的预防
(1)防止和纠正肥胖。
(2)避免高脂肪饮食。
(3)饮食要保证合理体重及工作、生活的需要。
多吃蔬菜。
(4)增加体力活动,参加体育锻炼。
(5)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
(6)积极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
(7)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
(8)对中老年人定期进行健康查体,除常规空腹血糖外,应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
六胰岛素的生物化学
B细胞分泌的蛋白激素,由51个a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6000,A链(21肽)、B链(30肽)双链,三个二硫键;酸性蛋白,酸、中性条件下稳定。
不同物种的胰岛素,氨基酸的组成不同。
1胰岛素一级结构种系非常古老,不同种系结构差异很大,但分子中核心部位的氨基酸残基以及二硫键均得以保留,说明这些部位对胰岛素分子结构的稳定以及胰岛素的生理功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胰岛素以及结构的差异并不影响其在异种动物体内发挥生物学作用,但却足以使这种胰岛素成为抗原,产生抗体。
2胰岛素的二级结构A链中含有两个螺旋区,位于Al-A8及A13-A19之间,这两个螺旋区的轴是反向平行的。
B链中最主要的二级结构则为B9- B19之间的a螺旋,从B19后,肽链突然朝B23转向。
此外,在晶体形式中,B1-B8区域也有一级螺旋结构,这个结构与胰岛素六聚体的形成有关。
3胰岛素的三级结构A链B链相互折叠,形成致密的胰岛素原粒结构。
原粒结构的内核由疏水氨基酸残基组成,对维持胰岛素的整体结构至关重要。
在B细胞中,胰岛素以锌胰岛素六聚体的形式贮存于分泌颗粒中。
这种胰岛素六聚体有三个结构相同的二聚体组成,三个二聚体以三折对称的方式相互交连。
七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1 减少血糖来源的药物
1一糖苷酶抑制剂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小肠刷
状缘葡萄糖苷酶活性,使食物中的糖不易吸收,故可降低餐后血糖水平。
目前主要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2双胍类目前认为此类药物可抑制葡萄糖吸收和糖的异生,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促进葡萄糖分解,但不刺激B 细胞分泌故对正常人不起作用。
临床上以二甲双胍应用最为广泛,是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
2胰岛素促泌剂
1 磺脲类此类药物主要作用于胰腺 B 细胞膜上的磺
脲受体从而促进胰岛素释放;还能加强外源性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加强胰岛素的受体后作用,最终使胰岛素受体数目增加而导致胰岛素敏感性增高。
现已发展到第三代药物,临床多用格列美脲,也是适用于单药治疗及与胰岛素联合使用的唯一磺脲类药物。
2氯茴苯酸类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胰岛 B 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使 B 细胞去极化从而诱发胰岛素分泌。
临床上常用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长期应用此类药物有保护胰岛 B 细胞的功能。
有人称其为血糖依赖型胰岛素促泌剂。
3胰岛素增敏剂是一类基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
体(PPAR )的药物。
许多干预研究显示,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或者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可通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改善 p 细胞功能和糖代谢。
4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
1注射用胰岛索制剂自 1 921年首次成功提取胰岛素
以来,人类在胰岛素制备方法、效价、作用时间、纯度上获得了很大的进展。
按其来源可分为动物胰岛素、半合成人胰岛素及重组人胰岛素三类,其中基因重组人胰岛素是由DNA基因重组技术制造的,安全性更高。
2非注射用胰岛素制剂长期频繁注射胰岛素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和不便,同时易导致低血糖、皮下脂肪萎缩等不良反应。
多年来,国内外药学家一直致力于胰岛素非注射方式新剂型的研究,其制剂品种有肺部吸人制剂、口服或口腔黏膜吸收给药制剂、透皮制剂、泵、微囊、脂质体等。
3 胰岛素类似物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人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及结构进行局部修饰,可制成与人胰岛素相似的生物合成剂。
目前临床上运用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有赖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和赖谷胰岛素。
5 胰岛素泵的应用
胰岛素泵又称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是近二十年来临床上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的一种胰岛素输注系统,有“人工胰腺”之称。
它能模拟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二十四小时内连续不断的向人体输注微量胰岛素 (模拟基础胰岛素的分泌),而在进餐时可增加胰岛素的
释放量(模拟进餐后胰岛素分泌)。
经临床验证,目前胰岛素泵被认为是控制血糖的最佳手段,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喜爱。
结语:虽然目前糖尿病还不能被彻底治愈,但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将会有越来越多针对病因而非单纯改善生化异常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我们相信,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终有一日能得到有效防控。
参考文献:
吕肖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
黄胜贵, 胰岛素制制研究进展
徐保真, 胰岛素泵的合理应用
邓焕新,战胜糖尿病七大法宝
张培毅,糖尿病用药与饮食
魏庆芳,糖尿病防治策略
静思之,糖尿病防治一本通
蔡伟红,郭艳芹, 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伍晓玲, 糖尿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程韶,吴懿玲, 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刘志梅,王娟萍,陈美伦,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蒋冬梅, 病人健康教育指导
李冬生,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
常向云,糖尿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
徐晖, 董德全,糖尿病患病情况调查报告
王天星,王天恒,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调查分析
韦汐,贺平,胰岛素增敏剂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陈泽琴,唐建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足预防作用的影响分析
段裴,糖尿病患者饮食的自我调控和干预
潘竞锵,刘惠纯,中药降血糖作用的药理研究近况
文重远,糖尿病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的对比研究
黄詠齐,普查所见糖尿病120例资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