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查房
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自20世纪70年代起 在全球范围内引起10多次暴发与流行。近年来,先 后在我国的台湾、香港、深圳、山东等地区流行。
2008年3月安徽省阜阳等地区先后出现EV71引起的 手足口病暴发流行。
➢ 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 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 亦不能将其灭活
6.患儿为跌倒坠床高风险患者,评分为7分,应做好安 全宣教,做好防范措施,防跌倒、防坠床,注意安 全。
7.皮肤护理:患儿皮肤要保持清洁干燥,臀部有皮疹的 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沐浴 时禁止使用刺激性的碱性的肥皂洗澡,毛巾质地易软, 动作要轻柔,不可用力;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 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 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 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消毒,然后涂 利巴韦林软膏预防感染。静脉穿刺时,要注意避开患儿 疱疹部位。
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 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 5%。
人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各 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 之比为100:1,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 的抗体
主要发生5岁以下儿童,以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 最高,男女均可发病,无性别差异。
感,起病后10~20天可获得阳性结果
➢ 脑脊液检查 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危重病例多核
细胞可多于单核细胞),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 物正常。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时,脑脊液细胞数可增多, 蛋白升高
物理学检查
➢ 胸片 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点片状、大片状阴影,部
分病例以单侧为著,快速进展为双侧大片阴影 ➢ 心电图
6.25开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0.5g 静滴Bid 6.28停用小儿复方氨基酸 6.29停干扰素
6.23 发热,体温最高至38.5 ℃,予以布洛芬退 热剂对症处理,足部可见少许散在疱疹,臀部及肛 周有散在红色皮疹,咽峡部有较多1-2mm大小疱疹
6.24发热,体温最高至39.1 ℃ 口服布洛芬退热剂 处理,皮疹未见好转
皮疹呈离心性分布,疹型最初多为粟米样 斑丘疹,很快在疹的顶部形成小水疱,呈圆 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疱内有少量混浊液体, 疱壁厚,不易破裂,周围有红晕,直径约 4mm.
皮疹均在2~3天内出齐,一周内消退 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 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 疤
入院诊断:手足口病
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多 血常规及生化:白细胞正常|中性粒细胞稍增高 尿常规:白细胞+- 大便常规:正常
6.23入院后给予抗感染(利巴韦林)、清热解毒 (喜炎平)、接触隔离和呼吸道隔离处理以及增强 抵抗力(小儿复方氨基酸)
6.24早停利巴韦林,开干扰素150万单位肌注(余 下外涂)抗病毒治疗
姓名:苏靖萱 性别:女 年龄:19月 病区:儿科 入院时间6月23
现病史:
患儿昨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 最高38℃,伴有流涎,随后家长发现患儿臀、足 部出现皮疹,于今日来我院就诊;门诊拟“手足 口病”收住院。病程中患儿食欲欠佳,无恶心, 哭闹时呕吐一次,偶有咳嗽无喘息及气促,无呼 吸困难;无盗汗,精神可,无头痛,无烦躁不安 及抽搐,睡眠安,二便如常。
既往史: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史
专科情况:
患者以“发热、皮疹1天”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 楚,精神反应佳,T:37.1℃,P110次/分,R 28次/分, 体重 11公斤。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足部可见少许散在疱疹,臀 部、肛周见散在红色皮疹;全身无出血点;咽充血,咽峡部可 见较多1-2mm大小疱疹,周围红晕,部分已破溃。颈软,无抵 抗,气管居中;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 湿性啰音;心率110次/分,率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收缩与舒 张期杂音;腹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及,未触及 包块,肠鸣音不亢;脊柱无畸形,四肢活动自如,双下肢无浮 肿;双膝反射正常,双克氏征(-)、布氏征(-)
8.便秘护理:进行适当的腹部按摩,顺结肠走行方向作 环行按摩,刺激肠蠕动,帮助排便;给予患儿多饮水;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开塞露通便;不建议食用粗纤维饮食。
9.疾病知识宣教。①.讲解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 表现等相关知识; ②.告知饮食、活动、用药等 相关注意事项; ③.解释各项操作、治疗的目的 和意义,取得配合; ④.指导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如发现异常及时告知护士或医生。 ⑤.指导家属 学会消毒隔离措施: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 餐具等物品用84消毒液、煮沸或者暴晒等方法进 行消毒;
➢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 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 能灭活病毒
