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基本原理(精)
透视常用术语
视点EP:画者眼睛的位置——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视平线HL:与画者眼睛同一高度的水平线。 灭点VP:也称 “消失点”,空间中的相互平行的变线汇集到视平线上的交叉点。 测点M(量点):用来算透视中进深及纵深尺度的测量点,也称之为“量点” 。 基线GL:画面与地面(基面)的交界线。 真高线:两点透视中的高度基准线。 测线:两点透视中通过真高线下端点的一条作为地面基准的水平线。
vp1 HL
测线
M1
真高线
M2
vp2
EP
GL
思考一下
下面的两幅艺术作品哪个更有深度感,为什么?
透视的概念
“透视”(Perspicere)即“透而视之”。“透”就是透过去,“视”就是看、观察。形象 地说就是透过透明平面看前方的景物,三维的景物投影到二维的透明平面(画纸)上,形成立 体的图像,这就是透视图。
透视学的由来
《透视学》是研究如何把看到的立体的景物转换成平面的透视图,即研究在平面上 进行立体造型规律的学科。 中国宋代画家郭熙曾分析了山水画由于视点位置的变化所产生的高远、深远、平远 三种透视变化的构图特点,但这些认识尚停留在对现象的阐述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透 视图法。透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清朝时期,由意大利人 郎世宁把透视图法传气也会创造深度空间感觉。
中国山水画中经常采用空气透视现象来表现远、近。
产生透视现象的原理
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眼睛里的水晶体相当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成像面。若看清 楚某个物体,必须使它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人视角的大小决定了视网膜上物体的像的大小。同样高的两棵树,距离眼睛远的一棵,它 的视角比近处的那棵的视角小,因此,远处的树看起来比近处的小,近大远小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