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考试参考题
1.名词解释
1.城市化的概念及包含的四种转型:(1)概念: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此外农村中城市特质的增加也属于城市化。
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
(2)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2.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
3.逆城市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4.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人口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5.四城市指数:最大城市人口与第二、第三、第四位城市人口之和的比值。
十一城市指数:两倍的最大城市人口与第二、第三、第四。
第十一位城市人口之和的比值。
6.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7.位序-规模律: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1)城市化研究
(2)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
(3)城市分类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3.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
1、行政地域:按一定标准在行政上设置市、镇、乡、村等建制,并制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2、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但真正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划出严格意义上的界限绝非易事。
3、功能地域:由于城乡分界的模糊,建议用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
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
4.什么是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世界有哪些大都市带?
1.概念: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并且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1957年提出来的。
2.条件:(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集的交互作用(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地域
3.20世纪70年代,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
(1)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
简称波士华
(2)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沿岸都市带,简称芝匹兹
(3)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4)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
(5)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
(6)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
5.列举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中的五种
1.滨海城市
2.三角洲平原城市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6.平原中腹的城市
7. 高平原上的城市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
9.中山谷地城市 10.高山谷地城市
6.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及进程曲线(1953-2004)
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
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
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进程曲线:1、1953-1958年短暂发展时期2、1958-1966年起伏波动时期3、1966-1977年停滞时期4、1977-1982年过渡时期5、1982-1992年乡村城市化时期6、1992-2004年快速发展时期
7.我国四个经济特区,十五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三个最具经济增长活力的城市群的名字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
15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威海最具增长活力的三个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台湾海峡城市群
8.城市职能的定义、B/N、区位商法的数学表达式、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关系
1.城市职能是从整体上看一个城市在区域和国家中的作用、分工和特点,指的是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和城市的分工,属于城市体系的研究范畴。
城市内部的各个区可以有自己的职能。
2.B/N: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比)
3.区位商法:(p134)
4.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1)联系: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2)区别: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和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
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9.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演变
1.1953-57年“一五”期间的城市建设方针:“重点建设,稳步前进”;
2.1965年毛泽东倡导多建设小城镇(“要把大城市居民分散到农村去,建设许多小城市,在原子战争的条件下,这样比较有利”);
3.1978年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建设方针:“控制大城市规模,
多建设小城镇”;
4.1980年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发展的总方针:“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并附有规模标准;城市规划法草案:“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5.1989年12月城市规划法:“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和小城市”。
6.《国家“十五”计划》“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
小城市和小城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
”
10.为什么说中心地理论标志着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
概念:把城镇作为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来探讨城镇体系的聚落规模、职能和分布的规律性的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分别于1933年和1940年提出的,自中心地理论流行于世界后,唤起了世界各国数量众多的学者去实践应用它,修改发展它,目前它已成为城市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11.试绘图解释核心-边缘模式、城市地域结构的三模式
12.谈谈你对“城中村”现象的理解
概念:有的认为城中村是城中村史是城市发展用地范围内转型中的农村居民点。
这一定义包含两个基本界定:
(1)空间界定:城中村处于城市发展用地范围内,村建设用地被城市用地索包围或城市用地相互交错
(2)区域类型界定:城中村是转型中的农村居民点,它在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建设景观等方面处于明显的乡—城转型
过程之中,既具有较高程度的城市化特征,又保留浓厚的农村社区特征。
类型:一种较为简单的分类是:(1)处于繁华市区,已经完全没有农用地的村落;
(2)处于市区周边,还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
(3)处于远郊,还有较多农用地的村落。
地域特征:(1)景观特征:建筑密度高、层数低、建筑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基础设施不完善。
(2)社会特征:主体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但从事农业活动人口很少;流动人口集中,职业构成复杂;居住文化程度不高,治安混乱,社会问题众多。
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城中村具有浓厚的农村社会特征,但又存在严重的”城市病“(3)经济特征:集体经济实力强大;第三
产业发达,以发展房屋租赁为村主要经济模式。
形成原因:城中村形成的主要机制是:改革开放提供了农村城市化的大背景,为城中村的形成铺垫了“温床”城市发展提供来外部动力,土地使用制度是核心;规划的失误和管理的不善事直接原因,而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是根本原因。
城中村的改造:具体而言城中村的改造模式可以有以下四种:(1)市政基础设施带动模式(2)整体搬迁改造模式(3)周转地块改造模式(4)滚动开发改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