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期末知识点总结1.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2.口语最早是用不同的声音为周围事物“命名”开始的。
3.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非人自带的)4.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
5.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6.语言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7.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交流精神内容,即意义。
8.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9.符号意义的分类:明示性意义,即符号的字面意思;暗示性意义,即符号的引申意义。
10.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11. 赋予奢侈品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就是意义的交流。
而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而商家作为传播者赋予奢侈品的意义便是商家与客户作为受众之间精神内容的交流,商家不想与客户只是认为他们之间是金钱利益关系而是以情感的意义从而引起客户的情感共鸣,凝聚受众的向心力,是受众更加依赖和信任传播者,从而达到商家销售更多商品获取更多利益的目的。
12.拉斯韦尔的“5w”模式:①who ②says what ③In which channel ④To whom ⑤ With what effect (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因为他没有提供反馈渠道。
)13.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4.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15.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16.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这是最早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的系统研究。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而“主我”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映具体表现出来;而“客我”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代表,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米德认为,人的意识就是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即“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可以改变“客我”。
由此看出,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那么,“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介质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也是通过它来进行的。
17.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提出自我互动即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且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但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自的特点。
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个人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经过这个过程所形成的自我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个新的行为主体。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它告诉我们人有自我传播且自我传播具有社会性能帮助我们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18.基模,(相当于知识库)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认知导引结构。
19.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20. “镜中我”理论:含义: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一般来说,当他人传播的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清晰。
21.(直接)人际传播的重要特点:①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④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22.姿态的传播功能:强调语言、补充语言、代替语言、控制语言、表达超语言的意义23.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包括:①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②群体感情③群体归属意识24.群体规范的功能:①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②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③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④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25.当你成为群体的领导如何增强群体意识:群体是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它的本质特征有两个:①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②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体。
那么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增强群体意识做以下5点:①在成员加入改群体时,增加一点难度,例如做一份关于该群体的问卷,增加进入该群体的荣誉感,从而增加群体感情②制定群体规范,从而协调成员活动保证整体合流维持同一性并为成员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③加强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使群体成员间互动和交流频度高,打下群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④完善群体结构,使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分工明确⑤满足成员社交货币需求,使他们在群体中能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
26.集合行为指的是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27.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8.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9.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①环境监视功能②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30.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是广播。
31.现在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大众传播时代,信息环境通过客观环境而建立,再将环境认知输送给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又作用于客观环境。
然后人们通常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看待,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
32.媒介即讯息:①含义:媒介是决定传播的核心,决定每个环节。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②媒介影响改变开创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改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
③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媒介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部落社会主要媒介以口语传播媒介为主,而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社会发展为脱部落社会,电子媒介普及后人类社会发展为“地球村”状态。
33.大众社会理论,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它的精英史观。
虽然把权力精英作为批判的对象,但又把他们看做历史的主导者,而大众则是软弱无力、一盘散沙式的存在,只能被动的接受权力精英的操纵。
34.分众观理论:①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②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③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④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
35. 大众社会理论与分众理论的区别: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与既有的群体形态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的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大众社会理论和分众理论是完全对立的;①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现代社会分成广泛的大众和少数的权利精英两个部分,而分众理论看来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②大众社会理论的主要问题是它的精英史观,即把权力精英看做历史的主导者,而大众则是软弱无力、一盘散沙式的存在,只能被动地接受权利精英的操纵,而分众理论提出,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③社会大众理论中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观点则与分众理论中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的内容对立;④在大众社会理论中,受众本质是一种被动的存在,而在分众理论中的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
35.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①认知层面②心理和态度层面③行动层面36.“传播流”研究正面否定了子弹论。
37.信源的可行性效果:①传播者的信誉②专业权威性38.“沉默的螺旋”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①个人的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