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病教学大纲

流行病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Epidemi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ID】201071【课程修习类型】专业核心课【学分数】3分【适用专业】健康管理专业【开课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建议修读学期】三秋【学时数】总学时(课内理论、实验学时;课外学时)48(33/15;82)【先修课程】卫生统计学(201068)、临床医学概论II(200038)1.课程介绍:(1)中文介绍流行病学是从群体水平出发,以卫生统计学方法为基础,研究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近年来,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多个领域,在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防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常用的流行病、卫生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学会开展疾病和健康人群的调查和实验研究,为卫生政策和卫生规划制定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2)英文介绍Epidemiology is a science which research the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disease and health situation in population, and also research th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of preventing diseases and promoting health. Recently, epidemi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each medical discipline and become a basic subject in modern medicine for its viewpoint of emphasizing field and population, as well as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of strict logical thinking.Though systematic theoretic teaching and practicing, to help students compreh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 of epidemiology, 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medical research, exploring etiology and promoting health.2.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常用的流行病、卫生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学会开展疾病和健康人群的调查和实验研究,为今后开展医学科研、探索病因、促进健康奠定基础。

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及要求:流行病学应用比较广泛,涉及面宽,几乎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各主要学科。

历史发展中,它伴随卫生统计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以及传染病学的发展而走过来,现在,除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还与社会医学、心理学及一系列预防医学学科,包括卫生管理学,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近年来,出现了流行病学与相关学科定义相互交叉的现象,如出现了分子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环境流行病学、健康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等学科。

因此,在学习流行病学之前,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卫生学、卫生统计学知识基础。

5、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及案例分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

本课程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讲课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主,网络辅导答疑。

课后布置思考题并课堂提问。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各章节重点,并穿插一些图表及例题,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6课程政策:严禁旷课、迟到早退、因故不能到课必须请假。

学生尊重老师,认真听课、按时、保质完成作业;互动教学,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关爱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注重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积极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全心投入教学工作。

7、推荐教材及参考文献:使用教材:《流行病学》,詹思延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7版参考书:《流行病学》,耿贯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第4版《流行病学》,连志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第3版《流行病学》,钱宇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第2版《流行病学》,李立明主编,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王天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曾光主编,协和医科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现代流行病学》,谭红专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流行病学》,李立明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6版期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月刊.北京.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月刊.天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月刊.北京.中华传染病杂志,月刊.北京.8、学生成绩评定:平时考核和期终考核相结合。

平时考核:包括出勤情况、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提问及测验,占总成绩的40%。

期终考核:考试分数占总分60%,其中掌握部分占60%,熟悉部分占30%,了解部分占10%。

10.课程网站:网络教学课堂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流行病学绪论(2学时)1.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应用;熟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特征,了解流行病学的地位;流行病学的发展。

2.主要内容:第一节流行病学简史第二节流行病学的定义第三节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第四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第五节流行病学特征第六节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展望3.教学方法:理论课教学以课堂讲授和讨论为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组织课堂讨论。

4.阅读材料:教材:《现代流行病学》,谭红专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期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双月刊.北京.中国标准刊号:ISSN0254-6450,CN11-2338/R5.思考作业题:(1)流行病学定义的发展说了什么?其应用有哪些发展?(2)流行病学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第二章疾病的分布(2学时)1.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描述死亡频率的指标:死亡率、病死率、存活率;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散发、爆发、流行;疾病的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熟悉疾病的地区分布、人群分布;疾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

2.主要内容:第一节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第二节疾病流行强度第三节疾病的分布3.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为主,加案例讨论。

4.阅读材料:教材:《流行病学》,李立明主编,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王天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曾光主编,协和医科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年期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月刊.北京.5.思考作业题(1)如何描述疾病的流行强度?(2)以一项移民流行病学研究为例,说明如何进行疾病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2学时)1.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现况研究概念;熟悉现况研究目的、特点与种类:普查(概念、优缺点、注意事项)、抽样调查(概念、优缺点、抽样方法、样本量的估计、调查表的设计),熟悉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结果解释,熟悉偏倚及质量控制,现况研究的优缺点;了解生态学研究的概念、生态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了解生态学研究的优缺点。

2.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现况研究第三节现况研究实例第四节生态学研究3.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为主,加案例讨论。

4.阅读材料:教材:《流行病学》,李立明主编,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王天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曾光主编,协和医科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年期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月刊.北京.5.思考作业题(1)请问现况研究与生态研究的异同点及优缺点是什么?(2)试比较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第四章队列研究(2学时)1.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队列研究概念、目的、特点,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因素的确定、研究结局的确定、研究现场和研究人群的确定、队列大小的确定、资料的收集与随访、质量控制;熟悉队列研究类型、用途,样本量的估计、队列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统计描述(描述一般特征,均衡性检验)与统计推断:列整理表、人时的计算、率的计算、效应的估计(RR、AR、AR%、PAR%,剂量反应关系的分析),队列研究的偏倚及控制: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2.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研究设计与实施第三节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四节常见偏倚及其控制第五节优点与局限性3.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为主,加案例讨论。

4.阅读材料:教材:《流行病学》,李立明主编,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王天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曾光主编,协和医科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年期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月刊.北京.5.思考作业题(1)队列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队列研究的主要用途是什么?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3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病例对照研究概念、特点、病例的选择、对照的选择,熟悉病例对照研究种类、用途,样本量的估计,研究因素的选择,资料的收集整理,资料的分析:统计描述(描述一般特征,均衡性检验)统计推断和分析。

病例对照研究的偏倚及控制: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2.主要内容:第一节基本原理第二节研究类型第三节一般实施步骤第四节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五节常见偏倚及其控制第六节研究实例第七节优点与局限性及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3.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为主,加案例讨论。

4.阅读材料:教材:《流行病学》,李立明主编,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王天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曾光主编,协和医科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年期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月刊.北京.5.思考作业题(1)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和对照的选择分别应注意什么?(2)病例对照研究中变量的定义很重要,为什么?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2学时)1.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概念、基本特点、类型、用途;熟悉临床试验的概念、特点、设计和实施;熟悉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研究的概念、目的、注意要点和评价指标;了解实验研究的优缺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