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股东小股东利益制衡问题论文

大股东小股东利益制衡问题论文

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制衡问题研究摘要:本文从大股东侵害小东股东利益的主要形式入手,深入探讨新公司法有关保护小股东利益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冲突问题的建议,以期望对小股东利益保护制度的完善有所借鉴。

关键词:大股东小股东利益制衡
大股东通常是指控股股东,他们持有企业大多数股份,能够左右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决议,往往还委派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从而掌握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又有对公司的控制权。

人数众多但持股比例很少的小股东基本没有机会接触企业的经营管理,尽管他们按照各自的持股比例企业利润具有索取权,但由于他们与控股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他们的权利很容易被控股股东以各种形式侵害。

一、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主要形式
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主要形式有:
1、利用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的利润,如大股东向上市公司高价出售劣质资产或大股东低价购买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
2、非法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或以上市公司的名义进行各种担保和恶意融资;
3、发布虚假信息,操纵股价,欺骗中小投资者;
4、为大股东派出的高级管理者支付过高的报酬和津贴;
5、利用不合理的股利政策,掠夺中小股东的既得利益。

所有这
些都危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二、新公司法中有关保护小股东利益规定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中小股东的利益不时遭到大股东侵害的现实,新公司
法新增加了“股权回购制度”、“累积投票制”与“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等,这些新规定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冲突问题,但是这些规定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1、股权回购制度对盈利能力强的企业的大股东并未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新《公司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若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对股东大会作出的下列决议持反对票的,该股东可以请求公司回购股权:
(1)当公司连续五年盈利而不分红的;
(2)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
(3)因修改公司章程而使公司营业期限存续的。

具有以上三种情形时,当异议股东在90日内不能与公司达成股权回购协议的,可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由于股票回购导致现金流出公司,这一规定对盈利能力差、偿债能力弱的企业确实有一定的威慑力;而对于盈利能力强、发展前景乐观且现金充裕的企业来讲,尽管导致现金流出企业,企业并不在
乎股票回购,相反地股票回购还会会带来公司净资产及总资产减少,导致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增加。

如果公司在股票回购后因经营需要融资时,在公司借款利率低于总资产收益率的情况下,借
款可以为股东带来更多的财务杠杆效应,公司会考虑采用债权方式
筹资。

因而股权回购制度对盈利能力强的大股东并未构成威胁。

2、采用累积投票制来保护小股东利益效果极为有限
累积投票制是《公司法》新增的制度,是指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或者监事时,每一股份拥有与应选董事或监事人数相同的表决权,股东拥有的表决权可以集中使用。

新《公司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监事,可以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大会的决议,实行累积投票制”。

现代大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或公司利益,很大程度上便是通过代表其利益的董事来实现的。

因此,在董事与监事的选举中采用累积投票制,中小股东可以利用手中的选票,累积起来集中投给一个或数个股东,从而选出代表己方利益的董事或监事参与公司经营决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小股东利益,遏制大股东专权。

但对于大上市公司来讲,在大股东较多且持股均衡的情况下,由于小股东多且及居住位置分散,平时相互联系甚少,加上对股东大会和公司生产经营的漠不关心。

他们甚至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时不参与,即使参与股东大会,手中的选票很难集中投给某一或几个能代表他们利益的大股东,因而在实施累积投票制的情况下,他们的利益保护难以得到保护;同时对有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50%以上的有限责任公司,采用累积投票制来保护小股东利益就完全失效作用。

3、股东代表诉讼制对上市公司保护小股东利益而言形同虚设
我国上市公司因资金被大股东占用而蒙受损失,甚至造成经营
困难的事例时有发生。

上市公司因发布虚假信息而被罚款遭受直接经济损失的更是屡见不鲜。

而且在当今“董事会中心主义”的体制下,董事会的权力日益膨胀,加强对公司经营管理层的监督与制约
就显得十分必要。

为了避免因公司怠于行使诉权而使股东利益受损,新《公司法》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赋予股东代表公司提起诉讼的权利。

其中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董事、监事与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法或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或他人侵犯公司权益,给
公司造成损失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先向监
事会或董事会请求诉讼,前述两会不行使权利的,股东在一定期限
内可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

同时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法或违反公司章程规定,损害股东利益的,股东可直
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这一制度表面上看来对小股东利益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实际上对于一家大的上市公司而言,小股东往往居住地理位置及其分散,本身对公司事务漠不关心。

当董事、监事与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法或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公司为了顾及自身荣誉及利益,往往不会及时向公众及时披露,公司外部的小股东更是无从知晓,
那就更谈不上先集合百分之一的股东再选代表来行使自己的诉讼权。

小股东及时知道自己的利益被侵害,他们通常选择抛售自身的股票来退出该公司,而无心劳神费力地行使自己的诉讼权。

所以股东代表诉讼制对于上市公司股东而言形同虚设。

三、解决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制衡问题的建议
1、通过内部职工持股来对公司大股东行为进行监督
一方面,公司员工作为公司人力资产的所有者,在现代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他们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

员工通过持股将个人的命运与公司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他们与公司共荣辱,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人公意识;另一方面公司内部持股职工代表的是小股东的利益,他们参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对公司内部事务最为了解,能够对代表大股东利益的企业董事、监事与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监督。

2、建立完善的独立董事聘任制
健全的公司治理必须调动公司利益各方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公司利益各方除股东外还包括债权人、职工等。

公司的董事会成员都是在股东大会上选出来的,直接或间接代表大股东的利益,对于小股东和和其他利益多方的利益予以忽略,如果在公司的董事会机构中设置代表债权人和职工等利益多方的独立董事,那就会对大股东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从侧面来保护小股东的利益。

外部独立董事要精通法律、财务、金融等方面知识,懂得维权,要确实能够代表和善于维护职工和债权人利益。

独立董事的相关资料应在证监会有备案,且经过全国独立董事资格考试合格并具有相关的实际经验的人员才能从事独立董事工作,他们的工作是一项专职工作,独立董事人员的选聘应由上市公司内部的职工和债权人等外部相关利益者
来决定,每年要由其工作所在单位的债权人和职工等外部利益各方对他们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来决定其任免,并将其工作情况公布在有关媒体上,以使得独立董事工作更加勤勉。

3、加大经理层股票期权比例
在股票增值的利益驱动下,加大经理层股票期权比例,这将激励经理们追求卓越的经营和管理,提高企业市场价值;同时也增加了经理们损害小股东利益的成本,因为一旦他们声誉变差,其自身价值将会降低,且极易在经理市场上被淘汰,这样经营者将更注重公司运营,从而减少了小股东权益被损害的机率。

4、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
现阶段,各银行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其提供服务除其主营业务外还可以包括投资咨询方面的业务,企业往往会有一个为自己提供贷款和关系密切的主要银行,该银行比小股东对公司经营动向及相关情况甚为了解,可以为公众(包括小股东)提供一些关于该公司的有关投资方面的咨询业务,银行同时凭此可以来吸引公众存款,达到双赢目的。

因而,大股东为了能获取银行贷款和向公众融资,会注意自己的行为。

这样通过银行对企业的外表监督,从而间接地保护了小股东的利益。

当然,政府要制定法规来保护各公司主要银行获得的利益,并对其主银行进行调整和监督。

基金项目:本论文来自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项目《制度环境与上市公司治理研究》(编号:2009q04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移植效应的分析——从制度互补性的角度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2]公司治理新阶段:合规、创新与发展.南开管理评
论,2007,(05).
[3]公司治理评价与指数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7,(05).
[4]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优化公司治理.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