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大近现代建筑史近代建筑

东大近现代建筑史近代建筑


1、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 背景:19世纪50年代最早在英国出现的一种返朴归真的文化思潮, 后影响至建筑。反对大工业生产的模式化和粗制滥造,主张恢复 古老的手工艺术。
▪ 建筑观:注重手工艺效果和地方材料,装饰上为自然主义题材; 不规则构图,要求良好的功能;建造田园住宅来摆脱古典和折衷主 义的羁绊。 ▪ 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 ▪ 代表作:红屋 (莫里斯的乡村住宅,设计师:韦伯)
近代建筑
( Early Modern Architecture,1750s~ 19世纪末叶 )
一、概述
▪ 近代建筑的普遍特征:风格混乱、困惑徘徊和探索新路。
▪ 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是影响并促成近代建筑 发展的关键因素。前者改变生产力水平,导致建筑技 术巨大进步;后者则使理性、真实、自由和平等马祖国祭坛
五、近代探索新建筑道路
▪ 理性主义探索——较为激进彻底的探新运动,从适应工 业化角度来强调新技术的运用,建筑艺术应反映新技术 应用:主要包括法国结构理性主义、德意志制造联盟、 芝加哥学派等。
▪ 浪漫主义探索——比较温和的探新道路,从简化古典, 从地方性、传统性(民族特色)和装饰、工艺角度进行 改进:包括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和草原学派等。
埃菲尔铁塔:328米 (1000英尺), 巨型结构,资本主义生产 力的象征。
实例三: 巴黎世界博览会机械馆:三铰拱结构,跨度115米。
1.2 钢筋混凝土 发展:1824年波特兰水 泥 —— 水泥楼板—— 1868年蒙涅发明铁丝 网水泥 —— 钢筋混凝 土结构
第一座钢混框架建筑:巴黎蒙马尔特教堂 1894,包杜
巴黎圣日内维夫图书馆
伦敦皇家植物园(1845-1847)
实例一:伦敦水晶宫 1851年世界博览会建筑,设计:园艺师帕克斯顿(J.Paxton) 特点:模数制;装配施工;形体简洁,装饰少;施工速度 快(9个月)。
评价:里程碑式的建筑,开创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
实例二:埃菲尔铁塔
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建筑。
▪ 目标旨在创造清洁文明、尊重人 性、与自然紧密结合的城市环境, 即形成所谓的“城乡磁体”环境。
▪ 城市由同心圆组成,分等级的道路系统,分区规划(中心——居 住——工业——农业),城市外围建立绿化隔离带。
意义: 控制城市规模,建立子城分散大城市人口 奠定了现代卫星城理论。
3、工业城市 (Industrial City)
▪ 建筑观:它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 在造型上趋向简洁与创造独特风格,如立面“芝加哥窗”形式的网格式构图。 并突出了功能在设计中的作用。 ▪ 代表人物:路易.沙利文(Louis Sullivan):最先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 (Form follows Function)的口号,为功能主义建筑设计思想开辟了道路。 ▪ 代表实例:芝加哥百货公司大厦(1904) 评价:美国高层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奠基者。
▪ 各地新艺术风格的不同名称:维也纳分离派、德国青年 风格派、英国格拉斯哥学派、斯堪的纳维亚工艺美术派、 高迪等
分离派展览馆
麦金托什和格拉斯哥学派
巴塞罗那米拉公寓,1905-1910
3、草原学派
▪ 背景:20世纪初建筑师F.L.赖特在美国西部地方建筑自由布局 的基础上,融合了浪漫主义精神而创造了富于田园诗意的“草原 式住宅”。
▪ 市郊森林公园 ▪ 城市设置多个区中心
over 100 km of broad boulevards built 1851-70
2、田园城市(Garden City)
▪ 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 Howard)1898年提出的理想城市规 划模式。 《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 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 评价:可视作探索新建筑的开端, 但缺点是将机器看作文化的敌人,未能 运用先进技术,与时代精神相脱离。
红屋(Red House 1860)
2、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 背景: 19世纪80年代西欧发生的一次重 大的艺术革新运动,其目的旨在摆脱历史 风格束缚,创造与工业时代精神相适应的 艺术形式与装饰手法。 ▪ 建筑观:新艺术运动的建筑特征主要体现 在室内,即主张采用新的简化的装饰题材, 主要是模仿自然界生长繁盛的草木形状的曲 线,并且大量使用易于制作曲线的生铁构件。
代表作: 巴黎先贤祠、凯旋门、 柏林勃兰登堡门、历史博物馆 英国不列颠博物馆 美国国会、林肯纪念堂等
巴黎凯旋门
巴黎万神庙
美国国会大厦 柏林勃兰登堡门
▪ 浪漫主义 (Romanticism)
浪漫主义代表作——英国国会(1836-1868) 时间: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末 背景:部分小资产阶级反对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制度,回避现实,向往中世纪 氛围,崇尚传统和民族的文化艺术。 特点:艺术创作主张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形式。建筑上前期表现为追求中世 纪田园情调和异国情调,如模仿中世纪寨堡、东方做法等, 称“先浪漫主义” (1760-1830) ;后期(1830-1870)——追求纯粹的哥特式样,又称作哥特 复兴(Gothic Revival)。代表作:英国国会大厦
