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思考
马克思说:“人只有提供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这里所谓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就是人化自然。
由此可见,自然界与人类是一个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人类只有在这个统一的整体中,才能表现出自我的生命存在价值,进而促进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因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将成为人类永恒的时代课题。
对目前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思考是极为必须和必要的。
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无力改造自然,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屈服于自然,成为自然的附庸。
人只能在一个非常狭小的区域内,用最原始的“茹毛饮血”式的生产活动维持生存,对自然的破坏力很小;相反却在很大程度上受着自然条件的制约,对于自然灾害的爆发,恶性疾病的传播,预防和抵抗能力都相当弱。
因而人只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与之相互依存,保持了一种“原始和谐”。
然而这种和谐是建立在低下的生产力基础上的,并非真正的协调,更不利于人的发展。
进入农业社会以来,随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得到提高,人类开始在更多领域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开始了对自然界的早期开发。
由于当时人口的增长,人类对粮食需求量增大,“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破坏了大片林木,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一方面使地力严重受损,另一方面这种“靠天吃饭”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也使得人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自然灾害发生与否往往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因而这种早期开发使人类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更受到自然的严重制约。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人类进入工业时代。
工业革命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生产力两次巨大的飞跃,甚至“比人类已往任何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的促进了人类需求的增长,先进的生产方式不但提高了人类的生活物质水平,更激发了人类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开始了对自然的疯狂掠夺。
一时间,大量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全人类的公害,严重妨碍着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
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仿佛昭示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巨大胜利,“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
界都要对我们进行报复”。
的确,“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这种和谐只有建立在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促进人类的发展。
人与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矛盾对立统一体。
存在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关系,而且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首先,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具体体现在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场所,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前提就是能够生活,提高自身生活质量,所以必须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存发展环境。
例如,美国的著名的草坪文化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这优美的环境成为人们生活空间的延续;每年评选的“世界最适宜居住的城市”称号就是对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大嘉奖,这些不但能满足人类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而且能使人们获得实践活动最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再如北欧岛国冰岛充分利用自身地热资源,石油等能源进口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提前几十年就已达到了国际标准,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干净的国家之一,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部使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的国家。
如此以来,不仅节约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本,而且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其次,时至近代,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中往往过分注重斗争性的一面,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总是以“人定胜天”的思想盲目自居。
当人类与自然关系不和谐时,自然让人类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追求眼前利益,却忽视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导致了空气污染严重、世界水资源危机、森林惨遭毁坏、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臭氧层变薄、全球气候变暖等世界性环境问题。
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类平均寿命,催生了世界2500多万生态难民,使贫困问题进一步加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严重危胁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
2003年和2004年相继在全球爆发的“非典”和“禽流感”,正是因为人们肆意捕杀野生动物,使动物身上的某些病毒在人类间肆意传播,危害到人类的生命安全。
所有这些,都是自然给予人类肆意破坏生态平衡的惩罚。
因此,为了保证人类生存发展,就必须尽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实,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古已有之。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荀子强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在自然规律基础上发挥人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当前,我们应当在立足于这些理论借鉴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在新的实践条件和实践要求下,创新理论,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
新理念,推动人地关系的新发展。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怎样才能真正具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呢?
首先,要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全面提高人的自身素质。
要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态度。
历史发展一再告诫人类,只有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人的发展。
要倡导一种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
这一点体现了人对自然支配能力强化的另一个侧面,即人类能够自觉地对自身干预自然的负效应加以控制,并努力营造更加适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其次,要在社会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一要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代表放缓、停滞生产力发展。
恰恰相反,这正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人与自然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共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抓住以人为本的核心,保证人类起码的生存发展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加强人与自然的谐相处,让人们在和谐的自然环境中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三要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人类必须不断提高生产实践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有效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形成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双向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深入到群众心中,贯穿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欲想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将其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社会生活创建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地进行资源节约、能源开发、科技创新、环保宣传、环保实践等活动,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惟有如此,才能形成真正的社会合力,为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祖国的青年,我们大学生更应该牢固树立和谐价值观念,脚踏实地地为维护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合理改善和拓展生存空间而不懈努力。
相信在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人类“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望,一定能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变成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