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能力结构的理论―考点讲解

能力结构的理论―考点讲解

能力结构的理论—考点讲解能力是由多种心理品质所构成的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

分析能力的结构,对于深入理解能力的本质,合理地设计出能力的测量手段,科学地拟定出能力培养计划,都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家对人类能力的结构提出了许多假设,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理论模型:因素说;结构说和信息加工理论。

一、能力的因素说(一)二因素说在心理学史上,最早对能力结构进行探讨的是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1863—1945)。

他认为人的能力由两种因素构成:“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人完成的任何一种作业都是由G和S两种因素决定的。

一般因素是个人的基本能力,也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

虽然人们都有这种能力,但每个人具有这种能力的大小却是不同的。

特殊因素是个人完成各种特殊活动所必需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具有完成某种活动的特殊因素,不一定具备完成他种活动的特殊因素。

换言之,各人的S因素既有大小的区别,也有有无的区别。

不论个人有几种S因素,这些S因素之间,可能彼此互相独立,也可能彼此有些重叠,但是它们必定都含有一部分的G因素。

(二)多因素说和群因素说桑戴克(Thorndike,1926)提倡多因素说。

他认为智力是许多小的能力的总和,智力中的一般因素是不存在的。

他把智力区分为三种成分:对抽象概念的适应能力,对社会关系的适应能力和对机械问题或选择问题的适应能力。

30年代以后,许多研究者在智力测验中都应用因素分析法。

塞斯顿(Thurstone,1938)用由56个测验组成的一组测验对218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然后用因素分析法求得智力由七种因素构成,被称为群因素论。

他把这七种因素称之为七种基本心理能力:(1)词的理解力:了解词的意义的能力;(2)语词运用能力:讲字正确迅速和同义联想敏捷的能力;(3)计算能力:正确而迅速地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4)空间知觉能力:运用感知经验正确判断空间方向及各种关系的能力;(5)记忆能力:对事物强记的能力;(6)知觉速度:迅速而正确地观察和辨别的能力;(7)推理能力: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断的能力。

1941年塞斯顿根据这七种基本能力编制出基本心理能力测验(Primary MentalAbilities Test,PMAT)。

塞斯顿曾认为他的七个因素结果是与斯皮尔曼的G因素假设相矛盾的。

但是,后来人们认为,如果能够在塞斯顿的七个因素中进行第二因素分析并且能够找出一个一般因素,那么斯皮尔曼的G因素将得到支持。

也就是说,如果塞斯顿的七个因素中都有第二因素的话,这个因素就可以被认为是一般智力。

(三)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1983)倡议的。

他提出,人类的神经系统经过100多万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互不相干的多种智力。

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7种智力成分是:(1)言语智力(linguisticintelligence):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日常会话的能力。

大脑的“布洛卡区”负责产生合乎语法的句子。

这个区域受到损伤的人,能够很好地理解单词和句子,但不能将单词组成句子。

(2)逻辑-数学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比如做数学证明题及逻辑推理。

(3)空间智力(spatialintelligence):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比如查阅地图等。

大脑右半球掌管空间位置的判断。

大脑的右后部受伤的病人,会失去辨别方向的能力,易于迷路,其辨别面孔和关注细节的能力明显减弱。

(4)音乐能力(musical intelligence):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比如,拉小提琴或写一首曲子等。

大脑右半球对音乐的感知和创造其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右半球损伤会造成成人的“失歌症”或音乐能力丧失。

(5)身体运动智力(bodily kinesthetic intelligence):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比如,打篮球、跳舞等。

身体运动由大脑运动神经皮层控制。

大脑的每一个半球都控制或支配对侧身体的运动。

(6)社交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比如,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或情绪。

大脑额叶在人际关系的知识方面其主要作用,这一区域受到损伤,虽然不会影响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但会引起性格的很大变化。

(7)自知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像社交智力一样,大脑额叶对自知智力也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在能力构成的因素方面,学者们的看法还不一致。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能力中的一般因素大致相当于智力,而完成各种特殊活动又需要一些特殊的能力。

