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1铁肩担道义

12.1铁肩担道义

一、沧海一粟亦傲然【3班毛诗喻】1“人的本质是无尽绽放,人的尊严体现在向着真善美无尽奔跑。

”历史中清节仁义过人者,确已成人类的璀璨群星,超然悬于平凡生活的广袤平原之上,似已遥不可及。

“道义”、“英雄”这样壮烈宏大的字眼,于我们这般庸碌疲乏的凡人来说,是庄严高峻的巨碑,更衬出我们的渺小平凡。

2但,渺小绝非卑微,平凡绝非颓然,“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沧海一粟亦傲然。

3傲然之姿,是以个体思想的星火点亮追寻智慧的漫漫长路。

如黑塞在《荒原狼》中所述:“人不过是自然天性与智慧精神之间一座危险的窄桥。

”若要挣脱我们平凡肉身的本性决绝跃至绝对精神那清冷而灿烂的星空,确乎登天之难。

颤颤巍巍爬过那道窄桥者,古往今来有几人?而释迦牟尼已成神矣。

绝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如你如我,只是智慧朝圣路上的一个模糊面孔。

但正是如此几近飞蛾扑火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成为凡人的壮举,甚至成为整个人类精神的写照!承认平庸、承认绝对智慧的不可企及看似是一场溃败,是对故园、和平、市民性的叛降,但并非如此。

以一己平庸之力,面对浩渺广阔的黑暗未知,向无限远的远方朝圣,反而是最壮烈的史诗。

“庸手著文章”,傲即于此中。

4傲然之姿,还是以凡夫肉身负起历史的巨石。

历史并非独独伟人的历史,在时间长河中无名瞬影所做的看似无关痛痒的小事,终一并汇集而奔涌成人类希望的滔滔大河。

讥讽者笑言,平凡之人即使笃行道义也不过做平凡之事。

但是,正如古人常道“纵恶如弯弓”,同样,只是几桩恶事的咬噬便能让社会信念的千里长堤溃然坍塌。

而正是默默秉持道义的平凡人们一沙一石缓筑起社会的防波堤,使之不至于倾覆殆尽,给后来之人以安居和前行的温柔之乡。

历史的航向非匹夫可驾驭,世间进步之革命,一人揭竿而起,还需万人呼应云集;揭竿者成英雄,但英雄失凡夫之力便非英雄。

“平肩担道义”,傲即于此中。

5“苔花如米小,也作牡丹开。

”平凡者的傲然,非自视甚高,非逃避真实,而是个体在宏大时空中的自我认知,是一介凡夫俗子的伟大征程。

知天命,而后能作;知平凡,而后傲然。

6凡夫既取道,布衣褴褛,负箧曳屣,踽踽独行于深山巨谷,沧海百川。

一仙人见之,惑而问曰:“俗子、俗子,其道也长,既阻且艰,何为其然也?”凡夫笑,欣然答曰:“吾知之矣!沧海一粟亦傲然。

”二、虽有肉食者,我亦可谋之【3班郭文杰】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警言与杨联陞的对联遥相呼应。

正所谓“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平凡之辈亦可以在历史中担起自己的重任。

2道义与气节,一向不只是伟人所专有的。

国难当头,草莽之流亦可毁家纾难;天下兴亡,乡野匹夫尚可救亡图存。

奈何这突然间成了英雄的专有品?自以为是市井小民,难道就会因此丧失舍生取义的权利吗?自古黔首百姓不足道也,国家要事,他们没有资格也没有义务参与,这也无怪曹刿会听见“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句话所象征的不仅是百姓对国家概念的陌生感,更将百姓对国家事务的无力感放大。

民间与上层建筑的割裂,百姓对家国观念的冷漠,都无力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更无法构建起中华民族的家国框架。

缺乏国家观念的恶果,也最终在清末,由中国人吞下。

王朝更迭,也只是一家一姓的替换。

远在天边的政治斗争也无关百姓安定的小日子,只怕到了亡国灭种的那一刻,中国民众只剩下俯首称臣。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顾炎武,痛苦于麻木不仁的民众,才会高喊出振聋发聩的号召以警醒国民。