➢ 50℃可被迅速灭活,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 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 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2 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监测体温、心率、呼吸。 观察患儿意识、瞳孔、神经系统及尿量的情况,如有异 常,及时通知医生,如发生病情变化,立即配合医生进 行抢救。
3.严格消毒隔离措施。1.患儿在病室中,勿随意外出;病 室开 窗通风每日1—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3.患儿排 泄物,分泌物等含氯消毒液作用30分后倒入厕所或按医疗 废物处理;4.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前后按七步洗手法洗手或 手消毒或戴一次性手套。处理被水疱分泌物粪便污染的物 品必须戴手套。戴医用防护口罩;5.医疗器械用含氯消毒 液擦拭;6.医疗废物双层黄袋分层扎带口,外标传染性废 物,并写上日期及科室。
向心性分布,躯干、头面多,四肢少,疱壁薄,易破溃结痂, 疱疹多呈椭圆形,且在同一时期、同一皮损区斑丘疹、疱疹、 结痂并见为其特点。 3.疱疹性咽峡炎:可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多见于5岁以 下小儿,起病较急,常突发高热、流涕、口腔疼痛甚或拒食, 体检可见软腭、悬雍垂、舌腭弓、扁桃体、咽后壁等口腔后 部出现灰白色小疱疹,1-2天内疱疹破溃形成溃疡,颌下淋 巴结可肿大,但很少累及颊黏膜、舌、龈以及口腔以外部位 皮肤,可资鉴别。
关 5. 口腔黏膜改变—与咽峡部疱疹有关 6. 舒适的改变——与手足皮疹及咽部疱疹有关 7. 知识缺乏—与对疾病相关知识不了解有关 8. 焦虑—与疾病危重有关 9.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肌肉注射有关
1.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温湿度适宜,卧床休息不准外出, 安抚患儿减少哭闹。保持病室通风,病室每日用紫外线 灯消毒,减少探视的人数并对病房进行隔离。
边缘充血明显,1-2天后破溃,形成小
见
溃疡
。
1.持续高热不退 2.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3.呼吸,心率增快 4.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5.高血压 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7.高血糖
重症表现
体温>38℃,持续 时间超过3天,就考
虑为重症高危患儿 。
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 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 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 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 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 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 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 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 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主讲人 :凌清 指导老师:朱玲莉 参加人员:全体护理人员 地点:儿科护士办公室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
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多见)引起的一种儿童 (特别是5岁以下小儿)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 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和 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大多数患者症状轻 微,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 脑脊髓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障碍等,个 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 常出现爆发或流行,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但以 夏秋季节患病最多。
无特异性改变,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ST-T改 变 ➢ 磁共振
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 脑电图
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 慢波
1.单纯疱疹性口炎 四季均可发病,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以散发病例为主。口
腔黏膜出现疱疹及溃疡。但没有手、足部疱疹疹。 2.水痘:由感受水痘病毒所致。疱疹较手足口病稍大,呈
实验室检查
➢ 末梢血白细胞 一般病例:WBC 、NEU% 大多正常 重症病例: WBC 可明显升高
➢ 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M升高
病例:血糖可升高 ➢ 病原学检查
特异性EV71核酸阳性或分离到EV71病毒
重症
➢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EV71抗体检测阳性。以补体试验结合最为敏
6.25 发热,体温最高为38.7 ℃,予以物理降温 后好转皮疹未见好转
6.26 体温正常,足部疱疹消退,臀部皮疹消退, 咽峡部疱疹较前好转
6.27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咽峡部疱疹仍有几颗
6.28体温正常,皮疹消退,未见咽峡部疱疹
1. 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 2. 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病毒的排出有关 3. 潜在并发症—神经源性肺水肿、颅内压增高 4.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热,呕吐,食欲差有
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 部位
手掌小水疱呈圆形 凸起,疱内有少量 混浊液体,疱壁厚, 不易破裂,周围有 红晕
足 部 皮 疹 多 在 足 底 小 腿 内 侧
臂 部 皮 疹 多 发 生 在 肛 周 、 骶 尾 部 皮 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