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榆林市三北防护林的概况、存在问题及其今后发展对策

榆林市三北防护林的概况、存在问题及其今后发展对策

榆林市三北防护林的概况、存在问题及其今后发展对策摘要:根据调查结果探讨了榆林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现状、成就,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探索今后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为今后榆林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质量的提高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字:榆林市;三北防护林;概况;存在问题;发展对策General Situation,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of Three-North Protection Forest Systemin Yulin cityAbstract:Investiga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chievementof Three-North Proteetion ForestSystem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Yulin city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Summing upexperience, Finding problems, Exploreing the specific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Put forwardreasonable suggestionsto the improvement of Three-North Protcetion Forest System plantingquality in the future in Yulin city.Key words:Y ulin city;Tree-North Protection Forest System; General Situation;Existing Problems;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一、榆林市自然概况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

全市辖1区、11县、222个乡镇、5625个行政村,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49.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2.7万人。

榆林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沙区有200多个内陆湖泊,红碱淖是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总面积67平方公里,总蓄水量10亿立方米。

气候四季分明,日差较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0℃,平均降水400mm左右,无霜期150天左右。

气象灾害较多,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霜冻、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发生,尤以干旱、冰雹和霜冻危害严重。

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貌大致以古长城为界,北部属风沙草滩区占56%,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44%。

由于特殊的地貌,造成榆林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近年来,榆林经济发展迅猛,矿产资源开采规模宏大,人口骤增,人们的行为活动已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同时气候变暖,干旱加重,致使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仍存在反弹迹象,人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榆林市三北防护林概况及成效据调查截止2006年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17.9万公顷,其中三北防护林一、二、三期工程建设榆林市净增造林保存面积550万亩,保存率为25.4%,一、二、三期保存率分别为34%、28.7%、11.7%,保存状况不容乐观。

现正在建设中的四期工程只完成计划的8.9%,且工程个别造林地块或特殊造林季节的造林质量较差,未达到标准。

为了有效地提高工程造林质量,促进榆林生态环境的逐步好转,通过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成效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探讨对策及策略,为今后工程建设找出更加有效的途径。

2.1榆林三北防护林基本情况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从1978年起实施,2050年结束。

分三个阶段,八个工程建设期。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

该项工程预计用73年来完成,共需造林3560万公顷,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工程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

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播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相连,多树种、多林种造林模式,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榆林市三北防护林工程从1978年起实施,截止2006年全市三北防护林工程造人工林1980.8万亩,净增造林保存面积59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64%,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流沙得到了固定、半固定,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

2.2榆林市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一阶段任务完成情况及成效第一阶段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建设工程,其中一期工程为1978—1985年,计划建设任务926万亩。

二期工程为1986—1995年计划建设任务600万亩,三期工程为1996—2000年,计划建设任务345万亩。

经过了23年的建设,共完成造林总面积1935.5万亩,占规划任务的103%,其中一、二、三期工程分别完成造林面积892.9万亩、730.6万亩、312万亩,分别占规划任务的%96.4%、121%、90.4%。

前三期建设全市净增造林保存面积550万亩,保存率为28.4%,其中一、二、三期工程分别净增造林保存面积306.6万亩、209.8万亩、36.6万亩,保存率分别为34%、28.7%、11.7%,林木覆盖率分别增加4.7%、3.2%、0.5%。

前三期全市实际完成总投资3232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328万元,占22.7%,地方配套2000万元,占6.2%,群众投工投劳折资2.3亿元,占71.1%。

2.3榆林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四期工程实施情况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从2001年起到2010年止第一阶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榆林作为全国荒漠化治理重点地区,是国家树立的治沙综合示范区,也是“三北、四期”工程建设的国家级示范区。

计划十年造林507万亩,重点抓“一片、两线、三面”。

截至2006年国家累计下达我市“三北”四期造林任务45.3万亩,六年总计投资5430万元。

现已全面完成计划任务,造林成活率达到87%。

2.4取得的生态效益榆林市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自1978年以来,在“三北”工程的带动下,全市林木面积由806万亩增加到1893万亩,林木覆盖率由12%提高到29.3%,固定、半固定流沙大于30多万亩,沙区治理面积达到85%。