3百姓与政府的割裂,更是政府有意为之,而一味追求稳定的中国政府,终于也意识到了国家民族观念之于中华文明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两千余年的文化惯性还是造就了民族性格中消极的一面——“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这并非一句空话。

在仰望伟人与成为伟人之间,大多数人习惯性地选择当坐在路边为英雄呐喊助威的看客,抑或是对此无动于衷的观众。

然而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担道义”与“著文章”并不会挑剔一个人是否是“平肩”或“庸手”。

虽无法如英雄般青史留名,我们亦可选择去靠近伟大。

哪怕只是至暗时刻的微光,仍可与满天星辰争辉。

4罗曼罗兰曾言,不求个人能在高峰上生活,但每个人仍可向高峰顶礼膜拜。

不敢说每个人都有成为孤峰的可能,但我们至少可以在他人的山脚下,排空肺中的污浊,然后重新恢复在生活的广原上战斗的勇气。

英雄的鲜血可以流芳百世,平民的头颅未必就会沦为历史的余烬;一心向南的文天祥并不会妨碍慷慨大义的颜佩韦等五人的英烈。

道义无论大小,气节无关高低,英雄莫问出处,谋事何必公卿?。

5世间肉食者虽多,吾辈未尝不可将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担于平肩,握于庸手,来挥洒下自己的史诗。

三、平者崇之始,庸者智之源【3班刘思媛】1当杨继盛在黑暗阴冷的狱中用热血和怒火在史书上留下惊心动魄的一笔,当李大钊以“铁肩妙手”破开时代重重雾霭掀起新思潮的狂澜时,我却独独注目于那芸芸众生的“平肩庸手”。

2历史或许没有英雄争锋,但绝不会缺席洪流中挣扎前进的芸芸众庶。

梁启超曾言:“历史者,英雄舞台也。

舍英雄几无历史。

”然而,再运筹帷幄的军师将领也离不开阵前半死生的千万士卒,再惊才绝艳的思想灵感也离不开一个个庸见堆砌成的前车之鉴。

如若离开了在国难当头愤然高呼的工人学生,那么作为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的“五四运动”是否会是我们如今看到的模样?是否会像近代以来无数次思想革新运动一样,只在历史洪流中激起一个小小的浪花、惊醒一两个沉眠的人,又再度沉寂下去?或许他们没有杨继盛那经受万般折磨仍旧以铁肩担起真理道义、从容赴死的气概,但都以“平肩”自觉担起了救国道义。

当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时,能以一己之力扶大厦、挽狂澜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唯有那些在历史中默默无名的小人物,以千千万万的“平肩庸手”,担起那沉甸甸的山河与历史,当无数低声呼唤凝聚成震耳欲聋的呼喊,他们的光彩不逊于史书上任何一个万人敬仰的英雄。

3平者,崇高之始也;庸者,智慧之源也。

百尺高楼兴建于平地,智慧与真理脱胎于谬误与探索。

古有“文章随世远,无日不趋新”,更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妙笔生花的传闻固然令人心驰神往,但世人更多是自当勤勉的“庸手”。

平庸不代表愚蠢,庸手的勤勉也非无用功。

千万个挣扎于礼教束缚的声音不曾被真正湮灭,无数或暗中讥讽、或明里斥责的诗文凝为明清之际李贽、黄宗羲的“离经叛道”,一本《焚书》,不只是辣手之作,更是无数“庸手”在前勤勉探索、破开荆棘、踏过深渊,为后来者开辟出一条坦途的努力。

4故平肩亦可担当道义,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既是这芸芸众生的义务,也是他们的荣光;故庸手亦可勤勉做文章,因为“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便不能做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至少也可以为后人的探索多垒一层阶梯,让思考的灵感薪火相传。

5平者崇高之始也,故平肩亦可担道义;庸者智慧之端也,故庸手亦当自勉励。

五、感辣手之深沉,承铁肩之担当【3班王思晗】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如是言。

此言实为对当下纸醉金迷时代最好的诠释。

天下滔滔,喧嚣的众生于华丽霓虹的空洞中忘却了信仰,怀疑着远方,调侃着担当,充满着迷茫。

然而,杨公“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言,如晨钟暮鼓般,和热血豪情,承爱国之深沉,担当之悲壮,响彻着时代的苍穹。

