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

浅析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

浅析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吴艳摘要:严复的的自由主义既不是完全的照搬西方的自由主义的思想,也不是类似康梁等人从本土思想文化传统中加以发挥创造出来的思想。

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严复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严复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来解释和定义自由主义。

关键词:严复自由主义反思一、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内涵严复最早引进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

在西方的文化语境之中,自由主义具体说来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内涵。

第一,自由主义意味着个人主义,具体包括本体论上的个人主义(即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坚持个人优先于社会而存在;社会和国家为保障个人的利益而存在),认识论上的个人主义(即在知识问题上,坚持知识是分裂的,真理掌握在每个单独存在的个体之中;真理又是相对的,个人相对而言又是无知的),伦理的个人主义(即不存在绝对的善和恶,善和恶是个人主观意向的产物)和宗教的个人主义(即个人与上帝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称信即义”,不需要教会和教士)。

第二,平等主义,即人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履行平等的义务,在具体操作中,包含着两对关系:政治上的平等主义与经济上的平等主义,形式上的平等主义与实质上的平等主义。

第三,崇尚民主,即自由民主制度是保证人民权利得以实现的最有效的方式;自由主义所崇尚的民主是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自由主义的民主建立在多元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一元同质基础之上的,自由主义的民主是一种竞争和妥协的产物。

第四,道德向善主义,即坚持社会的任何制度和政治结构都具有变得更好的内在倾向和人们有力量促使其改善。

这是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基本界定。

一般认为,严复的自由主义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建立维护个人自由的法律和政治制度;第二,提倡经济上的放任自流;第三,提倡功利主义的伦理观;第四,提倡思想和言论自由。

①二、严复自由思想的发展脉络严复说:“吾未见其民之不自由者,其国可以自由也;其民之无权者,其国之可以有权也”。

②可见,他对“民权”和“自由”的重视程度没有高下之分。

从他1895年2月发表的政论文《论世变之亟》开始,到《原强》,再到《天演论》,最后到《政治讲义》来看他的自由主义思想脉络。

在《论世变之亟》一文中,《论世变之亟》一文中,严复就用“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来概括西方近代政体。

他是较早地以自由为标准来评价中西文化的思想家。

他指出:“夫自由一言,其中国历史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

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

”③在严复看来,中西文化上的差异为:西方崇尚自由,中国倾向尚同。

由此,中国最重三纲,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西人众讥评;中国重节流,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西人求欢虞;中国美谦屈,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西人乐简易;中国夸多识,西人尊新知;中国委天数,西人恃人力。

中国之理和西方之理最相似的是恕和挈矩,但也仅是貌合神离:“中国恕与挈矩,专以待人及物而言。

而西人自由,则于及物之中,而实寓所以存我者也。

”这些关于中西比较的论述,即使现在来看,也难出其右。

严复已经意识到,中西文化观的根本差别,在于对待个人的态度,并由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社会中的个人在德力、智力和体力上的发展差异,从而最终导致国力发展的强弱差别。

在他看来,重视个人自由的问题,不仅仅是政治或法律的改良问题,而是涉及到民族性和道德重建的问题。

他写道:“言人道所以必得自由者,盖不自由则善恶功罪,皆非已出,而仅有幸与不幸可言,而民德亦无由演进。

故惟与以自由而天择为用,斯郅治必有成之一日。

”这样,在严复那里,倡言自由就不仅是一种政治上的策略,而是文化改造和社会改造的根本所在。

应该说,这都是他目光深远所在。

同时,他在这篇文章中还强调了个人的自由神圣不可侵犯,如“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

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损而已。

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

其杀人伤人及盗蚀人财物,皆侵人自由之极致也。

故侵人自由,虽国君不能,而其刑禁章条,要皆为此设耳。

”在《原强》中,严复尖锐地指出,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完全是因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缺乏一种力争自由的精神品性。

而西方各国人民都有这种誓死追求自由的民德、民性、民智和民力。

但是严复并没有完全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他也对西方自由主义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批评。

他有选择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融合进了他自己的自由主义思想之中。

比如说,他认为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中是很强调个人权利,但是同时也从社会契约方面忽视了个人的社会义务,根据近代中国的国情,严复认为,在争取到个人自由之后,个人还要秉承中国传统的“挈矩之道”推己及人,让更多的人获得自由。

严复所说的“挈矩之道”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推己及人,不侵犯他人自由。

二是主动担负起“新民”的社会责任。

这样,严复将“修齐治平”这一中国士人的人生道路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有机地联系起来。

这种严复特色的自由主义思想也在西方语境下的自由主义基础上更好地处理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的某些问题。

同时预示着严复的自由主义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折衷的魅力,预示着严复的思想并不是存在着某种转折,而是从开始就蕴含着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因素。

为了激励国人在紧急危亡关头能够奋起直追,挽救国家和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严复在《天演论》中用“物竞天则,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来激励国人竞争于世。