▪ 代表人物:霍塔(Victor Horta)等 ▪ 代表作: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
▪评价:新艺术运动被公认为近代建筑从历 史风格走向简化和净化的重要步骤,欧洲近 代建筑真正发生变革的信号,缺陷在于偏重 于装饰但仍然缺乏解决形式、技术和功能间 矛盾的有效措施。
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楼梯间
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霍塔,1893
2、设备
升降机和电梯:1853年蒸气动力安全升降机 —— 1887 年首部电梯
四、近代复古思潮(1750~1900)
1、背景 ▪ 资产阶级出于政治上的需求,利用历史形式寻求思想上 的共鸣。 ▪ 面对激荡的社会与生产力变革,建筑界仍然缺乏应对的 措施,试图从历史题材中挑拣。
▪ 考古工作的重大进展使得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成就为欧 洲所推崇。
▪ 建筑特点:在布局上与大自然结合,布局自由,平面伸展,空间 开敞;外形与细节处理强调水平构图;表现自然材料与结构特征; 内外设计都与周围环境很调和。
▪ 代表人物:F.L.赖特 ▪ 代表实例:威立茨住宅 (1902),罗比住宅(1908) 等 ▪ 评价:美国现代建筑发 展的重要阶段。
罗比住宅,1908
英国皇家布莱顿别墅,1818-1821
▪ 折衷主义(Eclecticism) 时间: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折衷主义代表作:巴黎歌剧院(1861-1874) 背景:资本主义条件下建筑发展要满足商业和新奇的需要;近代各种条件促使人 们认识和掌握古代和其它地区建筑式样;旧形式和新时代要求间矛盾造成风格混 乱。 特点:又称“集仿主义”,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建筑风格,或者自由组合各种 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究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巴黎美术学院 为折衷主义创作的大本营。 代表作:巴黎歌剧院( 设计人:J.L.C.加尼埃)、巴黎圣心教堂、罗马祖国祭坛等
▪ 法国建筑师加尼埃(Tony Garnier)1901年的工业城市 规划方案。 ▪ 功能分区;居住区与市中心紧连,与工业区保持距离; 整齐而简洁造型的钢混建筑;城市发展预留地。
4、线形城市(Linear City)
▪ 西班牙工程师马泰(Soria Mata)1882年提出的理想规 划模式。 ▪ 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开敞而又秩序地线性增长。结果 是沿交通线带状伸展,既接近自然又具有便利的交通。
▪ 古典复兴(Classical Revival)
又称新古典主义
时间: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末。
背景:受法国启蒙思想运动和考古 研究的影响,向往民主、共和以及 对希腊、古罗马艺术的礼赞。 特点:恢复希腊罗马的建筑式样。 讲究理性简洁与和谐之美。 法美以罗马复兴为主,英德则较 多采用希腊复兴式样。
法国第一座古典复兴建筑——巴黎万神庙(1755-1792)
格罗庇乌斯,德制联盟科隆展览会建筑,1914
格罗皮乌斯,法古斯鞋楦厂,1911
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1909)
建筑是真实的——贝伦斯
5、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 背景:19世纪70年为解决 紧迫的城市重建问题,出现 一批致力于高层建筑结构、 形象研究的技术人员,创始 人为工程师詹尼。 兴盛期1883~1893年。
二、理想城市规划
1853 Napoleon III gives planning authority to Baron Eugene Haussmann
1、巴黎改建: 1853年巴黎塞纳区行政长官奥斯曼男爵(B.E.Hausmann) 对巴黎进行的全面改造,使其成为欧洲最早近代化的城市。
▪ 道路系统:环形+放射大道(林荫道);装饰性广场 ▪ 整齐高标准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4、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land Werkbund) ▪ 背景:1907年德国成立了一个由企业家、技术人员、艺术家组成 的旨在提高德国工业产品质量的民间组织。 ▪ 建筑观点:建筑的工业化生产;提出使用新材料、新结构方式, 并在建筑形式中体现出来;建筑形象规整、简洁、秩序和抽象化。 ▪ 代表人物:贝伦斯,格罗庇乌斯等 ▪ 代表作: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1909) 评价:对提高德国建筑质量和国际地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应急型规划——美国方格网城市(Grid Pattern)
▪ 资本主义初期对付人口、工业集中而采取的应急办法, 以曼哈顿的规划为代表。
三、建筑技术新发展 1、材料和结构
1.1 生铁
英国森德兰桥,1793-1796
发展:桥梁(18世纪下半叶) —— 屋顶 ——生铁+玻 璃——生铁框架 (19世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