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分析(内部参考使用)(征求意见稿)1.宇宙中的地球·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各种不同的天体;宇宙中的基本天体;天体都在高速运动;四个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的主要成员;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之间的区别;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成员之一,在质量、体积、运动轨道等方面与其他行星没有显著的不同;由于八大行星、矮行星等绕日运动,互不干扰,使地球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由于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形成了适中的引力和大气层,这些共同构成了地球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是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的能量来源于内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核聚变反应;太阳以电磁波辐射的方式源源不断地释放能量;地球上的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太阳能量是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生物活动的根本动力,决定了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与人类日常活动息息相关;太阳黑子是由于光球层上温度低的区域出现的暗黑色斑点;太阳耀斑是太阳色球层上一些区域突然增亮,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现象;黑子、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太阳活动的高峰年,地球上反常气候出现的几率增多,地球高层的电离层会受到干扰,影响无线电通讯,地球磁场受到干扰,使磁针不能正常指示南北,造成“磁暴”现象;太阳活动对地球自然环境有重要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形成了地球上昼半球、夜半球、以及昼夜两半球的过渡地带,称为晨昏线(圈);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更替现象;地球自转形成了地方时,国际社会依据地方时划分了时区,并规定了区时,我国采用首都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称北京时间)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地球自转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地球公转形成了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四季等地理现象;天文含义的四季,中国传统上划分的四季;气候统计工作划分的四季。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分为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把地球内部主要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的含义;在地球大气圈中,随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气体成分、水汽含量、空气运动状况的变化规律;对流层的物质组成、气体运动状态、天气现象,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平流层的气体运动状态、天气情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的物质存在形式,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形成三大类岩石的内、外力作用条件;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相互转化的内、外力作用条件;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及条件;能运用知识结构图示表示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形成火山地貌及火山喷发现象;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常相伴存在;地壳运动引起岩层的变形、变位称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裂构造(含断层);褶皱形成高山、谷地,是地貌形成的基础,世界上绝大部分山脉都是褶皱山脉;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由地垒、地堑形成的典型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风化作用及其风化壳,对其他外力作用的影响;风力的侵蚀、沉积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流水的侵蚀、沉积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从太阳辐射中获得的热量很少,大气的直接热源主要是地面;大气能量的吸收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反射、吸收、散射;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主要因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影响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主要因素;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发生过程;大气热力作用对地球环境及人类的意义;·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大体纬度范围(相互位置关系);能在图中填写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各气压带、风带的气流运动状态;在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在形成的不同气候(气温、降水、气压、风等)特征;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分布、移动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特征;·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在简易天气图中识别冷锋、暖锋、低气压、高气压等天气系统;在冷锋、暖锋、低气压、高气压等不同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状况、云雨的范围,及其影响下形成的主要天气·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其发生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对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地表形态的塑造、人类生存与生产活动的重要意义·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的含义;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世界洋流分布的基本模式;洋流对航海、海洋污染、海洋渔场分布的影响;寒流、暖流的含义、分布规律及对沿岸地区气候的不同影响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种基本自然要素构成的;任何要素在自然环境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任何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于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结果·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任何自然地域,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种自然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某地域环境特征的形成中,地形、气候往往起主导作用;举例说明地形或气候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自然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反映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标志是植被、土壤或动物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由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
能运用图像材料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域分异,并分析影响其形成的基本因素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谷地、盆地等不同类型;聚落包括乡村和城市两大类型;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受地表形态影响的交通线路主要有铁路、公路和水运;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地域差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五种基本类型;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或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数量、质量的差异;生产力发展影响人类对自然资源开采、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举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对某种(些)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的要求有所不同。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干旱、洪涝、寒潮、台风气象灾害,以及其他多种类型;列举主要的地质灾害或气象灾害,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必修21.人口与城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构成的;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历了原始阶段(高高低模式)、传统阶段(高低高模式)、现代阶段(低低低模式)三个发展阶段;就近代来说,又可以自传统阶段再进一步划分为“高低高模式”、由“高低高”向“低低低”过渡模式和“低低低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组成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近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处于“高低高模式”,多数发达国家已进入“低低低模式”,一些在经济文化教育方面接近发达水平的国家和少数经济文化教育水平还不发达的国家正处于由“高低高”向“低低低”过渡模式。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按照其迁移地域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形成历史上的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政治迫害、战争、国家组织、宗教、民族、自然灾害、环境变化、家庭、婚姻、种族歧视等。
(注:课程标准没有要求对上面各因素进行分类,所以这里也没有必要像教科书那些作过细的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合理人口容量是指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就人口数量而言,合理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的组成部分,其人口数量少于环境承载力;就两者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而言,影响合理人口容量的因素多于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淡水、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影响合理人口容量的因素除了自然资源,还有地域开放程度、科学技术、消费需求等社会经济和人的发展等因素。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空间位置及组合情况);城市空间结构是由城市中不同功能区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城市功能区分为中心商务区、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各种城市功能区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等对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影响;各个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既有集聚作用,又有离散作用;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及其作用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城市空间结构也不断变化。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规模与城市空间结构有密切联系;城市规模越大,其结构分化越明显,表现为其内部的功能区明确且完善;小城镇内部尚没有形成明确的分工,其内部的各项功能混杂分布;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内部的功能区逐渐明确;其服务功能逐渐增强;城市规模与城市的服务范围有密切联系;城市规模越大,其各功能区的服务功能就越强,其服务的范围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