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绿色壁垒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一、引言近几年,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已经引起了全球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各国政府和世界组织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出台了许多国际环境保护协议和规则。
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将环境与贸易直接挂钩,通过限制乃至禁止对环境有害的产品、服务、技术等的贸易,希望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绿色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
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效仿,通过绿色壁垒对进口产品进行种种限制。
其实绿色壁垒实质上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型式,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商品进口国制定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合格评定程序对外国进口商品构成了贸易障碍,即通过颁布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在技术指标、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方面制定苛刻的规定,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目的或效果。
技术贸易壁垒涉及的主要范围不仅局限于工业产品、农产品等制成品,而且已扩展到对产品生产过程、产品的使用或进口预期结果等。
而大多理论提法之所以将“绿色壁垒”从“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单列出来作为非关税壁垒的又一种形式,是因为其形式上的合理性和实施上的有效性,近年来为多数发达国家频频使用,其实施范围较大,影响也较深远,使之逐渐从众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凸现出来。
二、主体由于环境问题的越来越恶化以及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加剧了国际经济贸易的竞争,绿色贸易壁垒成为了各国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因此,我们需要对绿色壁垒进行深入的研究及探讨。
(一)国内研究现状绿色贸易壁垒并非一个严格意义的法律术语,在国际文献中并没有“绿色贸易壁垒”一词,绿色贸易壁垒也称为环境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可以说是我国自己创造的一个新词。
国内较早研究绿色壁垒问题的可能是吴玉萍(1995),江三宝(1994)和夏友富 (1995)等人。
此后,更多的学者专家对于绿色壁垒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根据目前国内的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绿色壁垒又被称为环境壁垒,是一种绿色保护主义。
它是指在现代国际贸易中,产品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人类、动植物的卫生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名,通过制定、颁布、实施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对国外的产品及服务设置障碍,限制其进口,最终实现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的贸易保护措施。
对于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张宝珍(1996)、俞海(1997)、卢授永(2003)等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指出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环境标志、成本内在化的要求和绿色补贴限制。
1、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这是绿色壁垒的初期表现形式,表现为进口国以保护环境为名,对一些污染和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附加税或都限制,禁止进口直至实施贸易制裁等。
比如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规定,所有在美国出售的鱼类都必须来自经美方证明的未受污染的水域。
2.绿色技术标准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
它们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
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
3、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有技术标准。
由于各国环境和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验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而使环境拟稿和技术标准可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4、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制度要求进口商品包装节约能源、使用后方便回收或再利用、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保护环境资源和消费者健康。
现在它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用来搞贸易保护的措施。
5、环境标志它是一种粘贴或印制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表示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
6、成本内在化的要求和绿色补贴限制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使环境成本内在化。
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却因此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企业本身无法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政府为此有时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
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补贴”违反了关税贸易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规定,因而以此限制其产品进口。
张宝珍(1996)、俞海(1997)、卢授永(2003)等人同时对绿色壁垒的特点也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们认为绿色壁垒的主要特点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绿色壁垒的歧视性。
1、名义上的合理性绿色壁垒是以保护世界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行贸易限制和制裁措施之实。
现代社会人们对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那些可能对环境和健康带来危害的商品及服务有高度的敏感性。
绿色壁垒正是由于人们的这一共同心理,使贸易保护在名义上有合理性。
2、形式上的合法性绿色贸易壁垒虽然属于非关税壁垒的范畴,但其不同之处在于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是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作为依据和基础而其它绝大部分的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的。
