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倾听是心理辅导中的重要技巧,尤其在初始阶段,良好的倾听能够更好地澄清事实,建立关系。
倾听是心理辅导教师的基本功。
善于倾听是指全身心投入,专注地听,同时还要有参与,有适当的反应。
本文旨在论述倾听在心理辅导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全身心地倾听,努力达到倾听的行为层面和心理层面,以及倾听后如何作出恰当的反应,做一个有反应的倾听者。
〔关键词〕心理辅导;倾听;澄清;释义;情感反应;归纳总结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基本功,没有倾听就谈不上有效的心理辅导。
“倾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它不仅仅是接收到声音,而且要尽可能地了解其意义。
从“聴”可以看出,倾听需要用耳听、用眼看、用心领会。
一个“倾”字,包含着“专心”与“主动”的含义,它是一种心(神)、身、眼、耳的统整活动。
因此,“倾听”包括了“听”,以及敏锐地寻找声音中的隐含线索,观察来访学生肢体的动作与评估来访学生说话内容的前后关联性。
一、倾听在心理辅导中的重要作用倾听的目的在于使来访学生愿意畅所欲言并且产生一种“被理解、被接纳”的感觉。
通过倾听可以表达辅导教师对来访学生的尊重,了解他们的痛苦、烦恼及感受,并使他们宣泄情绪。
在辅导的起始阶段恰当地运用倾听对于辅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帮助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通过辅导教师的倾听,可以有效地传递对来访学生的全身心的尊重和关切,能使来访学生觉得他们是被当成一个“人”来了解,而并非只是个“案例”,这能使来访学生觉得辅导教师是值得信任、可亲近的,进而愿意开放自己,讨论自己的问题。
事实证明,一个具有“倾听”能力的辅导教师,必定能发展出良好的辅导关系。
2.帮助辅导教师澄清事实,收集基本资料有些辅导教师以为“问”才是收集来访学生资料的主要方法。
其实,倾听常常比“问”更有效。
因为对某些来访学生而言,辅导教师的问话会令他们感到压力与紧张。
此时辅导教师可采取温和与倾听的态度,来安抚他们紧张与害怕的情绪。
一旦来访学生感受到辅导教师可以信任而且是在认真地倾听时,他们就会很愿意说出自己的问题与感觉,这对于辅导教师准确了解来访学生的各种资料有很大的作用。
3.帮助来访学生理清思路、坦诚表白许多时候,来访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感觉时,或多或少会伴有各种顾虑,因而经常出现语塞、思路混乱或表述中断等现象。
而辅导教师的专注倾听不仅可以让来访学生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不会遭到拒绝或批评,而且使来访学生有从容整理自己感受的机会。
来访学生可以慢慢地理清思绪,在斟酌、组合之后再加以表达,而不必担心辅导教师是否感到不耐烦。
换句话说,倾听可以降低来访学生的防卫心理,使来访学生专注于自己的认知或行为,而非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或批判,这将有助于学生接受自己的处境并承担自己解决问题的责任。
二、倾听的两个层面真正的倾听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辅导教师“行为上的专注倾听”,第二个层面是指辅导教师“心理上的专注倾听”。
“行为上的专注倾听”是指辅导教师在与来访学生交流时,在行为上采取“积极参与”的姿态,从身体的姿势、表情的变化、语气语调的运用等方面传达出自己“正在专心倾听”的信息。
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1.适中的距离和角度辅导中,与来访学生的空间距离和相对角度也是一种重要的非言语行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无形的空间,以保持自己的独立、安全和隐私。