二、能力的结构说把能力看成具有多种成分的复杂结构,称为能力的结构说。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弗农(Vernon,P. E.)的层次结构理论和吉尔福特(Guilford,J. P.)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

(一)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1971年英国心理学家阜南(P.E. Vernon)提出了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他以一般因素为基础,设想出因素间的层次结构。

他认为,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G);第二层次分两大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与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叫大因素群;第三层为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第四层次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

阜南的能力层次结构理论像生物分类学的分类系统那样来设想能力的结构。

(二)智力三维结构理论最初,吉尔福特(1959)曾认为,智力包含记忆能力因素和思维能力因素两大类。

思维能力因素又包含认知能力因素、生产能力因素、评价能力因素,以及生产能力因素根据已有的信息和新的信息在寻求正确答案中的聚合式思维能力和发散式思维能力。

1977年他根据智力测验研究结果的因素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把智力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物。

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的、视觉的(我们所听到、看到的具体材料),符号的(字母、数字及其他符号)、语义的(语词的意义和观念)、行为的(本人和他人的行为)。

它们是测验时给与的信息,是智力活动的对象和材料。

智力操作指智力的加工活动,它根据测验时所给与的信息内容进行加工。

智力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式思维、聚合式思维和评价、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智力加工所产生的结果。

这些结果可以按单位计算(单元),可以分类处理(类别),也可以表现为关系、系统、转换和蕴涵。

由于三个维度中含有多个因素,因而人的智力可以区分为5×5×6=150种。

吉尔福特认为,这些不同的智力都可以运用不同的测验来检验。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同时考虑到了智力信息加工的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不仅有助于智力测验研究工作的深入,也有助于发现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对因材施教也是有助益的。

三、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叫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intellectual 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

这种理论把人的能力和智力看成一个过程,它由不同的阶段组成,并且是由某些更高的决策过程组织起来的。

智力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心理结构中进行的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Nesser,1967),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视觉、表象、言语、问题解决、决策等(Reed,1982)。

认知心理学关于智力结构的研究,以斯腾伯格(1985)提出的三元理论(triarchic theoryof intelligence)、纳格利尔里和戴斯(Naglieri & Das,1990)提出的“智力的PASS理论”最具代表性。

(一)智力三元论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Sternberg,1985)试图用智力的三元理论来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

他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

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componentsubtheoryofIntelligence)、智力情境亚理论(contextualsubtheoryofintelligence)和智力经验亚理论(experienced subtheory of intelligence)。

它们在智力活动的信息加工中起着不同作用。

所谓成分智力是指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

它包含有三种机能的成分。

一是元成分(metacomponents),是指人们决定智力问题性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

例如,一个好的阅读者在阅读时分配在每一段落上的时间是与他要从该段落中准备吸收的知识相一致的。

这个决定就是由智力的元成分控制的。

二是执行成分(或操作成分,performance components),是指人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

例如,词法存取和工作记忆。

三是知识获得成分(knowledge-acquistion components),是指人筛选相关信息并对已有知识加以整合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

所谓情境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

它有三种形式。

一是适应,指人们通过发展有用的技能和行为使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是不同的。

区分有毒和无毒植物是从事狩猎、采集的部落人们的重要技能,而就业面试技能则是工业化社会的一种重要技能,他们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

二是选择,指人们在环境中找到自己适当位置的能力。

例如,同样是很聪明的人,有的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适当位置,在事业上有建树;有的则不会选择,毫无建树。

三是塑造。

如果个人不能或不能很好地适应他的环境或不能选择一个新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可能对环境本身进行塑造。

关于经验智力,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看出。

一个有能力的人比无能力的人能够更有效地适应新的环境;他(或她)能较好地分析情况,用脑筋去解决问题,即使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经过多次解决某个问题之后,有能力的人就能不加思索、自动地启动程序来解决该问题,从而把节省下来的心理资源用在别的工作上。

有些人能很快做到,有些人却难以做到这一点。

这种能力就称为经验智力。

它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经验的形成),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经验的自动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