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国现代化

各国现代化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英法等国通过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的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为工业革命到来创造条件。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并逐次扩展到法,德等欧洲国家。

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度。

在推动新兴强国后来居上的同时,也掀起了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的瓜分世界狂潮。

20世纪初,以英法德俄等列强为主导通过殖民主义方式,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

其中,欧洲工业国是主要的工业品生产地与产品输出国,亚非拉农业国沦为经济附庸、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17世纪,兴于英国的启蒙运动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武器,洛克的分权学说为革命后的英国设计了政治构想。

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经历半个世纪曲折与反复后,英国以革命形式结束君主专制统治。

并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君主立宪政体。

此后长期的社会稳定,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完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工业革命,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英国率先进入大机器和蒸汽时代,成为“世界工厂”,并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加紧对外进行殖民侵略扩张,形成“日不落帝国”。

19政治领域:18世纪的法国思想领域的启蒙运动和1789年的大革命扫荡了法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人权宣言》的发布,《拿破仑法典》的颁布等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为法国现代化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封建王朝几次复辟,虽传统的封建秩序已无法再恢复,但各种资产阶级政治势力的反复较量,各种政治体制的先后实验,一直到1875年第三共和国建立时,资产阶级民主政体才在法国最终建立,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基本实现。

经济领域: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法国通过从英国引进新技术,初步建立起现代纺织业,冶金业等工业部门;在拿破仑统治时期,通过国家政策扶持,技术革新等方式,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法国各个部门的机械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工业化进入完成阶段建立,建立起以机器生产为主导的现代工业;1870年,法国的工业产值超过的农业产值,机器大生产成为工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形势,法国进入工业社会。

1775年到1783年,在欧洲启蒙思想启迪和鼓舞下,北美13块殖民地人民发动独立战争,推翻英国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

独立战争后为巩固新生的国家,1787年《合众国宪法》颁布,美国人民运用启蒙思想以及自己的创新,构建了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的联邦国家,为随后美国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上半叶,随着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固有矛盾激化,并最终引爆了美国内战。

这场内战以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胜利告终,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黑奴制等障碍,随后美国资本主义进入到狂飙发展时期。

19世纪70年代,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诞生,美国跨越发展,并在20世纪初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国。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美国成功运用罗斯福新政,成功挽救了美国式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随后,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二战结束后美国成功登上了“世界霸主”地位,领导资本主义世界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抗。

1717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兴起发展,西欧英法等国家崛起强大。

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亲政后效法西欧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彼得一世的改革改变了俄国落后的面貌,为之后现代化兴起准备了条件。

19世纪中,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推动的现代化进程在西欧,北美及其他地区迅速扩展,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克里米亚败于英法后,1861年实施废除农奴制改革,俄国开始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但在列强支配下,却很不平衡也不稳定,列强争夺霸权的矛盾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期间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进行非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人类世界出现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竞争的新局面。

20世纪下半叶,联合国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人类整体化发展到新的阶段,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而苏联由于自身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自我封闭脱离世界忽视强国富民),在美苏冷战与争霸中耗尽自身国力,又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误导致解体。

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结束,之后俄国又开始了一次新的社会转型。

1854年培理叩关后,德川幕府先后与美国、荷兰、俄国、英国及法国等西方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致使日本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并导致国内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面临国内不断发生的反幕府斗争,德川幕府诉诸武力镇压,但没能成功。

1868年1月,幕府制度被废除。

可见,这一时期,德川幕府对外无力抗衡、在内不得民心,成为穷途末路的统治者。

1868年10月开始,明治政府积极推行维新政策和措施,稳定政局、开化民智、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同时,还积极展开“修约运动”,废除了幕府时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了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标。

继甲午侵华成功后,参与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中国、强迫签订《辛丑条约》恶劣攫取侵略权益的活动。

这一时期的日本政府是大和民族文明开化的引领者、迫不及待践踏邻国的纵火者。

日本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积极参与战后分赃,又从中国捞取更多的赔款与权益。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是西方列强的“小伙伴”,仍然对中国伺机而动的觊觎者。

为缓解经济危机,(昭和)政府增加军费、扩大政府开支,刺激经济发展,同时增强了军国主义势力,加紧策划侵略中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蚕食中国领土,1937年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以后日本政府不断派出军队侵略东南亚各国。

