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考试重点答案

大学语文考试重点答案

1、简答(每题10分,任选3题,共30分)2、论述题(每题15分,任选2题,共30分)3、作文(40分)*复习关键字:鲁迅《伤逝》白居易《长恨歌》曹禺《雷雨》(蘩漪)王朔《动物凶猛》余华《活着》莫言《红高粱》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海明威《老人与海》《等待戈多》《安娜卡列尼娜》《诗经》荷马史诗徐志摩诗集张爱玲,朦胧诗派新月派,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国式的“生死观”西方式的“生死观”1、小说《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题材小说,了解其故事情节。

答:《伤逝》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

但《伤逝》这篇作品着重的并不在于写出社会是在怎样地迫害涓生与子君,而是在于写出涓生与子君怎样去面对社会施加给他们的迫害。

它是以涓生与子君作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对象的。

归根结底他们爱情的破裂,原因只能从他们自身上寻找,因为社会的迫害顶多只能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却无法剥夺他们的爱情。

明眼人都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情只是缘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并不甚实质,恐怕难以维系;而子君对涓生的爱虽然是那样的专注深至,但其内容也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

那么,最后必然是要归于幻灭的。

2、《伤逝》的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答:关键词:爱情失败的原因社会的沉滞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经济困顿3、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的诗歌主张。

4、徐志摩诗集包括哪几部?答:1.《志摩的诗》2.《翡冷翠的一夜》3.《猛虎》4.《云游》共这四集5、曹禺的“生命三部曲”指的是那三部作品?答:《原野》《雷雨》《日出》6、结合情节谈谈话剧《雷雨》真正的主角是谁。

答:雷雨。

她是线索。

她的愤激之语往往便是剧本的破题之处。

“雷雨”是最核心的主人公,剧中所有人物无不以它为生命形式的中心,剧中任何一个角色都不敢和它“抢戏”,也没有办法和它“抢戏”。

“雷雨”是跳动的,不安的,焦灼的,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出场几乎都在说“闷”,这便是主人公的“暗箱操作”。

而这主人公最偏爱繁漪,使这“雷雨”性格在她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

……种种人生企盼,最终都在“雷雨”(雷雨式性格,和自然界的雷雨)中作了归结。

一切源于“雷雨”,一切又都结束于“雷雨”。

7、《雷雨》蘩漪形象分析。

答: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

她是五四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

她敢爱敢恨,周家作为一个束缚人、压迫人的笼子,是蘩漪反抗的对象,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

但长期的大家庭生活在她身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使她的反抗带有被扭曲的痕迹。

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8、张爱玲的代表作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哪三部小说?答:《十八春》《倾城之恋》《金锁记》9、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独创性。

答: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极富传奇性的作家,才华横溢,特立独行的她用华美的语言,苍凉的笔调,表现出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她用敏锐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独特而深远的“苍凉”风格,才成就了张爱玲作品永恒的美。

10、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答:北岛、舒婷、顾城、杨炼北岛的《宣告》顾城的《一代人》杨炼的《诺日朗》)舒婷的《神女峰》11、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点。

答: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朦胧诗往往没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因为朦胧诗人们注重的是诗的观念省略和主题暗示,这样就致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

朦胧诗人们对艺术与生活、现实与真实的关系,对诗的主题与表现的关系,在作品中往往没有明确的显示。

读者对它们的理解,很难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

这是朦胧诗的最基本的艺术特征。

12、王朔的主要创作。

(小说类、剧本类)答:《动物凶猛》《等待》《橡皮人》《我是你爸爸》《私人订制》13、传统的文化观念与王朔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之比较。

答:“王朔现象”的生成得益于两方面:一是语言的调侃风格和新北京方言的娴熟运用;二是成功的商业写作,小说情节暗合了读者的心理。

金鑫《“王朔现象”的思考》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王朔小说受青年人的欢迎,主要归因于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阶层青年人的情绪以及表达这种情绪所用的特殊的语言方式。

”14、《动物凶猛》中“青春期的骚动”体现在哪些方面?答:他们逃课、泡妞、打群架,他们由于“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的知识”而使自身的动物本能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他们深知自己的未来已被框定于固定的范畴之内,所以他们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前程。

“一切都无须争取,我只要等待,十八岁时自然会轮到我。

”因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就只剩下随处发泄的精力、四处寻找刺激的欲望、自以为是的狂傲、随波逐流漂泊不定的心灵。

15、余华小说创作前后期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答:余华是我国当代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作家。

前期的他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由于生活环境的压抑,他前期文章的风格都是阴冷、暴力和血腥的。

进入后期创作的余华,随着国内形势的大变化,逐步摆脱了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将对人性恶性面的展演转变为对人民大众苦难生活的关注,因此他也越来越得到读者的认同和共鸣。