侵入这一空间,就会产生不安、焦虑、不满和反抗。
辅导中,双方相距太远会使对方产生冷漠、疏远、孤独的感觉;相距太近,又会使对方局促不安。
双方距离的适宜性,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例如,室内和室外、同性和异性等,就有区别。
一般来说,不宜太远,接近一些较好。
当然,所谓远近的距离,应以来访学生觉得合适为宜。
关于双方位置的角度以互成直角较好。
因为完全正面相对,使人产生无法回避的感觉,易导致局促不安。
直角相对既可以相向又可以侧身,能保持视线既不长久对视又可随时接触,使人感到轻松。
中间还可以设一张大小适中的茶几。
借着茶几的缓冲,可以给来访学生一个安全的人际空间,在这样的位置中谈话,彼此能比较容易地接收到对方脸部与肢体的讯息。
2.微微前倾的身体姿势,开放恰当的形体动作人的姿态、手势是极为丰富的,是一种特殊的身体语言。
作为辅导教师,在来访学生面前,总的原则应是使自己的身体语言融入到辅导过程中,以有利于辅导的进行。
比如,辅导时,辅助一些手势能加强言语表达的含义。
但辅导不是讲课和演讲,手的动作不宜过大,也不要对来访学生指指点点。
在来访学生面前不必正襟危坐,但应注意姿态端正,不宜过于随便。
如有些辅导教师在来访学生面前翘起腿,这是可以的,但翘起的腿抖动不停,让来访学生心烦意乱就很不合适。
开放的姿势,代表无条件的包容与接纳,能使来访学生感到轻松与舒缓,因此是一种适合倾听并鼓励对方说话的姿势。
如果辅导教师将身体微微倾向来访学生,则可以传递出自己对来访学生的关心,它表达的意思通常是“我同你在一起,我对你和你说的话有兴趣”(伊根,1975)。
这种表征投入的姿势很容易使来访学生受到感动,而感动之余,便愿意开放自己、剖析内心。
所以,除了在来访学生谈到一些比较紧张、重大或悲伤的事件之外,总的原则是,身体既要真正表现出自在自如,又表现出对对方的真切关注,在倾听过程中应尽量保持放松的体态。
3.轻松自然的脸部表情,蕴含温暖与支持的视线接触一个友善、微笑而放松的表情,通常表示辅导教师的接纳及有兴趣倾听的意愿。
但当来访学生情绪激动、流泪哭泣时,辅导教师就应适当地调整面部表情以表达安抚或同情之意。
在人的面部表情中,眼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辅导教师与来访学生在会谈时,常会有目光的接触。
保持适当的目光交流,可以传达出对来访学生的重视,使来访学生在眼神的交会之中,感受到辅导教师蕴含的温暖与支持。
一般讲话多的人比听话多的人更少注视对方。
如果一方开始说话了,就会先把目光从对方身上移开,说话结束时,又会重新注视对方。
视线的接触会因谈话的内容、气氛、场合、辅助关系等,有不同的反应和表现形式。
辅导教师应注意自己的目光,如果对方谈话时,你却在那里看着别的东西,或者东张西望,目光游移不定,就会妨碍来访学生继续表达。
目光的使用怎样比较合适呢?一般情况下,当你倾听对方叙述时,目光可直接注视着对方的双眼,目光注视的范围以人的面庞为宜。
另外,辅导教师如果过度地凝视来访学生,也会造成来访学生的紧张与压迫感,因此应注意适时地将眼神从来访学生的眼睛移开。
不过,如果目光移开过久或四处游晃,甚至一边听一边看其他资料,则又会令来访学生觉得不被重视而产生疏离感。
可见,保持适当的视线接触是一种技巧,过与不及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4.适中的语音、语调和语速声音特征指说话的音量、音调、语速、语气和节奏等。
这些特征的变化,对辅导关系的建立和辅导的效果均会产生影响。
来访学生在听辅导教师讲话时,说话的内容对来访学生来说是理性化的东西,而从声调、语气中他可以感受到某种情绪和态度,而且由此诱发出来访学生自身的态度和感情。
那么,作为一个辅导教师,其声音能否让对方感到舒服、顺耳、温暖,就特别需要注意了。
例如,当一个来访学生进入辅导室的时候,辅导教师语言表达的内容是欢迎和关心,但声音是淡漠和敷衍,来访学生更相信声音的含义而不是语言的意义,因为语言比声音容易作假。
只有对来访学生真切地关心和尊重,辅导的语言才有了灵魂,说的话语才会激动人心。
为此应注意:辅导教师说话的声音不要太大,以等于或低于来访学生音量为宜;语速应稍缓,尤其是当来访学生激动时语速加快,辅导教师的语速应更缓,以安抚对方;语调要有些抑扬顿挫,不要太平淡单调。