沙区150万亩农田全部实现了林网化,每年平均增产20%以上。

沙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据测定,自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实施以来,我市沙区沙丘高度平均降低了30%—50%,年移动速度由5—7米降至1.68米以下。

每年浮尘扬沙天气由66天减少至24天,自然降尘较无林区减少90%,固定沙地上表层沙土细粒增加,出现结皮层,表层持水量增加20%以上,10厘米表层养分增加5—20倍。

特别是林网保护区的小气候条件出现明显变化,年平均风速比空旷地降低28.8—49.4%,有效地降低了自然灾害对农牧业的影响。

在南部丘陵沟壑区,水保效益也显著提高,新增水土保持林22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2万平方公里,年输入黄沙泥沙减少2.4亿吨。

三北防护林抑制沙地蔓延,减轻沙尘暴危害三北防护林保护农田免受风沙侵袭2.5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榆林市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不但体现在了明显的生态效益上,而且也体现在了社会和经济效益上。

一是以木材蓄积和经济林为主的木材、林果、薪炭林产品使林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0.8亿元增加到9.69亿元,农民年人均林业收入由每年的20元上升到264元;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以防护林为保障,我市沙区初步形成麟苗物了灌溉农田为基础,粮、油、菜、肉、蛋、奶为主导产品的新格局。

农林工副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正在形成;三是农业抗灾能力明显增加,沙区即使在1995、1997年的大旱期间,项目区的粮食产量也分别达到了42.6万吨和35万吨,用全市20%的耕地生产了60%的粮食;四是人口承载力明显加强,1977年至2005年全市人口增加了100多万,但全市人均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在这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功不可没;在“三北”工程建设期间,共投入了1533万个工日,平均每年解决2万人的就业机会,对缓解我市人口增长与群众物质需求之间的矛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三、榆林市三北防护林目前存在的问题“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以来,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长远分析,“三北”工程投资大,要求高,投入和效益相比,相差甚远,后期管护举步维艰,工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暴露出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政策落实不到位,权属不够清晰产权问题是保证营造林质量的动力之源。

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谁造谁有”,但实际上无论是在国有林地,集体林地还是私人承包林地上造的林,产权落实的并不理想,在检查中发现除林业部门重视林地的管护和成活率外,似乎集体承包人都漠不关心,产权不明确已严重影响了造林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2国家资金投入不足,地方配套不力在“三北”四期工程中,无论从苗木质量上、规格和成活率标准上,榆林市的要求都较高,退耕南部区70%即为合格,退耕北部区65%即为合格,“三北”四期要求达到85%。

而“三北”四期工程建设国家每亩投资标准为100元,按照榆林市现行市场物价,“三北”造林工程的规划设计费用每亩应在300一一400元之间,加之“三北”地区是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地方财政困难,很难给工程进行资金配套,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质量效益。

3.3管理不规范,职责落实不到位首先是规划与计划脱节,计划下达滞后。

“三北”工程造林的规划模式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都是从上到下进行的,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出入。

而在具体实施造林时,从资金下达,任务内容和数量甚至实施地域都有很大的变化,计划与规划严重脱节,导致种苗、整地、病虫害防治等都准备不足。

四期工程启动以来,榆林市每年接到的计划任务最早时间是9月份,有时第二批计划任务的下达到年底或第二年1.2月份才能到达,不要说当年造林,就是安排在下一年度造林,有时也会因作业设计审批,计划局审查批复后,延误了最佳造林季节。

可以说四期工程实施以来,我市的“三北”造林都是在一种无国家计划的状态下进行的。

此外,“三北”工程属于国债补助项目,发改委对“三北”工程的了解程度有限,其决策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而林业部门并不能对计划的安排、资金的分配产生足够的影响,业务部门的优势和作用受到束缚。

3.4造林科技含量不高,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由于“三北”工程造林地块所处的地理条件都比较差,年降雨量小于400毫米,春旱和秋吊经常发生,给“三北”工程造林的成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