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写作习惯提高作文水平
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指写作能力和写作习惯的综合反映。
写作能力是小学生写作智力的具体反映,写作习惯是小学生写作过程中非智力的集中表现。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正常发挥和逐步提高取决于良好的写作习惯,也就是说良好的写作习惯养成对小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
写作能力的提高将进一步巩固良好的写作习惯。
反之,不良的写作习惯对人的一生是极为不利的。
总之写作能力和写作习惯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旦小学生有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何为“习惯”呢?《辞海》解释为“由于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二那么,良好的写作习惯如何培养呢?
1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积累厚实的生活素材
观察是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基础,观察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对写作具有重要作用。
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窗口,观察可以获取积累的第一手材料,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
鲁迅说过:“此后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巴金说:“五十年来,我在小说里写人,我总是按照我的观察,我的理解,按照我所理解的人。
按照我亲眼看见的人写出来的。
”因此,语文教师要教让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首先要从观察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的人、物、景开始,学会写生活作文。
生活作文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向外辐射,生活空间有多大,作文内容的取向范围就有多大。
生活作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广博的作文素材,生活作文实行开放性的取材指向。
它可以向社会生活开放,让学生把视野投向瞬间万变、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关注、调查、分析、思考各种复杂现象的社会热点,总至地球生存、自然生态、战争与和平等人的世界性主题,这些都可以是生活作文的素材。
要引导学生全面、细致深入地观察。
观察全面就是对事物的全貌、事物的发展过程、事物的构成的各部分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 从头到尾,由此及彼地进行观察。
也可以由分解到综合,即把人或事物分成若干层次或方面,逐个观察,最后再全面综合。
观察细致深入这就需要反复观察,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其内部规律,把握事物的个性特征。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审题,就是作者对文章的题目进行认真审察,正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如体裁内容、选材的范
围等。
审题是写作重要环节,如果文不对题,即使内容很精彩,语言表达很完美,也是不可取的。
在农村小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习作中经常出一些“走题”、“偏题”、“离题”的现象。
指导学生掌握审题方法——反复阅读,认真思考,正确判断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质量的先决条件,也是养成Q好写作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笔者经常采用:①认真读题,审清题目的体裁,让学生明确题目要求我们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或者写说明文。
是写记叙文的话,究竞记事还是记人, 或者状物,这样才能确保内容准确的形式表达出来。
②仔细读题,审清题目选择的范围,也就是说看清题目的限制的时间、对象、地点以及内容。
③分析读题,审清题ri的“题眼”。
要分析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词,寻找出文章题目中关键字、词,找到文章的重点和落脚点。
④反夏读题,审清题目的额外要求,即审清题目的副标题以及一些附加要求。
诸如:“不得写成诗歌”、“要联系实际”、“字数不得超过六百”、“字迹端正、格式正确”等等。
⑤琢磨读题,比较相似题材的异同。
这是学生审题方法中不可缺少的。
当你看到某一题目时,要同其它相似题目作比较,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什么地方它可以借鉴,什么地方要“留神”,要注意通过循环往夏的“阅读——思维——判断”, 训练小学生逐渐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3要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深入生活是广泛收集材料的主要途径,阅读也是摄取材料的重要途径。
在写作上它有积累知识、储备材料、提高修养、借鉴写法等多方而的作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读书对写作的作用。
从写作角度来说,阅读就是间接获取作文材料。
叶圣陶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二写作材料,一方而是直接感知——主要是观察而获得的,另一方面从间接经验——主要是阅读而获得的。
人们的直接生活实践在范围和深度上都是很有限的。
因此,阅读是人们获得可言之物的重要途径。
人们在广泛深入地阅读之后,知识更加丰富了,眼界更加开阔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更加发展了。
广泛深入的阅读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人们还可以从范文中学习如何造词造句,谋篇布局等。
从这儿方而来看,阅读的确是写作的基础。
4要培养学生养成写a己真情实感的习惯
感受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
感受与写作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感受是写作的开端。
写文章往往是从感受开始的,心有所感才会行之于文。
如果以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景没有或缺乏强烈而深刻的感受,则很难引起写作的冲动。
有了生活素材的积累,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文章。
生活在同一环境的学生,有的能写出文章,有的却不能,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就是感受能力的问题。
感受是传情的基点。
传达感情与感受一脉相承。
表情达意、语言的运用决定于学生多方而的因素,与感受也有密切关系。
学生对客观对象缺乏准确、深刻的主观感受,自然就难以传达出自身微妙的情绪和情感。
准确而生动地表情达意必须依赖于写者在观察基础上的主观感受。
总之,以上四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感受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这需要在社会实践和阅读
训练中培养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