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的标准与维护

心理健康的标准与维护

心理健康的标准与维护心理健康的标准1908年,美国耶鲁大学学生皮尔斯(Beers),将自己患躁郁症和住进精神病院3年的亲身经历,写成了一本举世闻名的书——《我寻回了自己》;同时,也为世界性心理卫生运动揭开了序幕。

“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也称心理健康。

它是指以积极有益的教育和有力的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

我们知道,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可以有三个不同的层次。

最低层次:克服心理疾病;中间层次:超越“亚健康状态”;理想层次:自我实现。

所以,心理健康不是指某种固定的状态,而是富有弹性伸缩的一个相对状态。

一般心理学者多主张以正常的认知、完善的个性、稳定的情绪和个体行为的适应情况,作为鉴别心理健康的标准,而不是以个别症状之有无为依据。

所以,心理健康是一个“状态’’概念,而非“人格”概念。

不少心理医生相信,仅仅没有神经症和精神疾病是不够的。

一个人没有心理疾病,并不能证明他就有健康的个性。

他们相对而言,没有心理疾患,如果不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其生活是不可能富有、幸福和丰富多彩的。

即使我们没有什么心理疾患,也满足了自己的一切需要和动机,我们仍然会感到不幸和不足对与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并无一个普遍模式。

对于不同的人,心理健康可能是以不同的方表现出来的。

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1期中,其反应心理健康的特点也可能是不同的。

下面介绍的几种常见模式是对高水平心理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

1、“成熟者”模式奥尔波特在哈佛大学一直从事对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的研究。

他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即是“成熟者”。

为此,他提出了7个指标:(1)能主动,直接地将自己推延到自身以外的兴趣和活动中。

(2)具有对别人表示同情,亲密或爱的能力。

(3)能够接纳自己的一切。

好坏优劣都如此。

(4)能够准确,客观地知觉现实和接受现实。

(5)能够形成各种技能和能力,专注和高水平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6)自我形象现实、客观。

知道自己的现状和特点。

(7)能着眼未来。

行为的动力来自长期的目标和计划。

2.“自我实现者”模式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其学说旨在研究和挖掘人类心理的最大潜力。

他把那些能发挥自身遗传限度内最大可能力量的人,称之为“自我实现者”,亦即真正的心理健康的人。

他认为,这类人在人类中并不多见,但却是我们的楷模。

其特点有如下表现:(1) 对现实的、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适宜的关系。

(2) 对于自我、他人以及人性的客观现实的高度接受。

(3) 思想、感情以及行为具有更大的自发性。

2(4) 以问题为中心。

(5) 高度的自主性。

(6) 离群独处的需要。

(7) 欣赏的时时常新。

(8) 更多的神秘体验。

(9) 宽厚的社会感情。

(10) 深挚而精粹的私人关系。

(11) 民主的性格。

(12) 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心。

(13) 寓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14) 富有创造性。

3.“创发者”模式弗洛姆认为,社会环境与心理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变革的社会可以造成大量心理健康的人,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所有力量、潜能和能力。

他称此种人为“创发者”。

“创发者”主要有4个特征:(1) 创发性的爱情。

相爱的双方能保持独自的个性。

在爱情之中不可为追求“和谐”而泯灭个性,而应使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要达到这种爱是很困难的,因为它要涉及关怀、负责、尊重和理解四个方面的难题。

3(2) 创发性的思维。

对思维对象有强烈的兴趣,并能以客观、尊重与关心的方式来考察思维对象。

(3) 幸福。

它是一种生机盎然、充满活力、身体健康和个人各种潜能得到实现的状况,而不只是一种愉快体验。

(4) 良心。

这是一种严格的道德准则的体现。

支配心理健康者的良心是自我的心声(出自内心的),而不是外在的力量(迫于压力的)。

4.马斯洛和米特曼的心理健康标准上述心理健康的模式主要基于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而言,也是一般人应奋进的目标。

对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多数人来讲,能提出一个标准,也就是所谓正常人的行为标准,似乎更具有普遍意义。

马斯洛曾在与米特曼合著的《变态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过如下十一点:(1) 具有适度的安全感。

有自尊心,对自我与个人的成就有“有价值”之感。

(2) 适度的自我批评。

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不为环境所奴役。

(4) 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幻想。

(5) 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

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特4别不应对个人在性方面的需要与满足产生恐惧或歉疚。

(6) 有自知之明。

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估计;对个人违背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欲望不做过分的否认或压抑。

(7)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个人的价值观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改变,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 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

个人所从事的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及个人生活目的中宜含利己与利人两种成分。

(9)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10) 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重视团体的需要,接受团体的传统,并能控制为团体所不容的个人欲望或动机。

