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施工方案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施工方案本工程旨在对张岗泵站和杜岗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工程的机电设备的安装和调试以及施工期维护等。
具体工作内容包括现场安装、现场试验和试运行等。
主要工程量见表10-1.表10-1:本工程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工程量表序号一 1 2 3 4 5 6 7 二 1 2 3 4 5 6 7 工程项目张岗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钢管制安(含设备运杂费) 水泵、电机(含设备运杂费) 磁力启动器(含设备运杂费) 补偿器(含设备运杂费) 配电屏(含设备运杂费) 拍门(含设备运杂费) 380V线路(含设备运杂费) 杜岗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钢管制安(含设备运杂费) 水泵、电机(含设备运杂费) 磁力启动器(含设备运杂费) 补偿器(含设备运杂费) 配电屏(含设备运杂费) 拍门(含设备运杂费) 380V线路(含设备运杂费) 单位 m 套套套台个 km m 套套套台个 km 工程量 72 2 2 2 2 2 0.7 22 1 1 1 1 1 0.6 备注10.2 工程布置10.2.1 生产安排为了完成机电设备安装项目,我们将在施工现场搭设临时加工厂房。
在这里,我们将进行机电设备的安装工作。
10.2.2 人员安排根据本工程的工程量和工期要求,我们将组建专业安装队伍进场,熟安装范围内的有关图纸、资料、技术规程。
具体安排如下:电气工程师:3人,电工:12人,电焊工:8人,钳工:12人。
10.3 埋件制作与安装10.3.1 埋件的制作埋件制作施工程序见图10-1.加工制作备料根据图纸下料10.3.2 埋件安装防腐检测电气试验图10-1:埋件制作程序图电气埋件安装施工程序见图10-2.10.3.3 预埋电缆穿线钢管的埋设预埋电缆穿线钢管包括动力电缆埋管、控制电缆埋管、通信电缆埋管、计算机电缆埋管、消防电缆埋管、照明电缆埋管等电气管道的预埋。
10.3.3.1 钢管的安装按照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要求,对钢管进行加工处理。
管口应光滑、平整、无裂纹、毛刺和铁屑等。
电气管道的最小弯曲半径符合GB-92的规定。
加工后钢管的最大最小外径差应不大于钢管外径的10%。
钢管安装前,必须清理内部。
直管段上,相邻环缝间隙应符合以下规定:当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150mm时,不应小于150mm;当公称直径小于150mm时,不小于管子外径。
焊缝距离弯管起弯点不得小于100mm,且不得小于管子外径。
在安装钢管时,需要清除焊面及坡口两侧30mm范围内的油污、铁锈、毛刺及其他附着物。
如果使用螺纹连接,管口的切口断面必须平整,偏差不超过一扣,丝扣应光洁,乱丝、缺丝总长度不超过丝扣全长的10%。
接口紧固后,宜露出2~3扣螺纹。
在预埋钢管通过沉降缝时,必须做过缝处理。
在施工图纸未规定时,预埋钢管管口露出地面不小于200mm,管口坐标位置的偏差不大于10mm,立管垂直度偏差不超过0.2%。
钢管、塑料管等电气管道埋设需遵守GB-92第三章及GB-96第二章的有关规定。
按施工图纸要求,将预埋电气钢管终端引出,在钢管中穿一条直径不小于2mm的镀锌铁丝,末端露出终端外。
钢管穿过楼板时,应保持顶部高出地面20mm,底部与楼板底面齐平。
在预埋钢管安装前,需要清除铁锈等污物,并进行防腐处理。
固定件的埋设项目包括电气设备安装基础的预埋固定件,电缆、母线的支、吊架以及照明设施等的预埋固定件及其他预埋固定件。
在加工固定件后,需要严格按施工图纸的要求进行加工,确保固定件平直、无明显扭曲,切口无毛边、毛刺。
固定件安装就位,并经测量检查无误后立即进行固定。
如果采用电焊固定,需要避免烧伤固定件工作面;在临时支架固定、混凝土浇筑或回填时,要保持固定件位置正确。
固定件不得跨沉降缝或伸缩缝。
暗装插座、开关等的专用盒四周无缝隙,面板紧贴饰面。
