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本节课共设计了五步骤十环节。
第一步骤两个环节,一是互助检查,二是师友探讨,通过这一步骤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背景,掌握字词、有关文学常识。
第二步骤是研读共品,分师友研读和师生共品两个环节。
主要是品析人物形象和语言。
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三步骤是互助释疑,分师友解惑和教师质疑两个环节,对教学内容个别指导,查缺补漏。
第四步骤是拓展学习,将课内教学拓展到到课外。
第一环节交流品读,朗读积累爱国古诗词,学习体会现代诗《我爱这土地》,第二环节是表情达意,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学以致用,读写结合。
第五步骤是总结提高,分师友总结收获和教师总结提高两个环节,对整堂课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学习经验、情感体验进行总结拔高。
最后在《国家》的歌曲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结束整堂课。
学情分析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文学作品的知识积累较少,本片课文以一个小学生弗朗士为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又是爱国主义题材,学生较易接受。
本班学生爱动脑,爱思考,语文学习兴趣较浓,完全可以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师友互助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作者概况等文学常识和
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学会了分析人物形象,品味了语言并借此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和知识拓展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整堂课课堂容量大,课堂生成问题多,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师友互助极大的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
课堂效果好。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与《黄河颂》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遭受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去爱自己的母语——汉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另外,小说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时应让学生抓住小弗郎士心情的变化和学习态度的变化,来理解他爱国主义的萌芽,还应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评测练习
1、课外爱国古诗词朗诵展示,积累爱国诗词名句,激发爱国之情:
2、《我爱这土地》现代诗赏析,体会诗中的爱国情感:
3、用中国语言写一首诗或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教学反思
本节课都是在师友间的互助中进行的,重在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引导。
师友配合此默契,互帮互学,课堂生成问题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爱国诗词赏析、当堂写作,这些知识拓展环节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学生们表现非常棒,真的是你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会给你很多惊喜。
课标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小说背景,把握小说的情节内容,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语言,揣摩人物。
通过质疑问难、师友交流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和谐互助探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