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内毒素与真菌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内毒素与真菌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 监控具有感染危险的患者:可以通过内毒素水平监控对有感染危险的重症 患者监护,包括大手术后患者及器官移植,免疫抑制等患者,由于内毒素 只是在全身细菌性感染(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或脓毒症时释放,所以内毒 素水平在监控严重感染时是比CRP(C反应蛋白)、PCT(降钙素原)、 IL-6 (白细胞介素6)、 体温、 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更好的工具。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 细菌性炎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在不明原因的炎性疾病中,内毒素水平升高 表明由细菌(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可能,在非细菌性疾病中,相对 于临床的严重程度, 内毒素水平浓度是低的 ,在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中内毒 素水平浓度的升高可能是细菌重复感染或脓毒症,而在严重的病毒性疾病 中, 内毒素水平也不会升高。
次培养无任何致病细菌。
二、真菌(1-3)-β-D-葡聚糖的临床应用
真菌(1-3)-β-D-葡聚糖的临床价值
• 早期诊断:先于临床诊断平均4天 • 敏感性和特异性:确诊和高度疑似的感染病例 • 单次阳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
预测值分别为100%、82%、40%和100%。 • 两次阳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
➢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 沙门氏菌(Salmonella) ➢ 志贺氏杆菌 (Shigella) ➢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 奈瑟氏球菌属 (Neisseria) ➢ 流感嗜血杆菌 (Haemophilus influenzae) ➢ 百日咳博德特氏菌 (Bordetella pertussis) ➢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检测微生物产物(脂多糖、细菌DNA等)。
非特异性的活化炎症标识物(PCT、IL-6);治疗 靶目标检测(特异性介质)。
动态检测机体细胞对损伤的反应(细胞凋亡、病理 性缺氧、应激等)
( 2001年,由五个学术团体在美国华盛顿联合召开了国际脓毒症会议)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内毒素血症内源性1来自肠道内毒素的吸收不可检测:
➢ 隐球菌(genus Cryptococcus) ➢ 接合菌属(Zygomycetes):腐化 米霉菌 (Absidia)、毛霉菌 (Mucor)、根霉菌(Rhizopus)
二、真菌(1-3)-β-D-葡聚糖的临床应用
• 生物标志物(G和GM试验)分别被列入真菌诊断和 治疗的指南
• 中国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 标准与治疗原则(第三次修订讨论稿)参照欧洲 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 (EORTC/IFICG)和美国真菌病研究组(MSG) 有关标准对我国原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与治疗原则进行了再次修订,继续保留确诊 (proven)、临床诊断(probable)及拟诊 (possible)的分层诊断体系,并新增加了G和 GM试验在诊断和抗真菌治疗的疗效判断中的定位 以及分层预防用药标准
细菌内毒素&真菌葡聚糖 临床应用
介绍内容
➢ 细菌内毒素 ➢真菌(1-3)-β-D-葡聚糖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血液感染的特点: • 主要是由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的入侵导致的感染; • 感染发生率高,病原菌由外源性转向内源性,条件致病菌增多,多
重耐药和泛耐药菌增多; • 发病急,病死率高,发病率从1986年的1.6%增至2006年的3.1%,年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 病程监控和预后: 在严重的细菌性感染疾病中如脓毒症或 MODS, 内毒素水平升高的程度是炎症活动的反映,如果炎性 刺激不再存在,如在有成效的感染治疗后, 内毒素水平可在几 天内恢复到正常参考范围内,可作为一种预后的良好迹象, 而 对于脓毒症或MODS患者, 内毒素水平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维持 在不正常区间或持续升高,此时往往提示持续的炎症性感染, 同时也是预后不良的反映指标。
喹诺酮类
环丙沙星,氧 内毒素的释放
氟沙星等
能力较弱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3
有效的抗菌治疗后,细菌崩解
• 在选择抗生素时,应考虑抗生素的作用模式和诱导脓毒症休克的潜在可能 性 。在数种抗生素可能具有相同抗菌活性的情况下,应选择较少内毒素 释放的药物。
• 如果已选择诱导细丝样细菌形成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剂量的选择应 慎重。
预测值分别为60%、93%、50%和95%。
二、真菌(1-3)-β-D-葡聚糖的临床应用
• 早期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增多且复杂,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往往 被原发病掩盖,病程长,发现较晚,死亡率高。因此对深部真菌感 染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33;641
每10万人中的发病率
0.4
念珠菌病
0.2
曲霉菌病
0.0 1981
1986
1991
1996
二、真菌(1-3)-β-D-葡聚糖的临床应用