在同一直线段上,同一类型的支、吊架间隙均匀、整齐。
电气部分预埋件的埋设,必须符合施工图纸和GB5168-92第四章的规定。
基础槽钢安装后,需要有明显的可靠接地,并且垂直度不得超过1.5mm/m,水平偏差不得超过2mm。
在施工期间,需要防止固定件发生损坏和变形。
防雷接地装置的埋设包括在混凝土中、地下、水中以及砌体内的填充降阻剂的接地装置。
在安装防雷接地装置时,需要按照规定进行埋设。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进行施工。
接地装置需要配合土建工程进行预埋,预埋件需要按照具体长度进行切割、敷设和焊接,并且需要做好施工记录。
在生产厂地进行埋件的下料和制作,配合土建混凝土施工进度,根据设计图纸及现场的实际尺寸和位置,进行接地装置埋件的安装。
在安装过程中,需要确保埋件埋设的位置正确、固定牢固。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焊接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接地线需要通过沉降缝和伸缩缝时,采用过缝措施。
为了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所有电气设备都需要接地,包括变压器、柴油发电机组、高压开关柜、低压配电屏、控制保护屏、现地动力控制屏、动力配电箱、照明配电箱、动力及控制电缆的金属护层、金属电缆保护管、电缆支架和电机等金属外壳。
在接地装置全部安装完毕后,需要测量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以及全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
在高低压控制柜的安装过程中,需要进行施工前的检查。
包括检查高、低压控制柜混凝土基础是否达到允许安装的强度,基础面是否水平,焊接构件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预埋件及预留孔是否符合设计,通、排气设施是否安装完毕等。
在基础型钢牢固固定的情况下,需要确保高、低压控制柜在基础埋件与接地网连接良好,箱体就位后,将箱体接地端子与之接牢;装有电器的可开启门,应以祼铜软线与接地的金属构架可靠地连接;柜内供检修用的接地触头与本工程的接地网之间也应有可靠的电气通路。
在检查运输路径后,需要确定合适的吊装方案,并进行放线定位的测量。
最后,需要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将开关柜运输至现场后,按照安装顺序进行吊装,并进行找正固定。
在安装开关柜时,需要先将第一块盘移动,使其与墨线完全重合,并且检查其垂直度。
如果不符合规范要求,需要在柜底四角加垫铁进行调整。
调整完成后,将柜体及基础型钢进行焊接固定或按配电盘柜地脚孔距打孔固定。
在进行母线连接时,需要核实母线规格和数量是否符合要求,并且检查进线相序相位是否一致。
穿接母线时,需要用力要均匀、一致、柔缓,并确保母线搭接面平整、无氧化膜,镀银层不得锉磨,均匀涂抹电力复合脂。
所有紧固螺栓必须是镀锌件,平垫、弹簧垫齐全。
紧固力矩用扭力扳手检查应在规范要求范围内。
在进行柜体接地检查时,需要确保柜体与基础槽钢可靠连接。
对于装有电器可开启门的接地用软导线,需要将门上接地螺栓与柜体可靠连接。
在进行开关柜机械部件检查时,需要检查柜面油漆是否无脱漆及锈蚀,所有紧固螺栓是否齐全、完好、紧固,以及柜内照明装置是否齐全。
在进行开关柜电器部件检查时,需要确保各种电气触点接触紧密,通断点顺序正确。
触点上涂抹红导电脂,触点压痕应清晰、均匀,触点插入深度符合厂家规定。
同时,需要检查带电部分对地距离是否符合要求,并对照施工图检查二次接线是否正确,元件配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在进行电动葫芦安装时,需要先进行轨道安装。
在吊装前,需要检查钢轨的形状尺寸,并进行矫正。
吊装前,需要测量和标定轨道的安装基准线,确保轨道实际中心线与安装基准线的水平位置偏差符合规范要求。
接头用联接板联接时,需要确保两轨道接头处左、右偏移和轨面高低差均不大于1mm,接头间隙不大于2mm。
轨道安装符合要求后,需要全面复查各螺栓的紧固情况。
在安装电动葫芦时,需要按设计要求、制造厂技术说明书和有关规范进行安装、调试和试运转。
