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辅导安徽省潜山县教师进修学校王结才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学前儿童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之前的婴幼儿,即0-6岁的儿童。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以个体发展为研究重点的发展心理学,可以细分为儿童心理学(以0-17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不同分支学科。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第一,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

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化的发生与发展,对一个人最终形成成熟后的个性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心理发展是个体在活动中整个反映结构不断改造更新的过程。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保进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个体的心理发展(一)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信息既是人类千百万年来进化的结晶,又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基础。

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我们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性与社会性是在人的活动中得到统一的,心理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先天程序的展开,也不能机械地归结为后天环境的复写。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又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三)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客观过程,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都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

(四)关于关键期的概念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如果仅仅从时间的角度来理解关键期,它的含义只是说在关键期内个体可以学习,而超出或未到关键期则不能学习。

如果把关键期理解为可学习的水平的话,则表明在关键期内可以学到较高的水平,而在其后则不容易达到这一水平,但只要刺激积累到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量,也能达到或接受这一水平。

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是把个体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发展水平最高的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称作敏感期。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一、实证研究法横向研究,即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成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纵向研究,即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横向法的焦点在同一时刻的大规模样组的行为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

大规模样组的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

但这种方法由于时间较短,难以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当前反应的影响。

此外,如果研究者在组织样组时控制不当,容易形成抽样误差,造成虚假结果。

纵向研究倾向于对一个人或一组人的发展作连续的观察和说明。

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使研究者随着时间的进程,直接测量个体变化的速率,取得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纵向研究对于探索某种心理现象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和发展快慢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类研究耗时费力,对象有时缺乏典型性,且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一)观察法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细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特点的方法。

按不同的维度,观察法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类型:从时间上看,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从范围上看,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从规模上看,可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

从观察者的参与程度上看,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从工具情况来看,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从设计程度来看,分为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

从观察的目的来看,分为验证型观察和探索型观察。

(二)调查法1、谈话法谈话法,即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和计划直接询问儿童的看法、态度,或让儿童作简单的演示,并让他们说明为什么这样做,以了解他们的想法,从中分析儿童的心理特点。

2、问卷法问卷法,即根据研究目的,以书面形式将要收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问题,让被试回答。

3、测量法测量法,即用编好的心理测验作为工具,测量儿童的某一行为表现,然后将测得的数据与心理测验提供的平均水平相比较,可以看出被试的个别差异。

4、产品分析法产品分析法,即研究者从儿童的艺术作品或学生作业、日记、考卷中分析儿童的心理特点。

(三)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有计划、有控制的观察。

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二、理论研究法儿童心理是一门实证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从大量的实证性研究中收集资料、掌握数据、分析结果,从而得出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认识。

但是,一切具体的研究方法,都只是收集感性材料的直接手段,难以触及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因此,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除了大量采用实证性研究之外,还需要采用理论研究法。

否则,具体材料越多,对儿童心理的认识就越混乱,达不到科学理论的目的。

儿童心理的发展理论,是对发展趋势、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因素等的概括和总结。

无论是实证研究还是理论研究,都离不开哲学方法论的指导。

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史上最科学、最全面、最深刻的哲学方法论,是防止孤立、片面、静止地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的理性保障。

在儿童心理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使我们的认识始终遵循正确的方向。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学习目标·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初步了解遗传的作用、机制及胎内环境的重要性;·理解大脑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等。

第一节遗传及其机制一、遗传现象从人类遗传学的观点来看,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相似等。

二、遗传的作用我们所讲的遗传,并不是亲代的特点直接移交给子代,全部的遗传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遗传物质存在于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里,全名叫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DNA是一个复杂的双螺旋结构,里面含有数万对基因。

每一对基因里都有特殊的密码,这些密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子生化的机制,决定着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特性、规模和起止时间。

一个受精卵一旦形成,他的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基因中有的表现力强,称为显性基因,有的表现力弱,称为隐性基因。

一个儿童的具体性状到底像父亲还是像母亲,就看这孩子决定这性状的基因是来自父亲的还是母亲的。

遗传与人类的繁衍、健康、疾病的治疗和优生优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简称HGP,是1990年启动的一项国际合作项目,由美、德、法、日、中6国科学家承担。

其基本任务是绘制人类基因组的4张图谱,即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基因图谱和序列图谱。

(二)DNA指纹鉴定DNA指纹是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制备的,来自无遗传信息DNA片段的,具有高度个体特异性的DNA带纹图谱。

(三)遗传病的检验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大脑的发育、智力、性格等受遗传的影响也很大。

同时无数事实表明,智慧与才能等都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总之,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第二节大脑的结构和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大脑的发育受基因的控制。

一、大脑的结构与发展(一)大脑的结构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体积占中枢神经系统总体积的一半以上,重量约为脑的总重量的60%。

从进化的观点看,大脑比脑干出现得晚,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中枢。

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

按照这些沟和裂,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着,呈灰色,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它的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

皮层从外到内分为六层: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又称节细胞层),多形细胞层。

它们由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组成,其中颗粒细胞接受感觉信号,锥体细胞传递运动信息。

大脑半球内面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

它负责大脑回间、叶间、两半球间及皮层与皮下组织间的联系。

其中最重要的横行联络纤维叫胼胝体。

它位于大脑半球底部,对两半球的协同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二)大脑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大脑皮层的细胞主要是在怀孕后的第15~18周形成的,到出生后6个月甚至更长一些时间,脑细胞就停止增殖,但脑细胞的发育仍在继续进行。

(三)脑的重量增加脑是优先发育的,出生时新生儿的脑重约390克,是成人脑重的25%左右。

出生后脑的重量随年龄而增加,增加的速度早期迅速,后期缓慢。

(四)大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儿童出生后,脑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和脑机能的完善化。

因为,首先这种论点不符合生物进化的规律,如果大脑活动只用了10%的细胞,那么在漫长的进化岁月中,无用的细胞早就被精简掉了。

其次,大脑是按整体性原则进行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大脑的特点产生于完整的结构,而不是产生于局部的或个别的细胞,把大脑的机能仅仅归结为10%的脑细胞,这是缺乏事实依据的。

人脑的体积比一般动物大,人脑的重量与体重的比率(脑体比)比猿高5~10倍。

最有关键意义的是人脑的绝大部分不承担感觉、运动的功能,因而可以用于高级心理过程。

从微观层次看,大脑皮层(不包括大脑内部)就有100亿个神经元(神经细胞),每一个神经元都与几百万个别的神经元有接触,其间的突触约有1 000~10 000之多。

人脑中联络神经元细胞的通道达到天文数字,其结果是任何一个神经元或一组神经元都可以通过无数的回路与无限的其他神经元接触,从任何一点出发的神经冲动都可以经由不同的通道传导到任何其他一点。

二、大脑机能的发展儿童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一)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新生儿的神经活动,主要在皮层下部位进行。

利用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

这些基本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等。

确切地说,新生儿是无条件反射占优势,条件反射开始最初出现。

随着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和环境的影响,婴儿的条件反射逐渐复杂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