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纪环境

第四纪环境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一、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4.热带一亚热带沿海地区的特有产物——
海滩岩(Benchrock) 海滩岩由珊瑚体和贝壳,经过高能波浪冲蚀使 破碎成细砂粒,或残留的珊瑚体和贝壳等被搬运到 海滩,陆地风化碎屑物搬运到海滩(即潮间带)沉积, 后经文石或方解石的碳酸盐泥砂,充填碎屑物的颗 粒孔隙中,胶结成岩石,所以称为海滩岩。它是反 映第四纪时期与现代气候温暖的标志。
第二节: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一、海平面的意义
在高潮位时,海岸线向大陆推进,发生海进, 在低潮位时,海岸线向海洋后退,发生海退。在岸 坡上形成一条有一定宽度的海岸带。海岸带的宽度 因地而异。一般地,陡峭的岩岸处较窄,平缓的砂 岸处较宽。现在,全世界海岸线总长为44万公里, 其中大约80%为基岩海岸,20%为砂泥质海岸。
第二节: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二、海平面随时间的变化
第四纪的海平面变化指距今3Ma以来的情况。 由于这个时期存在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变化,及新 构造运动剧烈升降过程,必然影响全球海平面升 降变化。因为时间尺度的扩大,加上高海面时期 淹没堆积和低海面时期裸露侵蚀过程的反复交替, 作为海平面升降过程的证据(包括沉积物、地貌、 古生物等)大大被破坏而减少了,许多沉积物发生 了变形和次生作用,增加了研究的困难。
第二节: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第三温暖期
发生在公元600—1000年,属于隋唐 至宋朝初期。据记载在公元650—669和 678年的冬季,都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无雪无冰。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第三寒冷期 在公元1000—1200年宋朝时代。公元1111年,太湖 冰封,冰上可行车。福建省历史记载有两次因寒冷而使 荔枝受损,一次是1110年,一次是1178年。南宋淳佑五 年十二月(公元1245年),记载广州市、东莞、南海、佛 山等地, “腊月初,大雪三日,积盈尺余……”。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1、冰期、间冰期
第四纪时期,地球表面曾发生过一系 列重大变化,其中以第四纪冰川的发展、 变化最为突出。第四纪发生过几次冰期与 几次间冰期。第四纪冰期的划分,也是第 四纪分期的主要依据。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1、冰期、间冰期
气候变冷,发育冰川的时期称为冰期,两 次冰期之间,气候变暖,冰川消退的时期,称 为间冰期。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第四纪的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以来,地球 气候进入冰后期,距今12000年。中国冰后期 气候波动,可划分为三段:
晚全新世(现今一2500年) 中全新世(2500—7500年) 早全新世(7500—12000年)。
第二温暖期 发生在公元前770多年东周
和春秋时代至公元初期西汉时代。 温暖时间长达700余年。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第二寒冷期 从公元初年起,持续到公元
600年左右,属于东汉、三国到 南北朝后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 低1—2℃。
第九章 第四纪环境
第四纪气候 第四纪海面变化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一、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现在,人们所了解的地质时期气候变 迁情况,大都是通过研究地层沉积环境、 冰川遗迹、植物孢粉、动植物化石、微量 元素、放射性同位素、动植物化石等,进 行推断第四纪古气候特征。
第四纪时期的主要特点之一, 是气候有过多次的冷暖交替变化
第二节: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一、海平面的意义
每年的平均海平面、是近9000个潮位读数的算 术平均值。平均海平面高程确定后,即可作为大地 测量的高程基准面。
我国目前大地测量基准面,是根据青岛验潮站 1950年至1956年观测值所确定的“黄海平均海平 面”。
第二节: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一、海平面的意义
地质学家遵循“将今论古”原则,在现代海 平面附近的地貌、沉积物、生物种群和其他特征中 确定海平面指示物,从地质证据中相应的海平面指 示物位置追溯古海平面,然后根据地形图等高线进 行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时代)古海平面变化的对比。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我国气候学家竺可桢教授,根据我国历 史文献、考古和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国过去 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作了研究,划分出4次 温暖时期与4次寒冷时期。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2、阿尔卑斯山区气候变迁
群智冰期(Gunz):堆积在高的剥蚀面,称 为“高砾石层”。
多脑一群智间冰期 多脑冰期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1)、中国更新世气候变化特征
