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中提倡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具有合作意识,
培养团队精神。

现如今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都以孩子为中心,基本是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非常缺乏自立、合作意识。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应和如今的教育发展。

要做好培养学生相互合作这项工作,就必须从低年级抓起,为
他们今后的合作学习、合作共事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在低年级教学中不断探索。

下面结合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谈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一、把握课堂教学时机,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首先从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理论学习抓起,在明确方向,求得共识的基础上,开展了“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及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采取“探索——交流提升——再探索”方式,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广,随时拿出反映新课程理念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用研究课和问题研究的形式展开研究,滚动推广,为广大教
师提供了有效的可操作性的范例,促进了大家参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研究、讨论、探讨,最
终圆满地完成一项工作、一项任务,同时个人受益、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在数学
课上,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它能够使学生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稍有
难度的学习任务。

然而,引导不好,形式上的合作就会失去意义,误时、误事,徒劳无功。

因此,培育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

就成了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

小学低年级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极其有限,在培育学习小组时,我认为应
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分阶段培育学习小组的原则
低年级学生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合作小组人数最好为两人。

一人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价,然后换位进行。

让学生逐步适应、接受这种学习方式。

当两人合作
经历了一段时间,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经验,再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向3人、4人等多人小
组过渡,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才能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

2.“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的分组原则
在数学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
任务后,就不能自己控制,开始“乱说”、“乱动”起来。

究其原因,一是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成员的基础不同,水平不一。

因此,在组建3人或3人以上的多人小组时,小组间成员的水平应相对均衡搭配,他们的研讨速度、探索水平才可能大体保持一致。

这样
组内异质保证了组内各个成员之间在各方面的差异互补,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取
长补短和优势互补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而小组间成员水平相对均衡,即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在同一起点和同一水平上公平、合理的竞争创造
了条件。

二、培养习惯建立评价机制,促进合作学习开展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集体性的技艺,需要小组成员都
掌握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否则小组活动只能停留在形式上,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何掌
握这样的技巧呢?
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合作学习来说也一样,只有有了良好的合作习惯,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合作
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以下五个习惯。

1.收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2.积极思考的习惯。

3.主动参与交流讨论的能力和习惯。

4.认真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5.善于肯定别人优点并敢于质疑的习惯。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评价机制运用得当,能够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
极性,产生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效果。

在实验探索中,我们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引导学生把个人之间的竞争提升为
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
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既关注鼓励个人竞争,更关注小组合作情况。

三、教师及时参与,给予点拨与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

因此,在开展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是袖手旁观、无事可做,而应该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指导学生的探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
种问题进行及时高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对不清楚任务的
小组及时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
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
监督等等。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点拨、指导,避免了“华而不实”无效合作
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更有效。

总之,只要从低年级起就规范、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
能力才能得到扎实有效的培训和锻炼,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其与人合作、与不同人共事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