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二十年_洛神赋_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_洛神赋_研究综述

2012年第
2期
安徽文学
A N H U I W E N X U E
近二十年《洛神赋》研究综述
郭婷婷
一、《洛神赋》背景的研究
关于《洛神赋》的背景与创作原因的探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感甄说;思兄说;抒发政治理想说;不为任何目的而作,为练习之作。

关于创作渊源的论述,则主要为感甄说以及理想幻灭论。

下面几篇文章分别就这几种观点进行阐述与论说。

(一)创作动机及渊源
《洛神赋》的创作动机及渊源,主要的文章有:《<感甄记>探源》、《<洛神赋>创作动机辨析》、《<洛神赋>的渊源及其魅力所在》、《论<洛神赋>的创作目的。

(二)创作时间
《洛神赋》的创作时间研究,涉及《洛神赋》创作时间有新的考证及新方法的考证,即从地理文化等方面考证,直观的历史地理方位图———地图引入这一问题的研究中,或有新意。

涉及的文章有:《曹植<洛神赋>作年新考》、《<洛神赋>写作时间新辨》、《由地理文化看<洛神赋>创作时间》。

二、《洛神赋》内容的研究
《洛神赋》近二十年来内容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观点:表达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思想感情;寄寓自己有志不遂的思想感情;在人神爱恋中赋予现实意义;分析《洛神赋》的名句。

这几种观点是从以下几篇文章中来体现的:《见识“新版<洛神赋>》、《一幕人神恋爱的悲剧———曹植<洛神赋>赏析》、《<洛神赋>新探》[1]、《废名说<洛神赋>之佳句》。

三、《洛神赋》思想主旨的研究
对《洛神赋》的思想主旨历来众说纷纭,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曾经占有主导地位,分析了《<洛神赋>寓意管窥———兼谈曹植与甄后的暧昧关系怨与恋的情结》等文章,下面对主要几种占主导地位的说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感甄说;寄心君王说;理想幻灭说;哀愁说;政治失落的遣怀;怀恋其亡妻。

这种感情的表达,以以下几篇文章为代表:《曹植<洛神赋>的另一种解读》、《<洛神赋>主题再探》[2]、《<洛神赋>主题新论》[3]
、《迷茫而困顿挣扎而无望———曹植<洛神赋>再
解读》、《生命的焦虑,苦闷的宣泄———<洛神赋>主旨新论》、《<洛神赋>发微》。

四、洛神赋图的研究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传世精品渗透了顾恺之对于曹植《洛神赋》的独特理解,分析的相关文章如:《<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画的吗》、《木版水印重现旷世
名画<洛神赋图卷>复制纪实》等,在情感中把握历史维度的、文学的维度、艺术的维度、艺术表象,对《洛神赋图》问题研究,版本研究以及创作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研究《洛神赋图》对于《洛神赋》的深入研究也是很有裨益的。

(一)洛神赋图本身
洛神赋图本身,研究的文章有:《<洛神赋图>情感表达中的三重蕴涵》、《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洛神赋图》[4]、《从<洛神赋图>看中国古代长卷中的意象表现》[5]、《<洛神赋图卷>的创作权问题》[6]、《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道教神仙意蕴》[7]。

(二)《洛神赋图》与《洛神赋》之比较
研究比较《洛神赋》及其相关内容,把《洛神赋》与《洛神赋图》、《神女赋》、《楚辞》、《陌上桑》、《竹林七贤》等内容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深化了内容理解及审美特征,也更有利于理解《洛神赋》的内容及主旨。

研究《洛神赋图》与《洛神赋》之比较涉及的文章有:《<洛神赋>与<洛神赋图卷>》、《从<洛神赋>到<洛神赋图>的审美转化》、《<洛神赋>与<洛神赋图卷>的审美比较》。

五、《洛神赋》演变的研究(一)绘画诗歌方面
《洛神赋》作为梦幻辞赋的一篇代表作而在中国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所运用的多种艺术手法对绘画诗歌古典文献学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涉及方面极为广泛,有综合的艺术影响力。

《洛神赋》在绘画诗歌等方面的演变的研究体现在:《<洛神赋>的梦幻辞赋史地位及当代论辩》、《当传统艺术邂逅新媒体———<洛神赋>诗、书、画、乐、舞、文、企学术研讨会综述》、《人神之道殊兮楚天悲歌———从<诗经·周南·汉广>到<洛神赋>》、《“洛神”迷醉与魏晋绘画的审美理性———
从<洛神赋>到<洛神赋图>》、《<洛神赋>对先秦人神恋歌文学的继承与超越》。

