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六讲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1. 1.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2. 2. 私密性私密性33.3. 领域性领域性人居环境研究所空间行为()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空间行为(SB)关注→人使用空间的固有模式了解使用者对空间的心理需要→ 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概念个人空间p p私密性(privacy)领域性(territoriality)人居环 境研究所11.1.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个人空间的度量个人空间的功能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人际距离人际空间定位人居环 境研究所人与人的交往→距离、语言、表情、身姿→具有微妙的调节作用接近或热情过头→会把别人吓跑过分冷漠→使别人尴尬这种现象→心理空间or 空间关系学人居环 境研究所1)个人空间鸟儿停落在电线→恰好的距离公共场所→座椅两头忙所头人居环境研究所展开双臂→通常意味着独占包含生物性的个人空间→既包含生物性的一面又受到社会与文化的影响人居环 境研究所人 居 环 境研究所2)个人空间的度量研究者普遍认为研究者普遍认为:个人空间像一个围绕着人体的看不见的气泡腰以上部位为圆柱形腰以的气泡,腰以上部位为圆柱形,腰以下逐渐变细,呈圆锥形。
这种气泡随人体的移动而移动是个人心理上所人体的移动而移动,是个人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他人对这一空间的侵犯与干扰会引起个人的焦虑和不安。
人居环 境研究所→度量个人空间的方法→ 模拟法现场研究实验室实验剪纸图形摆放模拟法:剪纸图形摆放给被试者些预先准备好的剪纸图形给被试者一些预先准备好的剪纸图形,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摆放。
结果发现,被试者对图随规形的摆放并不是随机和无规律的,对于谁与谁靠近,都有特定的反应,而且相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者往往表现出非常相似的反应。
人居环 境研究所摆放差异摆放差异:妇女与儿童距离的摆放比男人的更近;狗与男人的亲密度比女人强;人居环 境研究所实验室研究要求被试者从前后左右等八个方向接近三个不同象被试停前时被试的对象,当被试者停止前进时,记录被试者与对象之间的距离。
一般来说,前面的距离较大,后面次之,两侧最小,可以认为从侧面更容易接近他人。
人 居 环 境 研 究 所自己周围的人际距离人对身前方向较为敏感4.4.想马上离开想马上离开3.2.3.2.短时间内可以保持的距离短时间内可以保持的距离11.1.可以接受的距离可以接受的距离站立说话的位置关系人 居 环 境研究 所人在动态中→一般不太介无意间的碰撞现场研究般不太介无意间的碰撞人在静状中→ 如果没有拥挤等外在因素与陌生人身体之间通常保持一臂的距离基本上反映了个人空间的形态和大小人 居 环 境 研 究 所3)个人空间功能个人空间的两个方面→情绪和身体→缓冲圈作用→自我保护避免接受过多的刺激弥补私密性的不足防止身体受到他人的攻击人 居 环 境 研 究 所人 居 环 境 研 究 所集中在地标空间周围人 居 环 境 研 究 所当个人感到有人闯入自己的空间时→视而不见躲避男性入侵者比女性入侵者会引起更多的反应;人们忌讳穿越正在交谈的两人空间尤其是男女交谈的两人空间当两人离开1.2m以上,穿越的人会增加人 居 环 境 研 究 所4)影响个人空间的要素情绪→起保护作用焦虑或感到有威胁时焦虑或感到有威胁时,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人格→内向、外向、自尊心强弱合群的人→易与人保持更近的距离有暴力倾向人→的个人空间是正常人的3倍人 居 环 境 研 究 所→年龄越小人际距离越小年龄年龄越小,人际距离越小青春期开始显示出成年人的个人空间标准老年的人际距离显示缩小的倾向人 居 环 境 研 究 所女性以较近离接触喜欢的人性别→女性以较近距离接触所喜欢的人男性的空间行为相对稳定反映了女性具有合群的社会倾向;异性间所保持的距离比同性别的更接近(存在种族与文化的不同所带来的差异)人 居 环 境 研 究 所环境因素→个人空间随房间的尺寸缩小而增大随房间的增大而缩小当人多时,房间可设置隔断减少侵犯感边界开放环境个人空间相对较小。
边界开放环境,个人空间相对较小。
人居环 境研究所人 居 环 境研究所人 居 环 境研究所5)人际距离可移动的领域5)人际距离—可移动的领域在公共场合譬如乘车等人时在公共场合,譬如乘车、等人时,人们为了避免与陌生人的尴尬关系,经常调整与他人的距离或身体的朝向。
人居环 境研究所般人与人接触时一般人与人接触时,两者之间都要保持着一定的领域范围。
这种领域是看不见的,一旦他人进入该领域,自己便会有意无意地转身避开对方,或离开,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
人居环 境研究所(personalspace)这种领域称之为人际距离(personal space)也称移动式领域(portable territory)。
集聚与朝向人居环 境研究所相似的概念还有→亲社会空间远社会空间这些概念对空间设计和家具布置有用人居环 境研究所人 居 环 境研究所人际交往距离的分类与含义人 居 环 境研究所个人空间影响人际距离→决定交往方式四种人际距离→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共距离人居环 境研究所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共距离人居环 境研究所亲密距离(IntimateDistance)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0-045m 小于个人空间00.45m,小于个人空间可以相互体验到对方的辐射热、气味会引起视觉失真;发音易受呼吸干扰触觉成为主要的交往方式在公共场合与陌生人处于这距离时会感到不安在公共场合与陌生人处于这一距离时会感到不安人居环境研究所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0.45-1.20m,与个人空间一致0.45 1.20m,与个人空间致眼睛很容易调整焦距,触手可及能提供详细的信息反馈说话声音适中,语言交往多于触觉多适合与亲属师生密友促膝谈心等日常交往多适合与亲属、师生、密友促膝谈心等日常交往人居环境研究所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1.20-3.60m,可看到对方和周围环境相互接触略微困难由视觉和感觉提供的信息相对少彼此保持正常的声音水平这一距离常用于非个人的事务性接触。
人居环 境研究所车站内私人空间城市的公共空间开放的私人空间人居环 境研究所人居环公共距离(PublicDistance)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360-760m3.607.60m 教师、演讲者、演员和政治家等与公众接触的距离无细微的感觉信息输入无视觉细部可见无细微的感觉信息输入,无视觉细部可见需要提高声音、语法正规、语调郑重、用词斟酌常采用夸大的肢体语言辅助语言表达人居环 境研究所人类的空间行为→具有共性存在跨文化的差异具有共性,存在跨文化的差异不同文化与习俗→使用嗅觉、触觉等与人交往频繁的身体与目光接触人居环 境研究所5)人际空间定位人们在休息场所内谈话时,一般喜欢面对面就座人居环 境研究所座位选择在对自助餐食堂的非用餐时间内的观察发现在对餐食餐观察发现面对面就座谈话出现率首之角对角就座谈话出现率次之说明→面对面和角对角的座位更有利于社会交往人居环 境研究所一般朋友交谈喜欢角对角就座竞争常就座一对竞争者常面对面就座合作者更多地选择肩并肩就座人居环 境研究所人 居 环 境研究所人 居 环 境研究所人 居 环 境研究所座位尊卑座位常常与权利和地位相对应中国的朝廷上,天子总是坐北朝南,百官文东武西宴会用餐时,贵宾与长者为上座人居环 境研究所人 居 环 境研究所人 居 环 境研究所下次课:22. 2. 私密性私密性3.3.3. 领域性领域性人居环 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