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ppt课件
离别之情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诗人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
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
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
的开阔意境。
19
• 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 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 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 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 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 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 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 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 穷。
7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8
中心思想;
•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时的表白 ,表明了诗人藐视庸俗的功名 利禄,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 势力屈服,永保高洁品质的崇 高气节。
9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 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18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
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
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
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
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
“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
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
20
答一答,看谁记住了
• 《芙蓉楼送辛渐》是 ( 唐)朝 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 诗。
21
多选题;
• 《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借用哪些意 象,象征自己正直高洁的人格?
• A. 寒雨 • B. 楚山
(C . D)
• C. 冰心
• D. 玉壶
22
• 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 ,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 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 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 将不再是忧伤。
23
24
译文: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 透的冰,清正廉明,贮藏在玉 壶中一般。
16
寒 雨 连 江 夜 入 吴, 平 明 送 客 楚 山 孤。 洛 阳 亲 友 如 相 问, 一 片 冰 心 在 玉 壶。
17
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 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 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 情。 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
交杀。其
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
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
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2
3
写作背景
•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 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辛渐是王昌 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 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 (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 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 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 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这是一首送 别诗
1
诗人介绍
•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
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
(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
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
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
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
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
等
4
•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故址在润州(今江 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 江北。
• 2.辛渐;诗人的挚友,此次由润州渡江,取 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他从江宁到 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5
渐别在 好芙 朋蓉 友楼 辛送
6
芙蓉楼坐落在金山,是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为东晋刺史王恭 所建,唐代大诗人王昌龄曾在古代“芙蓉楼”写下了著名的诗篇 《芙蓉楼送辛渐》
10
➢吴;
➢平阳; ➢楚山;
➢冰心; ➢寒雨: ➢连江:
你记住了 吗?
11
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 吴;吴地 .
平阳;清晨.孤:独自,孤 单一人。
12
“楚山孤”楚山真的孤独寂 寞吗?为什么?
答;这楚山之所以“孤独寂寞”,正 是诗人心中的真实写照,觉得那楚山 也带上了重重的心事。
13
寒雨连江夜入吴
译文: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 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
平明送客楚山孤
译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 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14
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表示的是纯洁的心灵、把冰心 置于玉壶就是在说自己的正直
15
洛阳亲友如相问
译文: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 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