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10
2013-7-10
《庄子》的思想
将老子的道解释为精神的本体,化育万物的本根。 人们修养得道,将自己视为自然一物,忘怀自我, 淡情寡欲,不计得失,不虑生死,达到天人合一。 将老子辩证法的相对性加以夸大,发展为相对主义, 认为事物的大小、寿夭、善恶、美丑都是相对而言, 进而不谴是非,否定评判是非的任何客观标准。 将现实社会视为强盗世界,认为仁义礼智是窃国大 盗的工具和赃物,绝不与当政者合作,由愤世嫉俗 走向彻底的超世脱俗。绝圣弃智,大盗乃止。 人生态度是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不受 时间空间的任何限制,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做到 无名、无功、无己,也就是无待、无为。
庄子的核心思想 ——继承和发展老子的“道”
将老子的道解释为精神的本体,化育万 物的本根。人们修养得道,将自己视为自然 一物,忘怀自我,淡情寡欲,不计得失,不 虑生死,达到天人合一。
2013-7-10
7
庄子的哲学思想 ——泯灭一切是非标准的相对主义
将老子辩证法的相对性加以夸大,发展 为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大小、寿夭、善恶、 美丑都是相对而言,进而不谴是非,否定评 判是非的一切客观标准。 《秋水》“河伯观海”的寓言寓意何在?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 无故。事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 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古,故遥而不闷, 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 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途, 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8
《逍遥游》的取义(今人)
毛泽东《念奴娇 • 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 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 呀我要飞跃。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 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 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此诗作于1965年秋,发表于1975年底。针对1963年 苏、美、英三国限制空中和水下核试验条约。 陈鼓应先生在华中师大作《庄子与尼采》的学术报 告,以鲲鹏高举喻中国深养厚蓄,待时腾飞。 结论:庄子寓言往往具有多义性,“形象大于思 想”。注者释义必须尽可能阐释原作的本义,取义 则见仁见智,各取所需,只是不可以将取义强加于 原作。
《庄子》的概况
《汉书· 艺文志》载《庄子》有55篇。今本《庄子》 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 庄学界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偏重于论述哲学; 外篇和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庄周学派后学之手,偏 重于批判社会。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大体一致。 中唐时期道家演变为宗教,庄子被追尊为南华真人, 《庄子》成为道教经典,被称为《南华真经》。 《庄子》最有影响的注本是西晋郭象的《庄子注》, 实为剽窃向秀的注释成果,刘义庆《世说新语 • 文 学》和房玄龄《晋书 • 郭象传》均有记载。 唐代成玄英有《南华真经注疏》,清代郭庆藩有 《庄子集释》,今人陈鼓应有《庄子今注今译》。
《逍遥游》的取义(古人)
“取义”是指读者的感悟和作家赋予新的含义,与原 作的本义和注者的释义有某种联系,但不受局限。 刘义庆志怪小说《幽明录》载,楚文王以猎鹰搏杀 鹏雏,羽堕如雪,血下如雨。度其两翅,广数十里。 是附会庄子寓言而造怪异故事,别无深意。 晋代贾彪《鹏赋》因览张茂先《鹪鹩赋》赋小鸟之 受害,故赋大鹏之全身,寄予对祸福之机的感悟。 阮修赞:跄跄大鹏,诞自北溟。假精灵鳞,神化以 生。如云之翼,如山之形。海运水击,扶摇上征。 李白常以鲲鹏自比理想,钟爱鲲鹏自由无碍的气魄, 表达摆脱羁绊的渴望。《大鹏赋》义取其待时而动, 直干青云。《上李扈》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 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逍遥游》的释义
传统的权威解释为“适性说”,即适应本性就是逍 遥。 郭象《庄子注》:“夫小大虽殊,而放任于自得之 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 也”。 北京大学中文系《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引用此说 并按:“即此篇之题义。意谓天地之间,事物有大 小之不同,人类修养也有高低深浅之别,然而各求 ‘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即是逍遥至 乐,不宜用人为的方法勉强为之分出优劣胜负”。 按照“适性说”的解释,《逍遥游》中的鲲鹏、蜩 与鸴鸠、斥鴳、朝菌、蟪蛄、冥灵、古椿、彭祖、 知行德能者、宋荣子、列子、圣人、神人、至人等, 都各当其分,同样逍遥。
庄子与《庄子》
旧本《庄子》书影
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来自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年——约前289年)名周,宋国蒙邑 (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作家。 庄子的生活年代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年龄小于 孟子而大于荀子和屈原。 庄子曾经做过蒙邑的漆园吏,不算入仕。往来游历 于齐、魏诸侯之间。剽剥儒墨,放言无忌,自王公 大人不能器之。终身布衣,未入仕途,生活贫困, 居住穷巷,织鞋为生。讽刺曹商“舐痔结驷”。 楚威王厚币聘庄子为相,被他戏谑相拒,自愿曳尾 涂中。庄子聚徒讲学,弟子姓名流传下来的只有蔺 且、魏牟几人。
