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阶段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幼儿心理学
2、记忆:
3、自传体记忆:
4、听觉
5、知觉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
45分)
1.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是广义的,其年龄阶段一般是指()。
A.0~3岁
B.3~6岁
C.6"-"12岁
D.0~18岁
2、幼儿最易掌握的形状图形是()
A、圆形
B、正方形
C、三角形
3、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较易作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A.问卷法
B.谈话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4、形状知觉是以()为主的,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符合感知。
A听觉 B 视觉 C 肤觉 D 深度知觉
5、幼儿可以把苹果、梨子、香蕉、草莓、西瓜等食物称为“水果”,这说明幼儿具有了()
A 直觉行动思维
B 具体形象思维
C 抽象逻辑思维
D 随意思维
6、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的影响,反映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A遗传B行为C、心理现象D个人态度
7.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 )。
A.痛觉B.听觉C.味觉D.视觉
8.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是( )。
A.记忆B.感觉C.知觉D.思维
9 .当刺激多次重复出现时,婴儿好像已经认识了它,对它的反应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作( )。
A.记忆的潜伏期B.回忆C.客体永久性D.习惯化
10、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A. 感觉和知觉
B.感觉和记忆
C. 知觉和记忆 D 记忆和想象
11、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
A. “真香”
B. “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 “这儿有个苹果”
12、婴幼儿喜欢成人接触、抚爱,这种情绪反应的动因是为满足儿童的()
A.生理性需要B.情绪表达性需要C.自我调节需要D.社会性需要
13.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和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父亲B.同龄人C.母亲D.教师
14、( )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A.语言能力B.模仿能力C.认识能力D.特殊能力
15、幼儿的主导活动是( )
A 游戏B运动C工作D学习
16、下列哪种现象能表明新生儿的视听协调?( )
A.有些婴儿听到音乐会露出笑容
B.听到巨大的声响,婴儿会瞪大眼睛
C.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就会去找妈妈
D.婴儿看到大人逗他说话,会一跳一跳表现出快乐的样子
17、正常婴儿主要依靠何种感觉定位?( )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运动觉
18、下列活动属于“言语过程”的是( )
A.听故事
B.练习打字
C.弹琴
D.练声
19、幼儿词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 )
A.代词
B.名词
C.动词
D.语气词
20、幼儿的形象记忆主要依靠的是( )
A.动作
B.言语
C.表象
D.情绪
21、下列各项中,不是用来描述个性的词是( )。
A.自私自利B.心胸狭窄C.宽容大度D.相貌出众
22.个性的( )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
A.独特性B.整体性C.稳定性D.社会性
23、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 )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
A.理想B.动机C.需要D.志向
24、自我意识萌芽最重要的标志是( )。
A.会叫“妈妈”B.思维出现C
.学会评价D.掌握代词“我”
25、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较易作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A.
问卷法B.谈话法C.观察法D.实验法
26、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
活动的是( )
A.“真香!”
B.“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这儿有个苹果。
”
27、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和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父亲B.同龄人C.母亲D.教师
28、孩子能区别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就说明他已经( )
A.形成了性别角色习惯B.具有了性别概念 C.产生了性别行为D.对性别角色有明确的认识29、“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观点强调的是人的( )。
A.社会性B.自然性C.共同性D.差异性
30、强调人生成功因素中( )的决定性,使“智商决定论”成为历史。
A.智力B.个性C.情商D.智力
31、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性交往是在( )中发生的。
A.游戏情境 B.语言情境 C.社会情境 D.家庭情境
32、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 )。
A.与生俱来的B.由遗传素质决定的
C.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形成的D.在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
33、实验结果指出幼儿不同方位辨别的难易次序是()
A、后与前、上与下、左与右
B、上与下、后与前、左与右
C、上与下、左与右、后与前
D、后与前、左与右、上与下
34、是高级的认知活动,是智力的核心。
()
A、思维
B、注意
C、记忆
D、想象
35、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映又会增强。
这是()。
A.习惯化
B.去习惯化
C.兴奋
D.抑制
36、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
A.2岁~4岁
B.2岁~5岁
C.3岁~6岁
D.3岁~8岁
37、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A.是被动的过程
B.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C.过程非常缓慢
D.成熟较晚
38、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这是年幼儿童常出现的( )。
A.记忆扩张现象
B.记忆恢复现象
C.记忆潜伏现象
D.记忆提取现象
39、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需要特定的识记方法、不需要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是()。
A机械识记B无意识记 C 有意识记 D 意义识记。
40、记忆的基本过程不包括()。
A识记 B 回忆 C 再认D强化
41、幼儿可以把苹果、梨子、香蕉、草莓、西瓜等食物称为“水果”,这说明幼儿具有了()
A 直觉行动思维
B 具体形象思维
C 抽象逻辑思维
D 随意思维
42、儿童知道从烤炉中取出的面包是热的,这是( )。
A.感觉B.知觉C.记忆D.思维
43、婴幼儿喜欢成人接触、抚爱,这种情绪反应的动因是为满足儿童的()
A.生理性需要B.情绪表达性需要C.自我调节需要D.社会性需要
44、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过程在学习后( )内进展最快。
A.31天B.6天C.1天D.20分钟
45、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年龄是
A 0-1岁
B 1-3岁
C 3-6岁
D 6岁以后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心理过程包括()、()、()三部分。
14、对于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回忆叫(),它的规律是()。
2、认知是()、()的心理活动
3、心理是人脑对()主观能动的反应。
4、感知觉的类型包括( ) ( )( )()等四、判断(每题1分,共22分)
1、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
2、儿童掌握语言是一个连续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语用能力等方面。
()
3、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包括分享、合作、助人等。
()
4、肤觉包括触觉、温觉、痛觉。
()
5、改变认知和学会合理的认知,是情绪调控的重要方法。
()
6、情感策略是指为儿童提供规范的、积极的、正面的行为榜样,让儿童有样可学。
()
7、情绪比情感发展得晚。
()
8情感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绪比较内隐。
()
9、幼儿运用意义识记多,且效果好。
()
10、婴儿缺乏回忆能力()
11、身强体壮,没有疾病,就是健康。
()
12、幼儿教师不需要有学校教育科研能力()
13、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4、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需要是最积极的因素()
15、幼儿教育是指对0-6岁学龄前儿童实施的教育()
16、强化只是用来塑造某种新行为,而不可以改变旧有的行为习惯()
17、情绪生活和一个人身心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18、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出现和运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
19、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就要允许儿童自由的发展()
20、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交流着师生双方的信息,同时也交流着师生的情感()
21、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五、简答题(11分)
1、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是什么?(4分)
2、幼儿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2分)
3、为什么说感知觉是婴儿的主导心理过程。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