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1廉颇蔺相如列传[基础演练]1.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使人遗.(wèi)赵王书大王见臣列观.(guān)B.请奉盆缶.(fǒu)秦王秦王不怿.(yì),为一击缶C.故令人持璧归,间.(jiān)至赵矣臣请就汤镬.(huò)D.会于西河外渑.(miǎn)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sì) 解析:A项,“观”应读guàn;C项,“间”应读jiàn;D项,“瑟”应读sè。
答案:B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B.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D.窃计欲亡走燕。
解析:A项,“不”通“否”;B项,“缪”通“穆”;C 项,“孰”通“熟”。
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于是相如前进..王。
..缶。
B.璧有瑕,请指示C.明年..闻于诸侯。
..复攻赵。
D.以勇气解析:A项,古义为“走向前,进献”,今义为“向前行动或发展”;B项,古义为“指给……看”,今义为“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或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C项,古义“第二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
答案:D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有相同意义的一组是()A.顾.召赵御史书曰/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B.引.赵使者蔺相如/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相如引.车避匿C.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D.宁许以负.秦曲/决负.约不偿城/秦贪,负.其强解析:A项,“顾”:回头/回头/回头;B项,“引”:延请/拉/掉转;C项,“幸”:宠幸/侥幸/幸而;D项,“负”:使……担负/违背/依仗。
答案:A5.下列句子中,“固”的意思与“蔺相如固止之”的“固”相同的是()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B.而戍死者固.十六七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解析:A项,与例句中的“固”皆为“坚决”;B项,“本来”;C项,“顽固”;D项,“牢固”。
答案:A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大王必欲急.臣②秦王恐其破.璧③归.璧于赵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⑤逆强秦之欢.⑥秦贪,负其强.A.①⑥/②④⑤/③B.①④/②③/⑤⑥C.①⑤⑥/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解析: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7.下列全是被动句的一项是()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②徒见欺③君何以知燕王④不拘于时⑤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⑥如姬父为人所杀⑦求人可使报秦者A.①③④B.②④⑤C.③⑤⑦D.②④⑥解析:①句是“见……于……”表被动,②句为“见”的被动形式,③句为宾语前置,④句用“于”表被动,⑤句为介词结构后置,⑥句为“为……所……”的被动形式,⑦句为定语后置。
答案:D8.对作者及课文分析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西汉司马迁(公元前约145~约前90),字子长,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
C.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
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
D.课文以相如为主,全文在写相如时,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颇,同样提出了他在赵国的地位,表现了他的性格特征。
开头就说他“以勇气闻于诸侯”,突出了他的勇;写他负荆请罪,固然是受蔺相如爱国精神的感动,也是他自己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过的表现。
解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答案:B9.运用下列成语写一段话,成语顺序可以不分先后,字数不少于100字,要求语意连贯,能贴合《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
完璧归赵白璧微瑕刎颈之交答:解析:这三个成语涉及课文中的两件大事,选取合适的角度把这两件事连缀起来,就可以扣住课文内容,自然也就符合题目要求了。
答案:威严静穆的秦王宫里,蔺相如见秦王无意信守诺言,割城给赵国,便灵机一动,借口白璧微瑕,顺利拿到了和氏璧,然后斗智斗勇,得以完璧归赵,保全了赵国的利益。
后来,虽居高位,可是他识大体,顾大局,从不计较个人恩怨。
他的高风亮节感动了廉颇,两人成了刎颈之交。
[课内精读]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文段,回答问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0.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相如素.贱人素:向来,本来。
B.顾.吾念之顾:回头看。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D.相如引.车避匿引:调转。
解析:B项中“顾”意为“不过”。
答案:B11.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吾所以..为此者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解析:A项中“亲戚”古义是“亲人,包括父母”,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不包括父母;B项中“宾客”古义是“门客”,今指“来宾”,客人;C项中“所以”古义是“……的原因”,今指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答案:D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如因.持璧却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C.即患秦兵之.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拜相如为.上大夫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解析:C项中两个“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中“因”分别为“于是”和“通过”;B项中“以”分别为“用”和“因为”;D项中“为”分别为“做、担任”和“演奏”。
答案:C1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写廉颇与蔺相如由不和到交欢。
廉颇不甘心位于蔺相如之下,散布恶言,而蔺相如则采取躲避的态度。
B.蔺相如不畏威势赫赫的秦王,但对廉颇却一再退让,这是因为他认识到廉颇拥有强大的兵权,不可硬碰。
C.选文充分展示了蔺相如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
他的表现使老将廉颇深为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终将相交欢。
D.廉蔺交欢写的虽是内部的事,但矛盾冲突十分激烈。
蔺相如采用退让的办法,正确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冲突。
解析:蔺相如没有这种想法,他考虑的是大局,不是私仇,不存在“软磨”“硬碰”之类。
答案:B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答案:(1)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2)(我这个)浅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宏大量竟到了这个地步啊![课外迁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
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
年十八,领本州中正。
寻兼尚书度支郎,仍历五兵、左民郎中。
天统中,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
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吏以下,爰逮鳏寡孤幼,皆得其欢心。
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举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
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
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
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①之中,最有规检。
以名家子历任清华②,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秩,门生藜藿,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
彦深任用,铭戢③甚深,虽人才无愧,盖变由其接引。
为吏部尚书以后,自以物望得之。
在官廉谨,当时少匹。
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
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生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
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司人得失。
经历兖州,时邢劭为兖州刺史,别后,遣送白紬(chóu,丝织品)为信。
聿修退紬不受,与邢书云:“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
”邢劭忻然领解,报书云:“一日之赠,率而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
弟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
”注:①素流:士族高门子弟;②清华:清要官职;③戢:感念。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
荣:认为……荣耀。
B.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报:报告。
C.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许:称赞。
D.敬承来旨,吾无间.然。
间:嫌隙,不满。
解析:这里的“报”应该是“回报”“批复”。
答案:B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聿修独以.故情,存问往来。
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B.①一日之赠,率而.不思。
②夫赵强而.燕弱。
C.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D.①多言可畏,譬之.防川。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解析:代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短语,表示……的。
A 项,①以:因为,②以,拿;B项,①通“尔”,……的样子;②连词,表并列关系;D项,①代词,人言。
②助词,的。
答案:C1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聿修为官廉谨的一组是()①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②聿修退紬不受,与邢书③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④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⑤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⑥瓜田李下,古人所慎A.①③⑤B.①②③C.②④⑥D.④⑤⑥解析:①句是他为官之前,由于品性而深受赏识;③句是由于他的政绩,受到百姓爱戴;⑤句是说他受到信任。
答案:C1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袁聿修出身于名门,自幼清净寡欲,与世无争,受到赏识。
十八岁就担任本州中正官,后不断升迁,历任清要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