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耕地储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综合说明 (5)1.1项目概述 (5)1.2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 (6)1.3综合结论 (6)2项目背景 (6)2.1项目区所在地区简况 (7)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1)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2)2.3.1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 (12)2.3.2土地开发法规文件 (12)2.3.3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整理行业标准、规范 (13)2.3.4地方性相关文件 (13)2.3.5相关政策 (13)2.3.6相关资料 (14)3项目区概况 (14)3.1自然条件 (14)3.1.1地形地貌 (14)3.1.2气象 (14)3.1.3土壤 (15)3.1.4植被 (15)3.1.5水文与水文地质 (16)3.1.6天然建筑材料 (16)3.2社会经济状况 (16)3.3自然灾害 (16)3.4土地利用现状 (17)3.4.1土地权属 (17)3.4.2土地利用结构 (17)3.4.3 土地利用程度 (17)3.5基础设施条件 (18)3.5.1道路交通设施 (18)3.5.2灌溉与排水设施 (19)3.5.3电力设施 (19)3.5.4农田防护设施 (19)4项目分析 (19)4.1项目合法性分析 (19)4.1.1法律法规 (19)4.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20)4.1.3其他规划 (20)4.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20)4.3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21)4.4水土资源分析 (21)4.4.1供水量分析 (21)4.4.2需水量预测 (21)4.4.3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23)4.5公众参与分析 (23)5项目规划方案 (24)5.1规划原则 (24)5.2规划目标 (25)5.3建设标准 (25)5.4总体布局 (25)5.4.1土地利用布局 (25)5.4.2工程平面布局 (26)5.5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 (28)6项目建设内容 (29)6.1土地平整工程 (29)6.1.1土地平整 (29)6.1.2土地平整土方量计算 (29)6.2农田水利工程 (35)6.3道路工程 (36)6.4其他工程 (37)7土地权属调整 (37)7.1土地权属现状 (37)7.2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37)7.2.1调整的必要性 (37)7.2.2调整的内容 (38)7.2.3调整的原则 (38)7.2.4调整的依据和程序 (38)7.2.5调整的措施和方法 (39)8施工组织方案 (39)8.1工程施工 (39)8.1.1施工方案 (39)8.1.2施工方法和程序 (40)8.2施工进度 (47)9项目组织实施管理 (47)9.1实施措施 (47)9.1.1组织机构 (47)9.1.2管理制度 (48)9.1.3控制措施 (49)9.2工程管护 (49)9.2.1管护主体 (50)9.2.2管护措施 (50)9.2.3经费筹措 (50)10投资估算 (51)10.1投资估算依据 (51)10.2投资估算、总投资及分项投资 (51)11效益分析 (53)11.1社会效益分析 (53)11.2生态效益 (53)11.3经济效益 (54)11.4耕地质量分析 (54)12结论与建议 (54)12.1可行性研究结论 (55)12.2问题与建议 (55)13附件 (55)13.1附表 (55)13.2附件 (56)1综合说明1.1项目概述方城县2013年第一批补充耕地储备项目为地方投资的土地开发重点项目。
项目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东北部,方城县境内。
此次共涉及到六个行政村:独树镇朱沟村,四里店乡贾盘村、黄土岭村、干沟村、前坪村,柳河乡东坪村。
项目区总规模296.28公顷,新增耕地261.04公顷,新增耕地率为87.58%。
其中独树镇规模为16.64公顷,四里店乡规模为153.85公顷,柳河乡规模为125.79公顷。
项目区所在地的地貌类型主要是丘陵,所在土地均为集体所有制土地,开发完成后新增耕地面积为261.04公顷,其中独树镇新增耕地面积为14.96公顷,四里店乡新增耕地面积为136.11公顷,柳河乡新增耕地面积为109.97公顷。
1.2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方城县2013年第一批补充耕地储备项目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四大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是田坎修筑、田埂修筑、内部挖方、土地深翻。
农田水利工程是开挖路边沟和排水沟、修建大口井、桥、板涵、方涵、水池、水窖、跌水等工程。
道路工程包括修建田间主道、和生产路。
其他工程主要是种树和修建标识牌。
项目施工期为3个月即2013年11月20日—2014年2月20日。
此次项目共涉及六个行政村,总投资是2541.64万元,单位面积投资8.58万元/公顷。
全部为地方投资的土地开发项目。
1.3综合结论项目区位于方城县内,属浅山丘陵地带,海拔高度在158-326米之间,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季风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地表上覆疏松土壤层较厚,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通过此次开发项目,可将项目区内的荒草地、裸土地等未利用地建设成为高产、稳产的优质农田,预计项目完成后新增优质耕地261.04公顷。