在进行试运转前,需要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检查合格,并进行空载试验,确保机械和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正确可靠,运行平衡,无冲击和其它异常现象。
静荷载试验是为了检查启闭机的机械和金属结构的承载能力。
按照设计要求和制造厂技术说明书,对主、副钩进行静荷载试验,试验荷载分别采用定荷载的70%、100%和125%,并按照有关规范的规定进行。
动荷载试验是为了检验各机构的工作性能及门架的动态刚度。
按照设计要求和制造厂技术说明书,对各机构进行动荷载试验,试验荷载分别采用额定荷载的100%和110%。
试验时各机构应分别进行,当有联合动作试运转要求时,应按照设计要求和监理人的指示进行。
在安装日用油箱时,需要将其用膨胀螺栓按照设计位置固定在地面上。
同时,按照设计要求将基础钢筋作为接地体,采用镀锌扁钢作为接地母线,形成可靠的接地系统。
在发电机房内敷设一圈接地母线,并采用镀锌扁铁引至设备基础不少于两处,该接地引出点与机组底盘可靠连接,以保证接地阻值满足要求。
此外,排烟管与消音器总成、波纹管、弯头等法兰连接时需要注意加石棉密封垫,排烟管道和消音器总成采用矿棉保温隔热,外缠锡箔包扎纸。
在连接馈电电缆和控制电缆时,需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连接可靠。
同时,连接供油管、回油管时需要将定做好的带专用丝扣接口的两根高压橡胶油管分别接至日用油箱和发动机的相应供、回油管接口上,将丝扣拧紧。
日用油箱的下口是供油管接口,上口是回油口接口;发动机供油口在柴油滤芯器前端,回油口在机组的上部,注意不要与发动机的进气口(呼吸口)混淆。
在开机调试时,需要将馈电开关置于关位置,调至手动启动位置,手动启动后观察机组状态。
烟道排烟开始较黑属正常,运行一段时间后烟逐渐变淡;机组刚启动时声音较大属正常,一段时间后声音为规律的发动机声音;发电机转动应无嚣鸣声;排烟管道无漏烟处。
同时,需要察看输出状态,检查电压、频率、转速、水温、油温等参数是否正常。
6.在停机前,需要检查机油液面是否充足,如不足需要添加。
此外,还需要用手触摸冷却器和发电机,检查是否过热。
7.将设备调至自动启动位置。
8.将馈电开关置于开位置,带负荷运转,逐渐增加负荷直至满负荷。
9.再次检查各项参数。
10.请监理验收,并填写相关安装调试记录。
10.8 电缆敷设10.8.1 技术要求1.电缆通道应保持畅通,排水良好。
金属部分的防腐层应完整。
2.电缆的型号、电压和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3.电缆外观应无损伤,绝缘应良好。
4.在敷设前,应根据设计和实际路径计算每根电缆的长度,合理安排电缆,减少电缆接头。
5.在带电区域内敷设电缆时,应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
6.电缆各支持点间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
若设计没有规定,则应满足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7.控制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不得小于其外径的10倍;交联聚乙稀绝缘电力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不得小于其外径的15倍。
其他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不得小于该型电缆规定的要求。
8.并列敷设的电力电缆,其接头的位置应相互错开。
电缆敷设应排列整齐,不宜交叉。
9.在电缆终端头、电缆接头、拐弯处和直埋电缆的两端应设置标志牌。
标志牌规格应统一,并具有防腐措施,安装要牢固。
编号应清晰,不易脱落。
10.在电缆进入电缆管、建筑物、盘(柜)及其它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的地方时,出入口和管口须用速固防火堵料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