各种真菌感染的病死率
100.00% 80.00% 60.00%
90%
96%
83%
73.50%
58%
40.00%
29.50%
20.00%
0.00%
侵袭性念 珠菌病
度增长率为0.1%,病死率达21.0%~48.0%; • 从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epsis(脓毒症)→severe
sepsis→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F(多器官功能衰竭) 是一个连续,进行性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
一、基本概念——细菌内毒素
➢ 1、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 菌细胞壁外膜的一个特有成分,是 一种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s LPS)和 微量蛋白(Protein)的复合物。
二、真菌(1-3)-β-D-葡聚糖的临床应用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现状
➢ IFI发生率不断增加; ➢ IFI感染病死率很高; ➢ IFI诊断困难及漏诊情况严重。
二、真菌(1-3)-β-D-葡聚糖的临床应用
美国非艾滋病患者中致死性真菌感染的发
0.6
病率 Mc Neil et al 2001 Clin Infect Dis
吴朝晖等。中国抗生素杂志,1999;24(3):192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抗生素诱导的内毒素的释放
β-内酰胺类
氨苄西林,头 孢噻肟,头孢 夫辛,头孢他 定,氨曲南等
内毒素的释放 能力最强
大肠埃系氏菌, 铜绿假单胞菌, 肺炎克雷伯氏 菌,流感嗜血 菌等。
氨基糖苷类
庆大,丁胺卡 内毒素的释放 那,妥布霉素 能力较强
菌血症得到控制,但血中内毒素则明显升高。
β-内酰胺类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作用于细胞壁
细胞壁的破裂
氨基糖苷类
作用于细胞膜和 影响蛋白质合成,
抑制核糖体
使膜失去稳定性
喹诺酮类
抑制DNA旋转酶 抑制核酸和成
内毒素的释放量: 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 内毒素的释放速率: 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曲松
• (4)淋巴液生成增加,腹腔淋巴管--胸导管是内毒素进 入体循环的重要替代途径。
• (5)外周血内毒素灭活功能降低。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2
败血症时血中细菌的释放
• 细菌被白细胞吞噬并消化,细菌死亡释放内毒素。
• Shen等人临床观察发现,在10例革兰氏阴性菌败血 症患者中,有7例在抗生素治疗后血中内毒素明显上 升,其中2例死亡。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死亡病例的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细菌内毒素结果判断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溶菌酶(LZM)
抗内毒素治疗
破坏细菌细胞壁上的肽聚糖,削弱细菌的细胞壁 结构
杀菌/渗透性增加蛋白(BPI)
与内毒素结合,中和内毒素活性
阳离子抗微生物多肽(CAP)
竞争行的抑制LBP与LPS的结合
血浆淀粉样P组分(SAP)
阻止LPS的结合,置换出LPS
GM试验)阳性; • (5)血液中(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阳性; • (6)血中隐球菌抗原阳性; • (7)无菌体液中经直接镜检或细胞学检查发现真菌; • (8)未留置尿管的情况下,连续2份尿样培养均呈酵母菌阳性或尿检见念珠菌管型; • (9)血培养呈酵母菌阳性; • (10)肺部异常,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的标本中(血液、痰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多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 G-所致脓毒症早期鉴别诊断:早期诊断是多器官功能衰竭预防
与救治的关键。实验表明,血浆水平的阳性预测值颇高,有些学 者提出内毒素水平对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监测有预警意义,动态观 测其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与预防。
• 指导抗生素正确使用:由G-菌导致的菌血症更应该慎重考虑如何 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数种抗生素可能具有相同抗菌活性的情 况下,应选择较少内毒素释放的药物。 (内毒素释放能力: β- 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 )
侵袭性曲 霉菌病
粒细胞缺 乏患者曲 霉菌感染
镰刀菌属 感染
播散性接 合菌病
赛多孢菌 属感染
系列1 29.50% 73.50% 90%
83%
96%
58%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8 年7 月20 日第 8 卷第4 期
死亡率 (%)
二、真菌(1-3)-β-D-葡聚糖的临床应用 美国四大医疗中心做的一项回顾性研究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内毒素检测在医院中的应用
➢ 在医院灭菌制剂检验中应用; ➢ 对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疗器械的内毒素检测; ➢ 在透析站和血站中的应用; ➢ 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脓毒症临床特点
➢病原学:革兰氏阴性杆菌最常见,革兰氏阳性菌病情凶 猛,真菌死亡率最高。 ➢过度炎症反应,符合SIRS临床表现。 ➢二高一低:高代谢状态,氧供需失平衡,糖代谢紊乱, 蛋白分解增加,呈负氮平衡;高动力循环状态(高排低阻)。 脏器低灌注、低氧血症。 ➢常导致顽固性休克,是MODS/MOF的主要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