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有“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古训。
人的一生中,从小时候起,父母无私的养育之恩;上学时,老师的教育之恩和同学的互助之情;踏入社会后的工作中,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老后,又会接受晚辈的赡养、或社会的照顾之恩。
从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乃至整个社会大环境在我们的有生之年都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
当代中学生,父母、老师、身边的朋友不知无私地给予了他们多少关爱和照顾,呵护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当今青少年缺乏社会公德、缺少感恩之心的严峻现实让我们感到揪心。
大多数孩子已经习惯接受,而不知道付出,不知道回报;他们觉得父母、师长、朋友对他们的“好”是“应该”的,是微不足道的,是不需要回报的。
在青少年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感恩之心”,势必导致他们的自私自利,导致人情的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
作为国家和社会将来的有生力量,青少年更应该懂得知恩图报,以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回报自己曾受到过的恩惠。
作为班主任,应该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应切实实施“感恩教育”,营造一个“感恩”的班级氛围,掀起一场“感恩他人”的活动热潮,让同学们在“知恩、感恩、报恩”的学习和实践中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热爱学校、回报社会的崇高道德风尚。
班主任如何在德育工作中渗透感恩教育呢?笔者以为首先要在学生的心里
种下“感恩”的种子。
有人说过:“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班主任应该首先在学生的心灵种下“感恩”的种子,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感恩心态。
感恩之心要以孝心为首,感恩之情要以孝敬父母为先导。
《诗经》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叹父母的养育之恩;唐朝孟郊有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儿女报答父母的恩惠。
“百善孝为先”,一个对父母都忽略的人,如何对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怀有感恩之心?班主任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以孝敬父母为突破口,让学生学孝、知孝、行孝中创建和谐美满的幸福家庭。
可以让学生算一算每年家里的收入和支出,仔细对比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消费在家庭支出中的比例,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让他们先感受到父母在物质上对他们的付出,进而引到学生回忆父母每一句的嘘寒问暖,让他们体会父母在情感方面对他们的关爱,这比直白的说教更能起到作用。
其次,感恩教育要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感恩。
班主任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感恩活动。
在“感恩”主题班会上,让同学们讲述
自己最感动的一件事,讲讲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事件无论大小,只要具有典型意义,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认识和理解感恩的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和方式,使他们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中学生必备的道德情操,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热情。
还可以以特定的节日为切入点,开展感恩实践。
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教师节,制作感恩贺卡,帮助父母作些家务,陪长辈谈谈心等,以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长辈的关怀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同学的帮助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
只在节日期间知道感恩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还要以节日为契机,进而把感恩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如每天早起后要向父母问好,每天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对帮助自己的人决不吝啬一句真诚的“谢谢!”、定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加入青年志愿者的队伍,用实践行动来回报社会。
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每天都以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这个世界,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我们的生活,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别人给予我们无私的关爱和帮助。
最后,作为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教育,必须长期化、制度化、系统化,持之以恒,坚持把感恩教育进行到底。
我希望通过感恩渗透教育能够让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在家里孝敬父母长辈,在学校尊敬师长、关爱同学;在社会讲文明懂礼貌献爱心。
感恩教育势在必行,以此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关爱他人意识,让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与爱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