在严复的《天演论》中,严复提到西方自由主义所宣扬的一个重要原则,“人得自由,而以他人之自由为界。

”值得注意的是,严复将这个原则称为“太平公例”。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严复所追求的自由主义是一种在有限自由基础之上的天下太平。

并且,对于严复所宣传的自由主义中自由的有限性,他并不是简单地一笔带过,事实证明,在他后面的几部译著之中,严复特色的自由主义理论尤其显得突出。

在《原富》、《群己权界论》、《法意》中严复都在宣传自由主义如何成就太平盛世,即自由主义如何在西方取得成功。

在《原富》中严复提到一个新的观点,即在对待自由问题上,要区分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他认为在对待这两种不同的自由的时候,要把国家的自由放在首位。

严复认为中国应该首先向西方列强争取国家自由和民族独立。

他有句名言:“身贵自由,国贵自主”就是指出这两种自由同等重要,在这两种自由发生冲突的时候要首先争取国家自由。

这是严复自由主义的一大特色。

这种国家自由观的思想是从十九世纪末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严复则不自觉地把这种民族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加以发挥,形成了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优先性问题的考虑。

这在他那个历史时期理所当然地既是合理也是合情的。

我们从中也可以看见严复拳拳爱国之心和他对国家危亡问题的热切关注。

三、严复的自由主义解读严复将“自由”作了二分法:“国群自由”与“小己自由”。

现代人看来,“自由”和“权利”二者在实质上是相通的。

“小己自由”,说的是个体自由,即个人的自由权,个人的权利;“国群自由”,其实就是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即国家主权,严复称之为“国权”。

在严复的自由二分法中,国家与个人绝不在一个层次上,“国群自由”与“小己自由”二者既不是并进的,也不是互补的,所以必须有轻重缓急之分:“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

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

”④(一)群己权界之一:小己自由以他人自由为界诚然,严复强调自由要分清其“权界”,是包含个人自由不得侵犯其他个人与群体自由的意蕴,即所谓“小己”自由不应有损“国群”。

这一点,孟德斯鸠的《法的时代精神》在“什么是自由”一节中已指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的权利。

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它的人也同样会有这权利。

”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中也指明:“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

严复对此是认同的。

他说:人们“自人群而后,我自由者人亦自由,使无限制约束,便入强权世界,而相冲突。

故日人得自由,而必以他人之自由为界。

”这就是他为什么把论自由译为“群己权界论”的原因之一。

他是既强调个人自由,又反对滥用自由,“恣肆泛滥,荡然不得其义之所归”的。

(二)群己权界之二:国家公权力以公民私权利为界应当指出,“群己权界”不止存在于私人与私人的自由权利之间,更重要的还在于国家的公权力与公民个人的私权利的分界。

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权”域。

盂德斯鸠在其《法的时代精神》第11—12章所着重论述的政治自由,就是从国家的政治体制的民主和法律的民主性这两方面来考察公权力对公民个人自由等私权利的关系,而不是论述私人之间自由权利的界限。

盂氏认为,公民自由的保障,一靠权力分立的政治体制,二靠良法。

这都属于国家公权力范畴。

在政制方面,盂德斯鸠《法的时代精神》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将人民的自由同国家权力结构的合理配置相联系,提出著名的三权分立理论,指出只有权力分立的政制才是公民自由的可靠保障。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他可以用他的‘一般的意志’去蹂躏全国;因为它还有司法权,它又可以用它的‘个别的意志’去毁灭每一个公民。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因为这样合二为一的权力,“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法官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在法制方面,孟德斯鸠在第l2章中着重从刑法的良恶来看它对公民的自由的影响。

他认为,公民的自由与安全仰赖于有良好的法律,“当公民的无辜得不到保证,自由也就没有保证。

”他论列了一系列严酷的刑法对公民的生命、财产与人身自由、思想言论自由等等的恣意的恶性的侵犯。

其精神实质是强调国家公权力不得侵犯公民的私权利。

这就是严复所谓的“群己权界”的另一更为重要的界限,即权力与权利的分界。

国家权力管辖的主要是属于涉及社会公益、公共领域范畴的行为,而不应干预、侵犯纯属私人自由的领域,特别是不得以恶法来惩罚人民。

上述两方面,即现代宪政“制衡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严复在他的《法意》按语中都有论及。

不过,孟德斯鸠在这两章里所说的“政治自由”,实际上是指国家权力结构的民主性,即权力分立。

盂氏并没有清楚地指出个人自由与政治民主(孟氏所谓“政治自由”)之间区别,而严复却注意到此。

他用“国群之自由”和“小己之自由”的说法,来表达政治民主与个人自由的区别。

关于政制,严复是坚决反对君主专制,否定人治,主张君主立宪的民主政制,强调民权,保障小己自由。

他赞成盂氏的权力分立的理论,在三权中,严复同盂德斯鸠一样首重立法权,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民权和良法的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