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明确解决危机、维护人民生活的职责,但采取军事侵略的错误举动,极大损害人类文明、文化,也极大破坏了国家经济、国民生活。

(战后日本一面复兴经济,一面积极寻求多边自主外交,恢复睦邻关系,加入联合国。

1972年,中日建交。

似乎,日本政府能为社会发展、人民生活与文明进步提供正能量。

)20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其军国主义传统和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双重影响,采取军事扩张的方式走上强国之路,挑起一战。

一战后《凡尔赛和约》把所有战争罪责都推给德国一方,对其严惩,埋下了民族复仇情绪。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催化下,希特勒纳粹政权再次将德国和世界推向战争的深渊。

二战后德意志民族对以住的强国之路进行了根本反思,同时战后的国际格局如雅尔塔体制和冷战格局,为德国的重新崛起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德国努力探索与欧洲国家共同发展的共赢模式,通过法德和解、加入欧共体和欧盟以及实现两德统一等,终让国家走上和平发展之路。

公民国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利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地和国王的臣民。

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是由公民组成的。

”问题:(1)17—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采取怎样手段由“国王的国家”转变为“公民的国家”?英法资产阶级通过武装斗争或自下而上的革命手段,推翻本国封建专制统治,同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在革命期间或革命后采用法律的形式,保证公民的民主权利,以巩固革命成果。

例如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保证了议会的最高权力,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奠定了基础;法国革命中发表《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等法律文件,为限制王权专制,保证公民的民主权利提供了法律保证。

(2)你认为这一转变有怎样的实质意义?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

德国现代化《德意志之歌》的歌词原有三个章节,是德国诗人冯〃法勒斯雷本在1841年写的一首同名诗歌。

1991年8月,因考虑到前两节歌词可能引起争议,只有第三节被正式确认为统一后德国的国歌。

(1)根据以上材料,诗人基于哪些原因希望德国统一?(2分)历史上有相同的生活地域;只有统一才能获得主权独立与自由,推动国家发展(2)统一后的德国在哪些方面实现了诗人“光耀德意志祖国”的愿望?(4分)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已成为欧洲第一号工业强国,主要经济指标先后赶上或超过了法国和英国。

国家统一和工业化使德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展到各个行业,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3)为什么第一节歌词可能引起争议?(4分)德国早已是欧共体的成员国,彼此平等,没有高下之分;容易与军国主义宣扬的民族主义相联系;此时的德国的疆域已发生变化(4)第三节被保留并继续成为德国国歌有何意义?(2分)维护国家统一与发展的传统意义。

移民美国移民美国1860—1910年(1)这一时期移民美国呈现出哪些特点?(4分)移民来源广(多个大洲);移民主要来自欧洲;移民大多通过海路到达美国等。

(2)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哪些?(6分)美国视角:边疆拓展、南北战争、两次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等;政治氛围相对宽松;历史文化因素等。

各国视角:欧洲国家,宗教迫害,贵族社会,地缘和文化优势等;中国、日本:国内动荡,向西方学习的需要等。

世界视角:工业时代,世界联系加强,现代航运技术的发展等。

(3)上述现象有何历史影响?(4分)美国视角:带来了大量人才和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也导致美国成为移民社会,导致文化冲突与文化多元并存。

各国视角:培养了人才,学习了美国的制度、文化等。

世界视角: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融、世界市场的形成等。

材料一:1689年1月28日英国下院通过决议:“国王詹姆士二世力图推翻本王国的制度,他背弃国王和人民之间的初始契约,在耶稣会士和其他邪恶之徒的指导下破坏基本法律,他自行离开本国,放弃政府,致使王位空缺……”材料二:1764年,哈格里夫斯成功制造出能够同时纺出多根棉纱的纺纱机,并用女儿的名字将其命名为“珍妮机”。

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

到19世纪初,曼彻斯特已成为著名的“棉都”。

材料三: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

”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名的大城市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1)材料一中“他背弃国王和人民之间的初始契约”具体指的是什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国王詹姆士二世竭力恢复君主专制,对参加革命者反攻倒算。

(2)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发生,国王和人民不久后又达成了哪些新的契约?具有什么影响?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

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

(3)综合材料一、二、三,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