2诚然,那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尽显李大钊愿担道义著文章以改变时代风俗的新文化旗手之责任,但终少了一份“辣手”的豪情热血;诚然,那句“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蕴含钱穆先生山高水长的大家风范,但终究少了一份“铁肩辣手”的深沉家国情怀;诚然,“平肩”、“庸手”的警勉可促人奋进,但失了家国天下的广阔胸怀。

因而,我以为,杨公之言方为最好的选择。

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此言良有以也。

一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铮铮誓言传递出了古时士人“成仁”“取义”的坚定信仰。

纵使世道令谗人高张,令圣人无名,杨继盛以及古时无数仁人志士愿为了心中对仁义之道的信仰而无所畏惧。

平素文弱的书生只因怀揣对孔孟之道的坚定信念而怒发冲冠,于囹圄中书写了硬汉的传奇。

杨公之言,为如今嘲笑孔孟之道迂腐并洋洋自得而丧失信仰的我们,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信念的真实意义。

同时,“铁肩”所体现的是令古今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不屈的脊梁。

不论是面对奸臣当道之时杨继盛铁肩担道义,死谏严嵩;抑或是那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共筑起了华夏子孙不屈的铁骨,屹立于世界东方。

而“辣笔”所言,针砭时弊,无所畏惧,以深沉的爱国之心感动着历史长河中的无数志士仁人。

4与此同时,杨公之言亦有着现实的意义。

铁骨所传递的担当,为青黄不接的时代中的我们,再塑了对信仰的坚守,为我们铸立起了“心乡往之”的仰止高山。

只有当社会各界重塑信仰时国家方有前途,民族方有希望。

而唯感悟“辣笔”书写的深沉爱国忧民之情,方能在众生喧嚣间保持初心,脚踏实地真正为改变时弊而助力,而非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地盲目批判。

看似关注国之前途,实则内心空无一物。

5感辣手之深沉,承铁肩之担当,方能再塑社会的道义信仰,方能继承华夏千百年来不屈的脊梁,方能指引人们真正去针砭时弊而作为,方为时代之大明智。

六、铁的坚定,辣的尖锐【3班张煜豪】1四副对联,是四个人在讲述着“道义”与“文章”不一样的故事。

但尽管几经变化,我仍然心向往着杨继盛在狱中书下的十个大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肩上道义的触感,是铁一般的坚定;手下文章的味道,是辣一样的尖锐。

2铁肩之所以为铁肩,是因为其忠诚与坚毅、永恒与不屈。

相比“平肩”与“双肩”,更让我跨越时空,看到了无数殉道者坚定的目光。

这个国家,这片土地,从来不缺少头断血流而肩上道义永垂不朽的人:方孝孺宁可株连十族,也要维护正统,不屈于逆贼;史可法宁愿人城俱亡,也要保全疆土,不降于蛮夷;更不必说近代无数仁人志士殉于国家救亡、民族独立。

“君子者,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所谓道义,便是指引他们前行的远处明灯,是从古至今知识分子的信仰与追求,是这个民族的精神。

先贤有言“有杀身以成仁”,铁肩担了道义,往往为之牺牲,但铁肩之所以为铁肩,也在于它永不折节的勇气。

3辣手之所以为辣手,是因为其尖锐与直率。

相比“妙手”它多了一份耿直与刚毅,之于“庸手”,它多了一丝气节与张扬。

它不拘于书生意气,而更多的是对时代的质疑与刺痛、对人心的惊觉与拷问。

说真话,从来不只是一支笔、一个人、一朝一夕的事。

在这个文明最早的辉煌时,就有孔子的春秋笔法、韩非子对人性的反思,后又有魏征谏太宗十思之疏,更有李贽离经叛道,黄宗羲对几千年“家天下”的第一次质问,还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历史的长河滔滔,这些文字之所以还能警醒世人,这些名字之所以还长存世间,在于它们跨越时空的刻骨铭心。

辣手的胆量,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一颗颗智慧的头脑,面对着至暗的天空,凭着一份知识分子的良知,在夜空中呐喊出真理的声音,似一道流星,转瞬即逝,却能名垂青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