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第一章前言 (1)1.1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第二章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3)2.1机械机床制造的现状 (3)2.2机械制造刀具的发展现状 (3)2.3机械制造业管理方面的现状 (4)第三章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不足 (6)3.1机械制造技术的不足 (6)3.2机械制造业管理的不足 (6)第四章用信息技术提高机械制业管理水平 (8)第五章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特点 (10)5.1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10)5.2机械制造业管理的特点 (10)第六章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14)6.1机械制造的发展趋势 (14)6.2机械制造管理方式的发展趋势 (15)6.2.1管理思想的发展 (15)6.2系统性能的要求 (16)6.3 软件开发平台的要求 (17)第七章结语 (18)答谢辞 (19)参考文献 (19)摘要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
本文仅就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作一些研究,供机械制造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时参考。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特点,现状和趋势State and Tendency of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Abstract:This per analyzes the position and task of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in the nation economy,summarizes its state and tendency in various fields,such as Manmade-tool, Tool material and Cutting-tool,Precision process and Automation,and Computer application etc,finally points out focal point of our work. Keywords: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State and Tendency第一章前言1.1课题研究的背景17世纪末随着蒸汽机的问世,机械制造业便开始形成,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上一个独立的工业领域。
现在,机械制造业已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比较古老的行业,但它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国家、每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它的现状、它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日本政府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生产建设、振兴工业期间,首先颁布了”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其中选择了以工作母机为主的19类产品作为振兴对象,政府在加强规划指导的同时,以实物形式发放数亿美元低息设备更新贷款予以扶植,使日本机床工业在后来的十年内,其工业产值增长了10倍。
进人80年代,日本机械工业产品在工业产值中的比例超过36%,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同样,美国前总统布什在1991年4月所公布的“美国关键技术计划”中,将制造技术划为6大关键技术之一(材料技术、制造技术、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和生命学、能源与环境、航空航天与地面交通)。
我国在1949年以前工业十分落后,机械制造业尚未形成,仅有一些设备修理能力,在上海和东北地区只有一些机械制造小厂。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政府推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使我国的机械制造水平和规模发展十分迅速,到今天机械制造业已经涉及到各个行业和各个部门,已形成152大类5万多个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能力。
综合国内外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大工业生产必须优先发展机械工业,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是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基础,是经济起飞的先导部门。
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
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
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
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还不是制造强国。
本文仅就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作一些研究,供机械制造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时参考。
1.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介绍目前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机械制造业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我国,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但我们还不是制造强国。
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2.阐述机械制造业的特点特点主要有先进性,实用性,前沿性。
3.阐述机械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在制造方面朝全球化,网络信息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发展;而在管理方面在管理思想,系统性能的要求,软件开发平台的要求上要有所改进。
第二章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2.1机械机床制造的现状2.2机械制造刀具的发展现状在金属切削加工中刀具材料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对金属切削加工的技术进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说金属切削加工技术的发展、革新的历史就是刀具材料发展的历史。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刀具材料经历几次革命。
20世纪前,切削刀具是以碳素钢作为刀具材料,由于其耐热温度低于200℃,所允许的切削速度不超过10m /min;20世纪初出现了高速钢,耐热温度为500℃-600℃,可允许的切削速度为30-40m/min;到了30年代,硬质合金开始使用,其耐热温度达到800℃-1000℃,其切削速度能达到每分钟一百到一几百米;随后,相继使用了陶瓷刀具、金刚石、立方氮化硼刀具,其耐热温度都在1000℃以上,切削速度超过1000m/min。
可见,由于新刀具材料出现和使用,在90多年时间内,以切削速度即机动时间计算,其生产率提高了100多倍。
例如:高速钢钻头切削速度为15- 20m / min,而可转位硬质合金钻头速度可达250-300m / min,提高效率10-20倍。
正如国际生产工程研究学会(CIRP)曾在一项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刀具材料的改进,允许的切削速度每隔十年几乎提高一倍”。
每一种新刀具材料的出现,都使切削加工能力和水平向前迈进一大步。
因而世界各国都比较注重刀具材料的研究,每年都有一些新的材料和刀具出现。
我国在刀具材料研制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1978年我国研制成功了不含钻的高性能铝高速钢,其硬度达到HRC67,其性能可与美国M42高速钢相比美,而生产成本仅为它的1/3,其年产虽超过了5000t并已形成了产品系列。
在硬质合金材料方面,除了传统硬质合金外,还开发了超细晶粒的硬质合金,碳化钦基硬质合金,含稀土元素硬质合金等。
与国外先进工业国家相比,我国的刀具和刀具材料技术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例如,我国硬质合金产值还只占刀具总产位的8%-10%,国外工业国家达到45%;可转位硬质合金刀片的使用比例,国外占50%-90%,而我国只占15%左右;我国的超硬刀具材料研制还刚刚开始,人造金刚石,立方氮化硼的产量还远远比不上美国。
2.3机械制造业管理方面的现状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
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
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
这些市场竞争的武器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
然而中国企业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由于受到30-40年计划经济的影响,上述竞争武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第三章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不足3.1机械制造技术的不足(1)设计方面。
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大型企业已经开始了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
我国的制造业CAD应用基本普及,重点骨干企业的70%已应用CAD技术”九五”期间50家示范企业的CAD应用普及率已达93%,主导产品CAD的出图率达98%。
但CAD应用的深度仍有很大局限,相当一部分停留在出图,三维CAD,CAD/CAM,仿真设计等应用很少。
(2)制造工艺方面。
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地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
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探索之中。
(3)自动化技术方面。
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现了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
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使用。
3.2机械制造业管理的不足(1)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落后。
尚未实施ERP的机械制造企业几乎100%采用台套计划的方式。
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
过分夸大的提前期是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的根本原因。
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
或者用高储备来保交货期。
距离现代管理方法物料需求计划MRP、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相差甚远。
(2)企业应变能力差。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
按订单装配MTO,按订单制造MTO,按订单设计MTD,大规模定制MC。
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
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3)成本计算不准确,成本控制差。
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
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很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
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4)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
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
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5)科层式的组织机构而不是面向业务流程的扁平化的组织,一般业务流程不合理,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规范,随意性大。
(6)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
尽管通过ISO9000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