以能但 自忽绝我 我视不们 为自可可 中身以以 心的无而 存所且 在作应 课 但为该 后 寄绝我淡 语不们漠 可不名 以可利 ——
2013-7-10 17
《逍遥游》本义
本义:超越时空、功利和物累,追求绝对精神自由。 前半篇以鲲鹏为主,反复引譬设喻,层层否定,推 论世间万物无论大小寿夭,凡是受到时间、空间的 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束缚,就不可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后半篇以辩论的形式,反复引譬设喻,层层递进, 分别阐述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无名、 无功、无己,合为无为。做到无为才能达到逍遥。 寓意:功名利禄是人生的累赘,只有彻底摆脱功名 利禄的累赘,才能获得充分的自由。精神自由建立 在超越物质的基础之上,不能超越物质世界,就不 可能获得精神自由。
观含义往往超越作家的主观动机,形成形象 大于思想的特征。 历代解读烙上时代印记,根据当时的背景和 人们的需求对庄子寓言的主题有所折中或曲 解,故阅读《庄子》必须疏理庄学三义:本 义、释义和取义。
2013-7-10 13
庄子的文风——恣肆而汪洋辟阖
《庄子》散文文风恣肆。文章结构没有固定
模式,内篇以题概篇,外篇和杂篇取篇首关 键词为篇名,但并非后人所加。结构上分总 自然,意到笔随,得心应手,汪洋辟阖,千 姿百态。 司马迁评为“洸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 作,莫之或能先也”。
2013-7-10 14
《庄子》的文风
《庄子》善于用寓言说哲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一是寓言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随意夸张。将自然 万物赋予灵性;对历史人物加以虚构。 二是寓言故事密度大,往往用寓言代说理,故事一 个接着一个,抽去寓言就不成文章。 三是寓言主题具有多义性,寓言形象的客观含义往 往超越作家的主观动机,形成形象大于思想的特征。 历代解读烙上时代印记,有所折中或曲解,故阅读 《庄子》必须疏理庄学三义:本义、释义和取义。 四是文风恣肆。没有固定模式,分总自然,意到笔 随,得心应手,汪洋辟阖,千姿百态。 司马迁评为“洸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其文 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或能
9
2013-7-10
庄子的人生观 ——一切顺应自然的宿命论
庄子的人生态度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逍遥无为,即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任何限制,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做到无 名、无功、无己,也就是无待、无为。 《养生主》“庖丁解牛”寓言的寓意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 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 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依乎天理, 批大郤,道大窾,因其自然。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2013-7-10
庄子的政治思想 ——由愤世嫉俗到超世脱俗
将现实社会视为强盗世界,认为仁义礼智是窃 国大盗的工具和赃物,因而绝不与当政者合作,由愤 世嫉俗走向彻底的超世脱俗。
《胠箧》“田氏代姜”的史实寓意何在?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 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 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 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珠毁玉,小盗不起;焚符 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逍遥游》释义折衷的人格烙印
向秀为山涛所知,与嵇康、吕安为友。佐嵇康锤锻, 共吕安灌园。雅好老庄之学,为之隐解,发明奇趣, 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 康诛,秀应召入洛。文帝问曰:“闻有箕山之志, 何以至此?”秀曰:“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 岂足多慕?”帝甚悦。秀乃自此役,在朝不任职, 容迹而已。 郭象少好老庄,能清言,言如悬河泄水,注而不竭。 为人薄行有俊才,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 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 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 州郡辟召不就,常闲居,以文论自娱。后辟司徒掾, 稍至黄门侍郎。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 遂任职当权,熏灼内外,由是素论去之。
《逍遥游》释义折衷的时代烙印
《逍遥游》适性说的释义与庄子的本义不同,打上 了时代的烙印和释义者人格的烙印。 时代烙印。汉末党锢之祸以来,品评名节成为风气。 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篡权,排除异己,施行恐怖 政治。追随司马氏可保性命,难保名节;拥护曹氏 可保名节,难保性命。面对两难的选择,研读老庄, 清谈玄理,回避现实,追求超脱,成为文人的时尚。 魏晋文人渴望精神超脱,但却不能超越物质的享受, 于是折中或曲解庄子的逍遥游,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折中释义沿袭到东晋甚至更久远。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 偏。北大中文系《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亦然。
庄子的文风——寓言奇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