2项目背景2.1项目区所在地区简况方城素称"五界一口",处于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与黄淮海平原、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和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的五个自然分界线上,东北部是全国九大隘口之一的方城隘口。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海拔760.3米,最低海拔108米,浅山区、岗丘区、平原区各占三分之一。
境内有河流70余条,年均气温14.4℃,年均日照2092小时,年均降水量为810毫米,无霜期220天。
方城县辖16个乡镇,561个行政村,4115个自然村,5400多个村民小组。
全县共23万余户,100余万人,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390人。
全县有汉、回、满、白、壮、蒙古、纳西、藏、苗、彝、侗、僳僳、维吾尔等13个民族,汉族约占98.3%,少数民族约占1.7%。
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约占98.9%。
独树镇地处南阳盆地东北边缘,位于北纬33.2度、东径112.3度,北倚伏牛山脉,南望桐柏山脉,扼守中原进入豫西南、鄂西北的交通要塞,省豫01线、许平南高速公路横贯全境18.6公里。
北距郑州新郑机场180公里,南距南阳机场60公里,素有南阳“东北门户”之称。
辖区南接古庄店乡,北邻拐河镇,西与杨集乡相接,东南与杨楼乡相邻,东北部与平顶山叶县保安镇接壤。
镇域面积2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5万亩,辖44个行政村,8万口人。
2001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9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2.7亿元,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2亿元,全镇实现财政收入808.6万元。
1999年被南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二星级小城镇”;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豫01线横穿全境18.3公里,正在修建的许平南高速公路治身而过,2001年镇政府投资300万元完成了全长15公里三级柏油路面独顶路(豫01线至黄石山风景区)的建设任务,全镇44个行政村的砂石路面村村相通,初步形成了城乡公路网络。
三年来,全镇共投入资金4600万元硬化绿化美化“四经五纬”九条街道,使镇区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小城镇格局。
镇区常住人口2.3万人,投资500万元建成了35千伏变电站一座,投资200万元,建成100瓦有线电视插转台一座,镇区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投资300万元建成省级标准的甲级卫生院一座,镇区电力、医药、通讯等设施一应俱全,增强了城镇功能。
镇区市场活跃,商店云集,各类工商户达1800多家,年商品交易额达1亿多元。
境内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易开采,已探明的有:滑石、萤石、砚石、钾石、硅石、大理石等,其中滑石储量达8000万吨以上,萤石、砚石储量都在5000万吨以上,用砚石精雕细刻成的黄石砚被誉为“石中精品”。
镇区东有七里岗红军长征纪念地;西有扳倒井、汉光武庙;北有张翟庄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早期遗址,大关口楚长城(楚方城)遗址,有与武当山齐名的黄石山,主峰海拔716.8米,是久负盛名的旅游圣地。
黄石砚有墨石、青石、紫石、青紫石、红云石、凤眼石等六大类,位居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招扶岗梳篦、砚山铺的石猴及龙凤壶独具匠心,其工艺堪称一绝。
全镇参与滑石粉开采、运输、加工的厂矿企业80多家,年产滑石粉40多万吨,是全国最大滑石粉生产基础。
同时也带动了塑编、运输、加工、水泥、家具等行业迅猛发展,目前各类企业总量达300多家。
投资300多万元建成的银丰林牧综合开发公司,带动了全镇畜牧养殖业和林果业的发展,投资600多万元和400多万元兴建的清源加油站及独树加油站是独树招商引资的新成果。
主要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以烟叶、小辣椒、瓜菜为主,油料作物以芝麻、花生、油菜为主,食用菌生产以香菇、木耳为主,畜禽养殖业以猪、牛、羊、鸡为主,林果业以油桃、黑李、大枣为主,已形成烟、椒、菌、牧、果五大主导产业。
5000亩小杂果、1.2万亩烟叶、3.5万亩小辣椒成为了支撑独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
四里店乡位于方城县城西北,地理位置是:北纬33°04′—33°37′,东经112°38′—113°24′;地属浅山丘陵地带,恰处亚热带与北温带过渡的分界线上,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适宜种植小麦、花生、红薯等作物;矿藏丰富有金、银、铜、铁、铅、锌、镁、沸石、莹石、硅灰石等十几种;项目区群众以农业为主,有部分群众外出务工或从事第三产业,少数群众从事畜、禽、渔等养殖活动,经济状况一般;项目区内土地相对集中连片,有很多荒草地、裸地等未利用地,耕地比较少。
全乡面积298平方公里,辖38个行政村,382个村民组,473个自然村,5.5万人,豫S239贯穿全乡南北,南北贯通,东西交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四里店乡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西周时属缯国领地,蚕丝业初始,春秋战国时期,隶属于楚国,在楚国守南攻北,问鼎中原的决策下,于公元前六百年左右,在本乡的晒衣山、彭沟、青山、牛心山、嶂斗山等十余紧要之处,构筑长城,籍此抵御韩齐等国的进犯。
据考证,楚国最早修的乃是以仙翁关为中心的北长城,起自鲁阳关,三鸦路古道(即现在的晒衣山),此乃楚国北长城的源头,在我国长城历史上,锁定楚长城为“长城之父”。
鲁阳关、三鸦路古道,飘荡着楚风汉韵,留下许多遗址和动人故事,为两千年前的帝王将相做了有力的见证。
四里店资源丰富,风光秀美,四季分明。
以萤石、铅锌为主的矿产资源储量极大,以板栗、杏梨为主的林果面积达1.1万亩以上,素有“山珍”的野蘑菇、香菇、黑木耳产值1.8亿元以上,以裕丹参、山萸肉为主的中药材地道纯正,久负盛名,以黄牛、淮山羊、生猪为龙头的畜牧业也健康稳步逐年递增,为山区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