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因素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光照、温度、水分、风等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叶绿体发育和叶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光能调节农作物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因此光照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光照与农作物光合作用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但是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在其它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也相应的增加。
但光照强度超过光的饱和点时,光照强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增加。
光照强度过强时,会破坏原生质,引起叶绿素分解,或者使细胞失水过多而使气孔关闭,造成光合作用减弱,甚至停止。
光照强度弱时,农作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比呼吸作用消耗的还少,农作物就会停止生长。
一般作物在强光下,株高降低、节间缩短、叶色浓绿、叶片小而厚、子粒饱满、根系发达;弱光下作物节间较长、株高增加、根系发育不良、抗性降低。
农作物的生长存在着一定的温度范围,大多数农作物能够适应的温度变幅在15摄氏度到40摄氏度之间。
温度低于或高于此上下限,则生长缓慢。
温度影响农作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等。
比如对光合作用,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增强,但当温度高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光合速率明显地表现出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这是由于高温引起催化暗反应的有关酶钝化、变性甚至遭到破坏,同时高温还会导致叶绿体结构发生变化和受损;呼吸作用也温度升高而增强,在极高温度下,在维持短时间强呼吸后,呼吸速率急剧下降。
水分约占农作物体重的70%~90%,不仅是农作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等生理活动所不可缺少的。
合理控制水分是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重要保证,如果水分不足以补偿农作物因蒸腾作用和代谢活动消耗的水量时,嫩枝和叶片就会出现萎蔫现象,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反之,如果水分供应过多,不仅会引起植株徒长,还会导致作物根部缺氧,呼吸作用降低、难以吸收养分造成作物枯萎甚至死亡。
风也是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子。
风速增加,空气乱流加强,使作物内外各层次之间的温度、湿度得到不断的调节,有效避免某些层次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湿度,以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风能减少大气湿度,破坏农作物内水分平衡,使成熟细胞不能扩大到正常的大小,结果所有器官组织都小型化、矮化;风能够把农作物的花粉或者种子传播到远处,帮助农作物受粉和繁殖。
(作者:屈文旭)农业总产值影响因素的分析热——以机械总动力为影响因子[ 作者:孙杨,胡治文,郑素芳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1043 | 更新时间:2009-7-6 | 文章录入:imste 2008年第 21 期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管理学院,海南儋州 571737)摘要:采用eview5.0对农业总产值的部分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是显著的,并且显著性高于农业支出对农业总产值的显著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必须具体落实到实处才能提高农业的总产值。
关键词:农业总产值;机械总动力;资金投入中图分类号:F224∶F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8)21—0002—02迄今为止,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各种模型分析和研究。
其中主要有:农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政府的农业生产和事业财政支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农业的收入、经济增长等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
本文鉴于近年来,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国家大力提倡集约型农业生产和经营,农业发展中加大了对科技投入和现代化机械的使用的背景下,研究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
1 模型意义农业总产值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副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
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林、牧、渔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分别乘以各自单位产品价格求得;少生产周期较长,当年没有产品或产品产量不易统计的,则采用间接方法匡算其产值;然后将四业产品产值相加即为农业总产值。
目前,制约我国农业总产值提高的主要因素有:1.1 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到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已到了1.2亿hm 2的警戒线。
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耕地逐年减少;人口逐年增加,人均粮食占比下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土地的需求加大,农业总产值增加困难。
1.2 自然灾害增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极端气候明显增多。
水灾、旱灾、雨雪冰雹灾害频繁,病虫害防治压力加大。
2007年,我国气候异常,降雨严重不均,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局部地区雨情、汛情、旱情、灾情超历史记录,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 363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达0.06 3亿hm 2。
虽然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超过5 000亿kg,但依然满足不了国内需求。
2007年我国人均粮食供应量只有378kg,低于1996年人均的412kg。
1.3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每年我国都有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
大量的过去农产品生产者变成了现在农产品消费者。
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
外出务工农民兼营农业,每年都在农忙季节回乡务农。
一般每次回乡务农时间为两周到一个月;农业劳动时间投入不足,农业生产经营粗放;松散的小规模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提高,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4 粮食生产成本持续增加据农业部统计,虽然我国在2005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理应减轻,但是由于柴油、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的增加,导致了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成本每年都以6%~8%的速度增长。
