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课与微课程研究进展综述

微课与微课程研究进展综述

第28卷第6期2014年12月中国医学教育技术CHINA MEDICAL EDUCATION TECHNOLOGY Vol.28No.6Dec.2014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卫生保健网络科普微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SZ132011)收稿日期:2014-09-19作者简介:张中兴(1966-),男,河北黄骅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与信息化建设。

微课与微课程研究进展综述张中兴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沧州061001【摘要】:微课与微课程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

为了充分发挥微课与微课程在教育“微”时代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对微课与微课程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对微课与微课程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微课;微课程;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287(2014)06-0586-04【DOI 】: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406002Review of the progress in micro-class and micro-course researchZhang ZhongxingCangzhou Medical College ,Cangzhou 061001,China【Abstract 】:Micro-classes and micro-courses have become a focus and hot spo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To make micro-classes and micro-courses playtheir important role in educational micro-ag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connotation and maincharacteristics of micro-classes and micro-courses.And it also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development course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wo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further studies.【Key words 】:micro-class ;micro-course ;informatiza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我们已进入泛在学习的时代。

只要拥有移动终端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因此,微博、微信、微视频大行其道。

在这样一个碎片化时代,人们很难再拿出大段时间来进行学习,以“在线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微课”应运而生。

微课与微课程因其网络化、碎片化、视频化、可移动性,正好迎合现代学习者的需求。

目前,微课与微课程在全国中小学、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等教育领域已全面展开。

面对逐渐发展的微课与微课程,我们有必要梳理其研究与实践的进展情况,为下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

1微课与微课程1.1微课的概念及主要特征微课与微课程的话题,是近几年来随着孟加拉裔美国小伙可汗创办的可汗学院及翻转课堂迅速在全球走红。

微课(micro-lecture )最早源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rsity of noahem Iowa )Mc Grew LeRA 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 )以及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 )Kee T P 提出的1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 ,OML )。

目前,普遍热议的微课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 )于2008年首次提出,并被人们称为1分钟教授。

Penrose 的微课概念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教育方法与理念构建而成,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实质上改变了网络课程的教学形式。

Open Education 也认为微课将成为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不同学者对微课均有不同的定义。

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第28卷第6期张中兴.微课与微课程研究进展综述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实施的教与学活动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体;焦建利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1]。

而在2012年12月份,教育部全国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发布的关于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的通知中,对微课的定义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所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2]。

微课的概念表述之所以有差异,主要是由于随着微课的发展,人们对“微课”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深刻和全面,其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

定义虽不同,而其核心元素是基本相同的,凡是符合这些核心元素,即可称之为微课:一段短的音频或视频陈述(5-10min);围绕一个或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具备完整的教学设计;具备网络学习平台与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支持有线网络终端与移动终端的学习。

1.2微课程的概念及主要特征“微课程”这一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界定和梳理,内容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这将依赖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实践。

国内较早从事微课程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微课程进行了描述。

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认为,从广义教育资源角度理解,微课程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资源。

微课程是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

胡铁生认为,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

它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是由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组成的一个资源应用生态环境。

它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机组成和可扩充性、开放性、生成性、发展性。

而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总和。

“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田秋华认为,“微课程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和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合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

田秋华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均提出,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

李玉平等认为“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5min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通过制作微课程,教师们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

李可夫等对微课程定义为:与长期课程相对应,基于某一学科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由相关主题模式构成的相对独立完整而又开放的具有校本性质的短期课程链。

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分析其核心理念基本相同:微课程的突出特征为“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视频呈现、网络传播;自成系统,开放扩充”。

其核心属性应是资源性、系统性、开放性、传播性。

1.3微课与微课程的区别关于微课与微课程的国内研究历史较短,通过文献梳理,虽然过去教育行业的先行者做过有关类似于“微课”或“微课程”的前期工作,但是,关于“微课”与“微课程”两个词正式在学术刊物上出现是在2011年。

“微课”是由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发表在《电化教育研究》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一文中提出。

“微课程”则是2011年由关中客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上的论文“微课程”中正式提出。

随后陆续有关于“微课”与“微课程”研究的论文出现,并逐步开始对二者的涵义加以区分,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自2011年到2014年文献分布如下:以“微课”为主题检索到文献:2011年2篇;2012年7篇;2013年190篇;2014年575篇。

以“微课程”为主题检索到文献:2011年1篇;2012年22篇;2013年165篇;2014年347篇。

以“微课程”并含“微课”为主题检索到文献:2013年28篇;2014年76篇。

根据文献梳理分析,关于“微课”与“微课程”研究逐步升温,时间虽短,但热度很高。

起初大部分研究者应当对这两个词没有区分界定,在论文中出现混用现象,但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开始对“微课”与“微课程”加以理性的辨析,这类的论文只见于2013年之后,虽然文献不多,但逐步形成了共识。

微课、微课程在字面上仅一字之差,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联系。

“课”一般是指课堂教学,“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5-10min 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频或音785中国医学教育技术第28卷第6期频。

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微课是教师授课的电子浓缩版或曰课件的改良版,从其涵盖的知识广度看,微课只是一个点。

而“微课程”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计划,是向学生或公众传播社会认为重要的学识及价值观而构建成的系统的知识链,它由多个知识点组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自成体系。

微课程不仅限于课堂内,亦可以包含课堂以外的非规范学习。

它体现的是学习者从无知通过学习而得知的过程,能够体现课程改革要求,符合国家新的课程改革方向[3-5]。

综合以上分析,微课程的特点是涵盖范围广,而微课的特点是贴近课堂、更容易被师生接受。

笔者认为,要以几何图形来描述微课与微课程的区别:微课是一个“点”,微课程是一条“线”,线是由多个点组成的。

如果再延伸一步,多个微课程聚合起来,那就成为慕课,可以把慕课比作“面”。

但从应用模式上来看,微课程更接近于慕课。

2微课与微课程的研究现状2.1从已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统计角度分析从微课、微课程,再到慕课,从2011年第一篇关于微课的学术论文发表,到今天短短3年多时间,有关微课或微课程的论文达到了1391篇(CNKI数据),有关慕课有(含MOOC)1265篇,呈井喷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