(二)戏曲舞蹈方面
《洛神赋》对于文艺方面也影响深远,通过戏剧舞蹈乐府等艺术表现形式来再现《洛神赋》中唯美的情景,这种艺术的表现内容多依托于“感甄说”来表现文章的主旨,因为“感甄说”中所描述、体现的唯美的爱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利于艺术形式的铺陈与烘托,更加完整地表现了艺术风格。

例如于水的文章《小雅的心大俗的肠胃———2008秋夜故宫观<洛神赋>》等。

另外在其他的一些文章中也有所体现:《若无
146
2012年第
2期
安徽文学
ANHUIWENXUE
这就是为什么在现代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红楼梦》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并不可取,父亲的教育过于粗暴、严厉,而祖母和母亲的教育方式却是百般呵护、过于溺爱,呈现出两个极端化,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因此,现代教育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相互结合起来。

学校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家庭教育以培养孩子的人格、生活能力为主,二者相辅相成。

家庭教育要选择良好的教育方式,避免走极端。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多从正面来引导孩子,呵护却不溺爱孩子,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重视同伴互助式教育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非常大的,正如《红楼梦》中众姐妹对宝玉的影响。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同样要非常重视“同伴互助式”的教育模式。

同伴互助式教育的具体方式有多种。

广义而言,可以在学生进行择友、交友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多交益友、不交损友。

从狭义上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并采取同伴式互助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比如组成同伴小组,让学生们以与同伴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等。

总之,重视同伴教育,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彼此在互动、合作中得到成长。

(四)实施开放式教育
《红楼梦》中的“点化式”教育观强调被教育者的自我领悟能力。

“点化”的高人并不会将事物的本质说得很透,否则就失去了“点化”的意义。

而被“点化”者要通过自己的经历去感悟,总结出人生的哲理。

这正启发了现代教育中的“开放式”教育方法,即提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实施开放式教育是大有益处的,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更多地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路人。

总之,《红楼梦》中的教育观有利有弊,对于现代教育而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中优秀的教育理念运用到现代教育之中,促进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3]叶立群.家庭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4]丁志凌,孙琼.教育方法[J].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03).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上接第134页)新变,不能代雄———略论南音乐舞<洛神赋>的创造性》、《步临川之梦追莎翁之风———京剧<洛神赋>观后》[8]、《生变之诀,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评新编历史剧》、《中国传统的现代阐释≠中国传统的西式阐释———看汉唐乐府演出<洛神赋>有感》。

六、《洛神赋》新方法的研究
从哲学和宗教学来研究《洛神赋》视野独特,方法新颖,用弗洛伊德学说重新诠释《洛神赋》,并展现其崭新的主题———诗人呼唤命运之神的眷顾,走向自由与超脱的幸福生活。

在宗教学上,探究这种美人幻梦型的文学与上古时期宗教仪式之间的源流关系。

(一)用弗洛伊德学说重新诠释《洛神赋》
《洛神赋》这篇感梦而写成的千古名赋主题,却千百年来产生大相径庭的理解。

一批人认为,洛神赋为“感甄说”,记述了作者与长嫂甄后的隐情。

另一批人则认为是作者对其兄曹巫忠爱之心的寄寓。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看法,认为《洛神赋》其实是作者通过现实感受描写一对男女苦恋的故事,隐喻作者身不由己好梦未圆的惆怅和愤怒。

本文试用西方弗洛伊德梦学说诊释《洛神赋》,并展现其崭新的主题———诗人呼唤命
运之神的眷顾,走向自由与超脱的幸福生活。

(二)宗教与文学———《洛神赋》从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美人幻梦型文学
《洛神赋》是曹植借用神话来隐喻现实中自己和甄氏的爱情。

我们在之前和之后的作品中还能发现很多同样类型的文学作品。

而这类作品的最初来源就是史前的交感巫术和圣婚仪式。

通过探究和分析,能够发现这种被称为美人幻梦型的文学与上古时期宗教仪式之间的源流关系。

参考文献
[1]
顾农.贵州文史丛刊.[2]渠晓云.音舞百家家.[3]刘大为.文史哲园地.[4]收藏鉴宝.[5]褚天.艺术评论.[6]袁有根.史论研究.[7]张明学.名作赏析.[8]
何玉人.京剧剧评.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14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