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和制定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是以病人或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研究,通过一定的干预,观察对人体的作用、不良反应等以确定治疗措施或药物的效果与价值。
3现场试验与社区干预试验的区别:二者都是在社区(一定区域内的人群)货现场环境下进行的干预性研究,均以尚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为研究对象,但现场试验接受干预措施的基本单位是个人,社区干预试验接受干预措施的基本单位是整个社区。
现场试验与社区干预试验常用于对某种预防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
4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群体观点、社会医学和生态学的观点、比较的观点、多病因论的观点、概率论的观点。
5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就是以疾病(包括健康或其他卫生事件)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的人群(人间)、时间和地区(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简称三间分布,是各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基础。
6发病率(incidence rate)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特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出现的概率。
7罹患率(attack rate)某一局部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以日周月或者一个流行季节为单位8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又称现患率、流行率,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9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区别和联系(1) 两者分母可能一样,但是分子不同发病率的分子是一定时间内的新发病例数,而患病率的分子是指调查当时患病人数(包括观察期内的新旧病例)(2)患病率是横断面调查得出的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
常用于病程长的慢性病的调查,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冬天呢指标。
常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调查。
(3)患病率受存活因素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反映的不是真正的病因,不适于做病因学研究。
而发病率不受存活因素、影响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适于病因学研究。
(4)患病率受发病率和病程的影响。
当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X病程,即P=IXD。
10死亡率(mortality rate)又称总死亡率或粗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一般以年为单位。
11病死率(fatality rate)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的比例,一般以百分率表示。
12生存率(survival rate)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指病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经若干年随访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一般用百分率表示。
13散发(sporadic)病例呈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和病例之间在发病时间和发病地点上无明显联系,发病率维持在历年的一般水平。
14暴发(outbreak)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段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症状相同的病人。
15流行(epidemic)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6大流行(pandemic)某病迅速蔓延波及面广发病率远远超过流行的水平。
17短期被动(rapid fluctuation)又称时点流行,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和较大范围内。
18季节性(seasonal variation)疾病的发病率在一定季节内升高的现象,传染病的季节性尤为明显。
19周期性(cyclic change或periodicity)疾病每隔一定的年限发生一次流行,并具有规律性。
20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 epidemiology)通过对移民人群研究疾病的分布并寻找病因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的关系2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又称描述性流行病学(descriptive epidemiology),是流行病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类方法,是根据已有的资料或对专门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三间分布)进行系统性条理性归纳整理后,对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进行客观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某些线索,而形成自己观点或进一步提出研究假设,为分析性研究提供线索的一种方法。
22描述性研究的分类主要包括历史常规资料的分析、个案调查(个例调查或病例报告)、现况研究(横断面研究)、生态学研究(相关性研究)及筛检等。
23病例报告(case report)对新发现得或不常见的疾病或关于疾病不常见的表现的报道,以便引起医学界同行的注意,为探讨病因提供线索。
24个案调查(case investigation)属于描述性研究,是指对个别发生的病例、病例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
25现况调查(prevalence survey)指根据研究需要,运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去收集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那些和疾病或健康状态有关的变量,以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有关因素。
26现况调查的目的(选择判断题)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提出病因假设、筛选疾病或健康促进措施效果、用于疾病监测、其他。
27现况调查的特点: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不能得出有关因果关系的结论、一般不用于病程比较短的疾病、相关因素选择与解释有一定的限制。
28普查(census)为了解某种疾病的患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对人群中每一位成员进行调查或检查的方法。
29普查的优缺点:优点a能获得调查范围内全部病例或全部调查对象的相关情况,准确性高b普查所强调的是对每一位成员进行调查,没有从样本推论整体,所以获得的数据不存在抽样误差c由于是调查某一人群的所有成员,在确定调查对象的选择上比较简单。
缺点a工作量大,耗费大,组织指挥工作复杂,调查的精确度下降,调查质量不易控制b调查项目不宜过多,内容不能做得很细c易出现重复和遗漏现象。
30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某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对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并用其结果来推论该人群状况的一种调查方法。
31抽样调查的优缺点优点a节省人力物力财力b按随机化原则抽取,具有代表性c由于工作量相对较小,可使调查的精确度提高。
缺点a只是对整个总体情况的估计或者推断b存在抽样误差c抽样调查的设计实施与资料分析比较复杂d不适用于患病率过低的疾病。
32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通过比较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既往暴露特征分布的差异推断出某个或某些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疾病病因假说的目的33暴露(exposure)是指研究对象(病例或对照)具有某种可疑与患病有关的特征,或曾受到过某种可疑与患病有关的因子影响。
34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特点:(1):观察性(2):回顾性(3):设立对照组(4): 无法确定因果关系35:病例对照研究的应用范围:(1):病因学研究(2):临床治疗效果的研究(3):疾病预后的研究36:研究类型感染率(infection rate)是指在调查时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的人数所占的比率,通常用百分率表示。
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也称家庭二代发病率。
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
家庭中第一例病例称为“原发病例”,不计算在续发率内,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该病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称为续发病例。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其分子为死亡人数,分母为该人群年平均人口数。
常以年为单位。
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是指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
散发(sporadic)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确定是否散发一般与同一个地区、同一种疾病前三年的发病率水平比较,如当年的发病率未明显超过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时为散发。
形成散发的原因:①某病在当地常年流行,居民有一定的免疫力或因疫苗接种维持人群一定的免疫水平;②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③传播机制难以实现的传染病;④潜伏勃长的传染病。
爆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短时间主要是指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爆发往往通过共同的传播途径感染或由共同的传染源所引起,如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托幼机构的麻疹爆发流行等。
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暴露通常用来代表一切可能或与疾病危险有关的研究者感兴趣的因素筛检(screening)是在大量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通过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和其他方法,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可疑的病人或有缺陷的人。
其目的和意义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病人。
真实性(validity)又称有效性,是指筛检试验或诊断试验所获得的测量值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
评价诊断试验真实性的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和假阳性率、假阴性率、似然比及正确诊断指数等。
灵敏度(sensitivity,Se)也称真阳性率,即实际有病且按该诊断试验被正确地判为有病的概率。
灵敏度只与病例组有关,理想的试验灵敏度应为100%。
灵敏度(Se)=a/(a+c)×100%特异度(specificity,Sp)也称真阴性率,即实际无病按该诊断试验被正确地判为无病的概率。
特异度只与非病例组有关,理想的试验特异度应为100%。
特异度(Sp)=d/(b+d)×100%假阴性率(false negative rate,Fnr)也称漏诊率或第二类错误( ),即实际有病但根据该诊断试验被定为非病者的概率。
灵敏度越高,漏诊越少,理想的试验假阴性率应为0。
假阴性率(Fnr)=c/(a+c)×100%=1-灵敏度假阳性率(false positive rate,Fpr)也称误诊率或第一类错误(a),即实际无病但根据该诊断试验被定为有病的概率。
特异度越高,误诊越少,理想的试验假阳性率应为0。
假阳性率(Fpr)=b/(b+d)×100%=1-特异度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LR),即病人中出现某种试验结果的概率与非病人中出现相应结果的概率之比,说明病人出现该结果的机会是非病人的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