代表作:《兄弟》《活着》《战栗》16、试描述小说《活着》中福贵的多舛命运以及这种坚韧生命力的含义。

答:福贵活着但却孤独,身边的亲人一个个都离他而去,父亲被他气死,母亲去世,孩子有庆被抽干血而亡,春生上吊自杀,女儿得败血症死去,妻子得软骨病死去,二喜因为工伤丧命,外孙苦根活活撑死。

可以说跟福贵有关系的人都不在了,福贵的精神支柱已经是没有的了。

这个世界就剩下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了。

通过福贵这一人物形象向我们传达了对孤独的体会,对苦难的承受,对生死的超越和对温情的救赎。

最终结成一句话,善待生命,活着就好。

17、莫言的代表作包括哪些?答:《红高粱》《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18、小说《红高粱》内容概述。

答:《红高粱》叙述的主要是一支民间抗日武装伏击日本人汽车队的故事,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但这不是主要的。

作为这篇小说精神主体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对带着原始野性、质朴强悍的生命力的赞美,对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渴望。

正是这种生命意识使那个陈旧的抗日故事重新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19、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包括哪些流派?答:非理性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20、你认为荒诞派话剧《等待戈多》中“戈多”象征着什么?答:《等待戈多》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希望是存在的,但要等待希望的实现是未知的,等待就是意味着幻灭。

《等待戈多》中对希望的等待,体现了贝克特不愿将痛苦的人类推入绝望的深渊,于无望之中给人留下一道希望之光的存在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

21、海明威的代表作品。

答:《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22、结合作品《老人与海》分析作家是如何塑造了这样一种硬汉形象。

答:老人所面对的大海,是他眼中神秘莫测而又是危机四伏的暴力世界的象征,在海明威的笔下,老人桑提亚哥是人类自身的象征,他的饱经沧桑的经历,正是人类漫长发展历程的艺术浓缩。

这样的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一生中以大海为对象,以大海为目的,在大海中生存,力图战胜大海,驾驭大海,却屡受大海随意地捉弄。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如今也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人类虽阅历丰富,却仍然会被随时出现的新的暴力形式所捉弄。

23、荷马史诗包括哪两部作品?答:《伊利昂纪》《奥德修纪》25、荷马史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答:从叙事题材看,两部史诗都是题材重大,主题崇高的英雄史诗.,在叙述技巧方面,善于设置矛盾,利用突转,悬念等手法.,语言简洁有力,具有明显的口头文学特征,语言非常丰富,融合了多种语言成份。

26、结合具体诗句谈谈“兴”这一修辞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

答:“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

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27、结合具体诗句,谈谈《诗经》中《风》部分最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哪种?答:比兴29、叔本华说:人生就像个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

结合《安娜卡列尼娜》中所述的爱情故事,谈谈你对“叔本华钟摆论”的理解。

答: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这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当你需要为生存而劳作时,你是痛苦的;当你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你会感到无聊。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

人生之所以注定要痛苦,首先是因为人无法逃避死亡。

人生最大的恐惧就来自对死亡的忧虑。

30、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哪些?答: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31、为什么说《哈姆雷特》代表了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答:当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整个故事渗渗透着属于莎士比亚那个时代的精神。

可以说,《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和对现实生活批批判精神的最深刻的表达。

32、《阿Q正传》、《活着》、《芙蓉镇》等中文学名著体现了何种中国式的“生死观”,《哈姆雷特》又体现了何种西方式的“生死观”,比较两种“生死观”的不同点。

答:通过反复渲染的苦难和死亡来表现中国底层老百姓特有的人性的善良和光辉,他们对苦难的承受和忍耐. 零度感情的叙述策略和对内心世界的真实的描绘为读者打开了一片奇妙的心灵视域。

西方人不太关注历史不朽,最关心的是灵魂,灵魂不朽。

西方人不太关注历史不朽,最关心的是灵魂,灵魂不朽。

33、试析哈姆雷特形象及意义。

答:哈姆雷特是一个有着崇高社会理想和人文精神的青年。

他出生于王室,却投身当时新文化中心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

可以说,为自己或别人的灾难而沉思忧郁,目睹邪恶如芒在背,有思想而无行动,越精于思想越疏于行动,这些精神气质凝聚在一起构成了“忧郁王子”哈姆雷特的核心形象。

34、白居易《长恨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评价、理解的?答: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才是诗人想要慨叹的,是“长恨”之所在,是这首诗歌的灵魂。

表达了诗人对这段世人皆谤的爱情悲剧是寄予的充分同情。

把这段爱情悲剧无限放大,让矢志不渝的爱情成为诗歌的主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