还有一点,注意使用停顿,以引起来访学生重视,集中注意力,产生领悟和思考等。
5.传递倾听意愿的口语引导除了利用肢体语言表达鼓励继续谈下去的意思之外,辅导教师亦可在口语上表达愿意倾听之意。
例如:你能告诉我什么事使你困扰吗?再多说一些好吗?利用口语表示倾听意愿时,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充分运用开放式提问。
在倾听时,通常使用“什么”“怎样”“为什么”等词语发问,让来访学生对有关问题、事件作出较为详尽的反应,这就是开放式提问,这样的提问会引出来访学生对某些问题、思想、情感等的详细说明。
第二,恰当运用封闭式问题。
这类提问的特征是以“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行不行”“要不要”等词语发问,让来访学生对有关问题作“是”或“否”的简短回答。
辅导教师使用这种封闭式的提问,可以澄清事实真相,验证结论与推测,缩小讨论范围,适当中止叙述等。
但过多使用封闭式提问,会使来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压抑其自我表达的愿望与积极性,产生沉默和压抑感及被审讯的感觉。
所以采用封闭式提问要适度,并和开放式提问结合起来。
第三,善于运用点头和重复语句。
点头不一定是表示对来访学生话语内容的同意,它可以表示“嗯,我听懂了”“请再继续”等意思。
点头实际上属于一种酬赏式的反应,它让来访学生明了辅导教师的专注,并鼓励来访学生继续诉说下去。
直接重复或仅用某些词语如“嗯”“讲下去”“还有吗”等,来强化来访学生叙述的内容,并鼓励其进一步讲述。
重复来访学生叙述中的某些话语或内容,是鼓励对方的一种主要方法。
鼓励与重复除了促进会谈继续外,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来访学生的谈话朝着一定方向深化。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种很简单的技巧,然而正是这一简单的技巧,使辅导教师得以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出对来访学生的关注和理解。
案例介绍王红红,女,某职高学生。
“我感到自己是全班最自卑的人。
”这是王红红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我细细地咀嚼着她这句话的意思,等待她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真的,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讲得清我此刻的心情。
”王红红接着对我说:“我自己长得不好看,我很自卑。
在班上男同学、女同学都用一种轻视的眼光看我,当我语文作文写得好,老师表扬,让我在班上宣读时,下面就有人窃窃私语地说些难听的话,‘这个作文是她写的吗?’‘我看是别人帮写的吧?’当我拾金不昧,做了好事不留名,后来失者通过其他渠道将感谢信送到学校,我受到学校表彰,上台领奖,下面却有人说道,‘她怎么也能上台领奖,为什么这样的好事都给她遇上。
’我听了心理很不好受,难道我就不能与别人一样生活吗?‘我就低人一等吗?’”说着,王红红忍不住淌出泪来,她用手捂着脸,鼻子一抽一抽的。
我连忙给她递上纸巾,轻声说道:“别着急,慢慢讲。
”她仍饮泣不止,双眉紧锁,一直擦着眼泪。
趁这工夫,我仔细端详了她。
身材瘦小,穿着很宽松的校服,显得有些发育不良似的,她的脸瘦长瘦长的,布满了粉刺,她的皮肤颇为粗糙,头发有些蓬乱,她的神态显得很疲倦,眼圈略有些发黑,表明她连日来睡眠不足。
凭直觉,我感到王红红是那种对自我十分敏感的人。
案例分析通过王红红的述诉,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她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认为是自卑的个人的“理想我”与“实际我”失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