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V V2 SS t 3.6 26a
3.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
对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一般为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 主次关系明确,而且对标志的识别要比对信号容易,因此, 可采用式(8-10)及识别时间为2s计算。
二、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
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 交叉范围相交道路的圆曲线半径 分道转弯式圆曲线半径 加铺转角式圆曲线半径 (一)相交道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R
第八章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第一节 交叉口设计概述
一、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定义: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同一平面上相交的地方称为 平面交叉,又称为交叉口。 交叉口设计的主要内容: (1)正确选择交叉口的形式,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 (2)进行交通组织,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 (3)验算交叉口行车视距,保证安全通视条件; (4)交叉口立面设计,布置雨水口和排水管道。
(三)组织渠化交通
在车道上划线,或用绿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流,使各种不同 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象渠道内的水流那样,沿规定的方 向互不干扰地行驶的交通组织。
(三)组织渠化交通
在车道上划线,或用绿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流,使各种不同 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象渠道内的水流那样,沿规定的方 向互不干扰地行驶的交通组织。
一般情况,交叉口的车道数宜比路段上多设一条。
第四节 交叉口的视距与圆曲线半径
一、交叉口的视距
(一)视距三角形 为了保证交叉口上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进入交叉口前的一段 距离内,应能看到相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取措 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这段必要的距离应该大于或等于停车 视距ST。 视距三角形: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 距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 。
V2 127( ih )
在交叉口范围内,主要道路的设计速度V仍采用路段规定值, 次要道路可取路段的0.7倍;横向力系数μ可按不同计算行车速 度在0.15~0.20之间选用;超高横坡ih,以不大于2%为宜,最 大不应超过6%。
第五节 交叉口的拓宽设计
定义 : 在交叉口内增加左、右转车道,以提高交叉口的通 行能力的设计方法。 一、设置条件 1.平面交叉符合下列条件时应设右转车道: (1)平面交叉角小于60°,且右转车较多时; (2)右转交通量大,且为主要交通方向时; (3)右转车辆所需车速较高时; (4)有特殊需要时。 2.平面交叉除下列条件外应设左转车道: (1)不允许左转弯时; (2)道路交通量很小,通行能力有富裕时; (3)相交道路设计速度为40km/h以下,设计小时交通量 小于200辆时; ( 4)无对向直行交通,且进口道车道数较路段多一条时。
(二)识别距离
识别距离:为保证车辆安全顺利通过交叉口,应使驾驶员在交 叉口之前的一定距离能识别交叉口的存在及交通信号和交通标 志等,这一距离称为识别距离。 1.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 对无任何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可采用各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 。 2.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 对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在车辆正常行驶条件下,识别距离 力使驾驶员能看清交通信号和显示内容,能有足够时间制动减 速直至停车,但这种制动停车并非急刹车。
4.环形交叉:
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中心岛,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使进入环道 的所有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绕岛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的路 口离岛驶出的平面交叉,俗称转盘。
4.环形交叉:
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中心岛,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使进入环道 的所有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绕岛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的路 口离岛驶出的平面交叉,俗称转盘。 特点:驶入交叉口的各种车辆可连续不断地单向运行,没有 停滞,减少了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 环道上行车只有分流与合流,消灭了冲突点,提高了行 车的安全性; 交通组织简便,不需信号管制;对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 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更为有效。 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城区改建困难;增加了车辆绕行: 距离,特别是左转弯车辆;一般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叉。 适用:多条道路相交,通过交叉口的交通量总数为500~3000 辆/小时,左右转弯车辆较多,且地形较平坦的情况。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3.无中间带:当相交道路不设中间带时,可通过两种途径增 辟左转车道。 (1)向进口道的一侧或两侧扩宽,增加进口道路幅总宽度, 在进口道中心线附近辟出左转车道。
特点:交叉口形式简单,占地少,造价低,设计方便,但 行车速度低,通行能力小。 适用:交通量小,车速低,转弯车辆少的三、四级公路或 地方道路: 也可用于转弯交通量较小的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 叉。
2.分道转弯式:
通过设置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单向右转或双向左、 右转车流以较大半径分道行驶的平面交叉,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进出交叉口的车辆可能产生的交错点 : 分流点 —— 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 合流点 —— 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 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 冲突点 —— 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 的地点。