此外,影响农业总产值提高的因素还有农业制度的合理性、农业的资金投入、农业的基础设施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农田水利、农业交通运输情况以及作物良种等。
3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3.1 2005年和2006年农业的资金投入减少,但是农业的总产值却有相当大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2005年我国实行了全面取消农业税的政策。
这在当前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农民负担过重、国家财政收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取消农业税的意义和对农业总产值的提高显然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相同的条件下,农业政策或制度的改革,会使农业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例如我国在1982年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强,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
可见,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所带来的效益是其他因素所无法比拟的。
3.2 变量选择假定农作物播种面积不变,特别是我国今年将对1.2亿hm 2的耕地进行严格控制。
不考虑农作物播种面积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并剔除价格因素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假定在农业制度没有调整的情况下,以1993~2004年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国内生产总值与农业总产值之间的关系,农业总产值与农业资金投入、农业机械总动力之间的关系。
其中x1、x2相对于y2是解释变量,y2相对于y1是解释变量。
模型假定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3.3 结果分析3.3.1 农业总产值与机械总动力之间的关系回归方程为:y2=-27087.01+0.934197x1T=-2.232724 4.014475相伴概率为0.0017<0.05,f值为16.11。
说明农业总产值与农业机械总动力存在相关性,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提高有助于农业总产值的增加。
3.3.2 农业总产值与农业资金投入的关系回归方程为:y2=-2156.597+18.17343x2T=-0.25265 2.863052相伴概率为0.0143<0.05,f值为8.197069。
说明农业总产值与农业的资金投入存在相关性,对农业资金投入的增加有助于农业总产值的提高。
3.3.3 农业总产值与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业资金投入的关系回归方程为:y2=-70387.3+2.964007x1-48.34319x2T=-3.676973 3.747303 -2.643684相伴概率分别为0.0036、0.0032、0.0228,f值为15.57419。
农业机械总动力的相伴概率<0.01,农业资金投入的相伴概率>0.01而<0.05,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大于农业资金投入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
4 建议措施4.1 不断完善现有农业制度和政策原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能给当前我国农村综合改革带来制度创新的新内容,已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为此,要盘活和扩大土地的各项权利,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融合家庭经营制度,合作经营制度和现代农业公司制度;发挥现代工业成果和科学技术对农业制度的影响,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指导农业经营制度;使我国农业尽快走向机械化、信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节约化、耕作制度与栽培技术现代化的道路。
4.2 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即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明显高于2007 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明显高于2007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明显高于2007年。
可见国家正不断地加大对“三农”的重视程度,不断推进“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实施进程,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果带动“三农”的发展。
4.3 完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我国农业基础实施薄弱,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业的灌溉条件落后,交通有水电基础设施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不断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制度的创新,工程的治理模式也不断随之改变,但是实践中工程的治理仍然存在种种困境,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总产值的提高。
在国内外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下,提高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治理绩效,既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又是促进其作为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可持续利用的手段,也是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
因此,为了提高灌溉用水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和解决农业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提高农田水利的排水抗洪抗旱能力。
4.4 加强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用先进的工业带动落后的农业,有经济和科技带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政府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性能优越的各类农业机械,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引导,扶持,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当前,我国应加大对农机大型拖拉机、大型收割机、大型采棉机、农用飞机等机械设备的投入,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的生产力水平。
4.5 扩大良种使用面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要想提高农业产值,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来改进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为突出解决农业良种产业化问题,可以实施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工程。
以育种为重点,坚持选、繁、推相结合,走出一条以良种产业化开发为龙头,带动整个农业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