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通过有关国际组织及国际会议先后制定了许多多边国际环保协议、规则。
它们在形成国际环保习惯法以及在对国际贸易造成冲击和影响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保护内容的广泛性绿色壁垒的保护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涉及到与资源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有关的许多商品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的规定和限制,而且对于那些需要达到一定的安全、防污、卫生等标准的工业制成品也产生巨大压力,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4、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实施绿色壁垒不外乎是如下两个目的: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安全;二是保护本国的市场避免受到进口品或其贸易方式的冲击。
绿色壁垒的实施者即使是因为这第二个目的,通常也是宣称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人类的健康及动植物的安全。
这种以环境保护作为掩护,转移人们的视线,使绿色壁垒极其的隐蔽。
5、绿色壁垒的歧视性由于设置绿色壁垒的主要发达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通常成为牺牲品,因此绿色壁垒有其歧视性的一面。
它的实施并未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的环保历史欠账和超越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现实。
对各类生产和技术水平不同的国家的产品规定一样的市场准入条件,这是不公平的。
对于绿色壁垒的兴起以及成因,李靖(2000),孙振玲(2002)等人经过研究指出它有以下几个原因:1、自然资源的匮乏和环境问题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产业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但同时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并且这种破坏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这种问题使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制定一系列的环保法规,并且把他们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的主要任务之一。
各国政府对各个领域的环境保护措施不断加强为绿色壁垒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环境的恶化引起人类改变消费观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比如全球气候变暖、水污染等等。
人类的消费国发生了变化,开始注重生活质量,对无污染、无害健康的绿色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偏好,同时为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3、技术水平、经济实力和环境标准的差异虽然人们都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由于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国的环保发展能力不同。
加上世界商品的种类繁多,生产过程和生产力更是五花八门,想要制定共同的环境标准困难非常大。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纷纷基于本国情况制定各自的环保标准,导致了绿色认证和执行体系的千差万别,间接地对外国商品造成了歧视,形成了事实上的绿色壁垒。
4、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虽然国际社会努力想建立一个自由贸易体制,但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从来没有间断过。
WTO的宗旨在于促进贸易的自由化, 消除各种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乌拉圭回合谈判后, 进口关税进一步的降低, 并且在近20个产品部门实行了零关税。
以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措施受到了很大限制,自由贸易原则同时也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经济贸易的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手段。
这样,以环境保护知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绿色贸易壁垒便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发展。
此外,曾凡银、冯宗宪(2001)还从环境与贸易的南北不对称角度来对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性质进行了讨论。
吴克烈(2002)更是对各国经济进行了研究,认为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不同,决定了其对环保资金的投入存在一定差距,这样形成了各国环保标准的差异,造成了绿色壁垒。
谷祖莎(2003)经过研究认为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之所以发生冲突,其深层次原因是因为环境成本外部化造成了市场的失灵和产品价格的扭曲,而纠正外部性的最佳办法则是实施环境成本内部化。
王海峰(2005)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相关观点,采用博弈论的一般方法,得出当绿色壁垒充分反映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意识的时候,绿色壁垒不会对进口国造成实际的福利损失;当绿色壁垒在各国的影响下不正常地提高,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进入壁垒时,绿色壁垒才会对进口国的实际福利造成损失。
袁其刚、时英 (2005)运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从交易成本分析,外部影响分析和公共产品的提供分析三个方面得出结论:中国农产品出口遇到绿色壁垒的原因是其深层次反映的体制问题,,而不是表面上的产品质量问题。
黄德春、刘志彪 (2006)在Robert模型中引入技术系数,模型中表明环境规则在给一些企业带来直接费用的同时也会激发一些创新,可以部分或全部地用来抵消这些费用成本。
这表明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应对发达国家实施的技术壁垒时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实现竞争优势。
陆菁(2007)拓展了消费外部性条件下政府的最小技术标准制定行为的分析模型,得出欧美的环境标准要高于中国,这对中国的传统产业产品的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企业针对减少消费负外部性进行技术研发和投入,与欧盟不断提高的环境规制进行博弈。
研究表明,政府通过对本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性补贴和减少消费负外部性的技术改进,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实现“倒逼"型产业升级。
(二)国外研究国外还没有关于绿色壁垒的说法,主要以环境贸易壁垒来替代,在国际上,它是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出现的,90年代后开始兴起,这是以WTO 在1995年专门成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为标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