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
2. 车流量较大时,可采用分隔带(或墩)将机动车与非机动 车分离行驶,减少相互干扰。 3. 当车流量很大,机、非之间干扰严重时,可考虑采用立体
非机动车交通组织,并与人行天桥或地道一起考虑。
第三节 交叉口的车道数和通行能力
一、交叉口的车道数 交叉口各相交道路的车道数,应根据交通控制方法、交通 量、车道的通行能力及交叉处用地条件等决定。在城市道路 上还应考虑大量非机动车交通存在的需要。 从渠化交通考虑,交叉口最好按车种和方向分别设置专用 车道,以使左、直、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能在各自的专用车 道上排列停候或行驶,避免相互干扰,提高通行能力。 但在交通量较小的道路上设置过多的车道是不经济的,可 考虑车道混合行驶。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进出交叉口的车辆可能产生的交错点 : 分流点 —— 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 合流点 —— 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 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 冲突点 —— 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 的地点。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进出交叉口的车辆可能产生的交错点 : 分流点 —— 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 合流点 —— 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 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 冲突点 —— 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 的地点。
1.实行交通管制。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警指挥, 使发生冲突的车流从通行时间上错开。
2.采用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内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和 标线、或增设车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一定路径行驶,减 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如环形平面交叉可消灭冲突点。 3.修建立体交叉。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通行空间上分开,使 其互不干扰。这是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最彻底的办法。
特点:交叉口转弯车辆,尤其是右转弯车辆行驶速度和通行 能力都较高。
适用:车速较高,转弯车辆较多的一般道路。
3.扩宽路口式:
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 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
3.扩宽路口式:
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 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
二、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一)行人交通组织
行人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在 人行横道线内安全过街,使人、车分离,干扰最小。 (二)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1. 在交叉路口,非机动车道通常布置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 间。 2. 在交叉口内,一般车流量下非机动车随机动车按交通规则 在右侧行驶,不设分离设施。
第二节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一、车辆交通组织方法 (一)设置专用车道 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道行驶,互不 干扰,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 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划分。
第二节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一、车辆交通组织方法 (一)设置专用车道 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道行驶,互不 干扰,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 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划分。
四、交叉口的设计速度 1. 交叉口范围直行交通: 设计速度原则上应与路段设计速度相同。 两相交公路的等级或交通量相近时,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设计 速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路段设计速度的70%。 2. 转弯交通:设计速度因分、合流及用地等影响,通常应适 当降低,或按变速行驶需要而定。 右转弯车道:设计速度不宜大于40km/h; 左转弯车道:设计速度不宜大于20km/h。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2.窄型中间带:当设有较窄中间带(宽度小于 5m )时,利 用中间带后宽度不够,可将道口单向或双向车道线向外侧偏移, 增加不足部分宽度。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3.无中间带:当相交道路不设中间带时,可通过两种途径增 辟左转车道。 (1)向进口道的一侧或两侧扩宽,增加进口道路幅总宽度, 在进口道中心线附近辟出左转车道。
三、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 “十”字形,“T”字形及其演变而来的 X形、Y形、错位、多路交叉。 平面交叉的布置类型: 1.加铺转角式:交叉口用适当半径的圆曲线平顺连接相交 道路的路基和路面。
三、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十”字形,“T”字形及其演变而来的X 形、Y形、错位、多路交叉。 平面交叉的布置类型: 1.加铺转角式:交叉口用适当半径的圆曲线平顺 连接相交道路的路基和路面。
二、设置方法 (一)右转车道设置方法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二、设置方法 (一)右转车道设置方法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左转车道是在进口道左侧扩宽出的车道。 1.宽型中间带:当没有较宽中间带(一般不小于 5m)时, 将道口一定长度的中间带压缩宽度,由此增辟出左转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