李四光教授于30年代建立的中国冰期系列, 即鄱阳、大姑、庐山和大理4次冰期,已长期沿用。 并将这4次冰期与阿尔卑斯山区的群智、民德、里 斯和玉木冰期相对比。欧洲发现时代较老的多瑙 冰期,和中国云南元谋发现距今3.5Ma的龙川冰 期可以对比。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一、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1.动、植物化石标志
应用动、植物化石标志来推断古气候的变迁规律, 是遵循“将今论古”的原则。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对气候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气候条件发生变化,它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受到影响与限 制,而且还会引起生物的变种甚至被淘汰。
各类生物对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第二节类居住在陆地上,海平面是人类活动的起 始高程。海平面附近的海岸地区集中了世界上最 富饶的土地,最发达的经济区和最繁华的都市群。 随着人类向海洋进军,海平面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日益深刻。它的变化,尤其是上升,威胁着人类 的命运。因此,全球性海平面上升趋势亟待调查 研究。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一、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2.气候寒冷的标志——冰碛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标志,除地层中保存 寒冷孢粉组合外,还有气候寒冷时形成的冰 川与冰碛。
冰川地貌与冰积物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一、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3.气候温暖、湿润的标志——红色风化壳
代表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因为化学风 化作用强烈,矿物质易遭受分解作用,其中氧化 铁(Fe2O3)呈胶体状态,侵染了岩土表层,因此叫 做红色风化壳。华南经风化与溶淋作用形成网纹 状红土,也称红色风化壳,厚30多米,有的发育 成硅红壤。这是研究第四纪气候冷、暖变化的重 要标志之一。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第四温暖期 发生在公元1200年至1300年,我国南、北区普
遍温暖,杭州地区无雪无冰,陕西、河南等地竹林 茂盛,专门设立了“竹监司”官府。元朝大德八年 (公元1304年),广东南海县志记载了有关象生活的 情况。
玉木冰期(Wurm):组成低阶地的冰碛物, 又称“低阶地砾石层”。
第三间冰期:里斯一玉木间冰期。产生泥 炭,褐煤与湖相沉积物。
里斯冰期(Riss):冰碛物和冰水堆积物,保 存在河谷的高阶地上,又称“高阶地砾石层”。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2、阿尔卑斯山区气候变迁 第二间冰期:民德一里斯间冰期。河水侵蚀 作用较强,河流堆积物发育,并有泥碳层分布。 民德冰期(Minded):分布在低一级的剥蚀面 上的砾石层,称为“新砾石层”。 第一间冰期:群智一民德间冰期。是冰水沉 积和河流堆积物。
第一温暖期 大约开始于公元前3600年,
结束于距今3000年前。当时年平 均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第一寒冷期 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
850年之间,属西周时代。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2、阿尔卑斯山区气候变迁
在1909年,A.彭克和布留克纳根据 冰川地貌、冰碛物、冰碛物风化程度以 及冰水沉积阶地等划分为4个冰期与3个 间冰期。自老到新是:群智、民德、里 斯与玉木冰期。后来又发现老于群智冰 期的冰碛物,称多脑冰期。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2、阿尔卑斯山区气候变迁
在间冰期,前次冰碛物受到湿热风化作 用,形成土壤层,新的冰碛物又覆盖在土壤层 上面,这是冰期划分与气候变化的根据。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1、冰期、间冰期
第四纪冰期影响范围宽广,欧洲、美洲与 亚洲都有发现。第四纪冰期的研究、划分比较 早的是阿尔卑斯山外围地区。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第二节: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二、海平面随时间的变化
海平面随时间的变化,既有垂直方向 的升降过程,也有水平方向的起伏位移。主 要研究前者。
第二节: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二、海平面随时间的变化
现代海平面变化:风波浪、海底地震,海 底火山爆发,海岸大规模岩石崩塌,以及海上 原子弹爆炸等引起的长周期波浪。
在大型低气压(包括温带气旋、飓风、台 风等)经过海面时,由于低气压的吸引作用和 强风的吹扬作用,造成海平面抬升,叫做风暴 潮。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一、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5.其他方面的标志
铝土矿在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形 成,盐类矿物在干燥,半干燥的气候 条件下形成。并可从各种矿物的沉积 先后层序,推断古气候变迁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