(11) 在不违背团体意愿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

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作过分的阿谀,也不过分追求社会赞许。

5.我国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上述心理健康的模式主要是西方模式的心理健康概念,而我国学者王登峰、张伯源在《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一书中,也提出8条心理健康的指标: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5龄特征。

当然,我国还有学者也提出了另一些不完全相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以下几点较为重要:①智力正常;②情绪稳定;③人际和谐;④行为合理;⑤人格完善;⑥适应环境。

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健康心理的维护是现代人所必须注重的心理教育内容,也是预防心理异常的最好方法。

因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遭遇的问题各异,也就没有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

所以下面介绍的原则或方法并不见得重要,重要的是你得去做,因为生活本是一种艺术,运用妙否,全在乎心。

(一)增进智慧,发展认知任何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都有其认知根源,不健康的心理常常来源于不健康的认知。

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小至同学反目、朋友误会、恋人吵架、家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大至杀人、自杀,其认知系统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之处。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境:两个人吵得天翻地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理,对方在胡搅蛮缠,在故意和自己作对。

而真实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两个人,就像是坐在两口井里的两只青蛙,或者像“盲人摸象”中的两个瞎子。

如沙漠里的半瓶水,心理健康者庆幸“还有半瓶”,而心理不健康者却抱怨“只有半瓶”。

从监狱的栏杆,两人远望,一人看见死亡,另一人看见希望。

有的人智商不低,但常常聪明反被聪明误;有的人学富五车,但日常生活却处6理得一塌糊涂。

这便是我们的思想方法,我们的认知模式不同而造成的。

我们的所感决定我们的所知,我们的所知决定我们的所行。

那么,什么叫做“认知”?所谓认知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点、阐释事物的思维模式、评价是非的标准、对人对事物的基本信念等。

我们可以把认知分为一般认知和社会认知,前者主要研究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活动,即对事物和概念的信息加工,而后者则常常研究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主要是社会认知。

在我们这个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在我国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常常不得不面临层出不穷的新思想、新事物、新关系,遭遇许多激烈的认知冲突,这些难免会使我们的认知系统容易失去客观性和合理性,从而给心理健康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因此,发展一种健康的认知模式就凸现得格外重要。

心理学家认为,健康的心理认知模式主要应该包括以下的特征:1. 积极的而并非消极的。

2. 客观的而并非自欺的。

3. 独立的而并非依赖的。

4. 灵活的而并非僵化的。

5. 本质的而并非幼稚的。

(二)调节情绪,丰富情感7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成功了,手舞足蹈;失败了,垂头丧气。

分离时,依依不舍;害羞时,扭扭捏捏。

有的人笑口常开,活得像阳光一样灿烂;有的人牢骚满腹,永远像上帝的弃儿。

子欲养而亲不在,成为人生的剧痛;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终成难言的遗憾。

在一次次的感动与被感动中,人性慢慢升华;在一次次的体验与顿悟中,渐渐成长……以上种种展示的是人的心理的一个个重要侧面的情绪与情感。

正如诺尔·丹森所言:“情感规定者人的存在”。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伴随特定生理反应与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

与认知相比较而言,情绪和情感与身心健康的直接和可感。

情绪直接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类疾病中,心因性疾病占50%—80%。

紧张、悲哀、抑郁等不良情绪,会激活体内有害物质,击溃机体保护机制,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因此致病。

当然,情绪能导致身体疾病,也能治疗身体疾病。

世界上有一剂包医百病的良药—快乐。

乐观、开朗、稳定、适度的愉快情绪是治病的良方。

有调查表明,战争结束后,胜利者的伤口愈合比失败者快。

为什么情绪、情感与的身体健康关系如此密切?这与情绪、情感8形成的内在规律有关。

在情绪的形成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生理的唤醒。

这是认知形成中所没有的。

通过情绪、情感,人的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之间相互交换,形成明显的互动关系。

另外情绪、情感还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

心理学关于依恋的研究证明了这样点。

所谓依恋,是指个体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如果这一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便会产生焦虑,或造成婴儿的心理缺陷如人格发展障碍。

相反过分的依恋就变成了依赖而这也同样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综上述,情绪、情感状态与我们身心健康密切相关,那我们如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呢?首先,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或困难时,心理遇到烦扰时,要学会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卫机制来进行自我安慰,这是缓解心理焦虑的有效方法(关于心理防御机制,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会分别给予介绍)。

总之,我们要多积极防卫少用消极防卫。

其次,当我们面临持续而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负性情绪时,如抑郁、焦虑、恐惧等,如果运用自身防御机制没有效果,则应求助于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

最后,高峰体验的经历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身心健康也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是在感动与自我中成长与升华的,而导致这种成长与升华的是一次次的高峰体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