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岩作用与敏感性(一)

成岩作用与敏感性(一)


粘土矿物特征
80
区块 白豹 平均值 姬塬 平均值 西峰 井号 白209 60 白124 白210-27 层位 长6 长6 长6
75.7 粘土矿物X-衍射分析结果对比表
伊利石 20.3 17.1 20.4 19.3 长4+5 17.1 长4+5 17.1 长4+5 17.2 17.1 19.3 长8 40.4 长8 59.9 长8 35.2 4.7 27.9 长8 40.9 蒙皂石
陆源碎屑特征
1.1碎屑特征
60 50 40 30 20 10 0 石英 长石 岩屑 云母 27.19 27.6 21.1 41.88 32.08 27.94
白209井,长6,2056.6m岩屑长石砂岩
51.6
姬嫄耿43井区 白豹白209井区 西峰白马中区
11.7311.5 4.12
白239井 长63
3.5
混层比 (%S)
西32-16
伊/蒙混层 伊利石(I) (I/S) 西32-16
绿泥石(C)
西峰地区的粘土矿物含量总体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不大。粘土矿物中绿泥石的 含量基本上没有变化,说明在该区块绿泥石以叶片状吸附于颗粒表面比较稳定。 伊利石的含量减少幅度较大,减少了70%,说明在该区块伊利石容易被冲刷迁 移。伊蒙混层含量增加,混层比由小于10%上升到15%。
1.3粒度分析
粒度分析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 范围 标准偏差 (σ1) 分选程度 范围 偏态 范围 尖度(KG) 平坦程度 <0.35 极好 -1~-0.3 很负偏态 <0.67 很平坦 0.35~0.5 好 -0.3~-0.1 负偏态 0.67~-0.9 平坦 评价等级 0.5~0.71 较好 -0.1~-0.1 近于对称 0.9~1.11 中等(正 态) 0.71~1 中等 0.1~-0.3 正偏态 1.11~1.56 尖锐 1~2 较差 -0.3~1 很正偏态 1.56~3 很尖锐 >3 非常尖锐 2~4 差 >4 极 差 -
30 20 10
平均值 18 15.03 21
4.03 22
0.1 0.3 0.3 0.3 0.3
17.2 6.1 5.9 6.1 6.0
绝对含量(%)
0.1 33.05 0.1
17.3 16.9
0.4 2.0 0.3 1.5 0.4 0.1 1.0 0.1 0.5 0.1 0.1 0.0
1.89 45.7
储层特征研究

1.储层岩石学特征 2.储层成岩作用 3.储层微观孔喉特征 4.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5.储层敏感性分析 6.储层润湿性分析 7.水锁和贾敏效应 8.水质伤害 9水驱特征 10.水驱后储层特征变化
1. 储层的岩石学特征
区块 层位 陆源碎屑成分% 填隙物% 粘土杂基 胶结物 石 长 岩 云 高岭 绿泥 水云 铁方 硅 铁白 方解 长石 其它 英 石 屑 母 石 石 母 解石 质 云石 石 质 1.38 0.62 4.12 1.38 0.08 3.15 4.8 3.3 3.55 6.45 0.7 3.7 0.4 1.6 0.3 0.5 0.1 1.27 0.04
0.37
混层比 (%S) I/S <10 驱替前 水驱后 <10 <10 <10 25
0.70 0.83
0.7 0.7 0.7 0.7
0.97 0.8
40 驱替前
相对含量(%)
8 水驱后 长4+5 9 长4+5
2.2 2.0 2.1
3.9 34.95 4.1 4.0 15.1 15.1 14.9 15.0
2.1
相对含量(%)
1.4
0.8 绿泥石(C)
伊/蒙混层 (I/S)
伊利石(I) 白210-17
0.0
绿泥石(C)
粘土总量
伊/蒙混层 伊利石(I) (I/S) 白210-17
绿泥石的相对含量基本不变,略有升高。 伊利石的绝对含量减少了62.9%,减少幅度较大,说明伊利石易被水冲刷迁移。 伊蒙混层的绝对含量增加了50%,增加幅度较大,混层比由小于10%转为15%,说明 伊蒙混层具有一定的遇水膨胀性。 伊/蒙混层和伊利石的水化、(体积)膨胀和分散运移是引起储层有效渗滤空间缩小、 分割和孔喉堵塞,可以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
73.4 75.7 26.2 40.1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相对含量(%)
33.1 33.1 53.4 29.6 58.9 6.1 70.3 53.1
白豹
姬塬 地区
西峰
常见的遇水敏感 性强的粘土矿物 有高岭石,蒙脱石, 伊蒙混层
三个区块碎屑组分以长石,石英为主要骨架矿物,岩性以长石砂岩 为主。空隙充填物种繁多,以绿泥石,伊利石为主,姬源地区是高 岭石和伊利石为主。
0.7
伊利石(I)
高岭石(K)
绿泥石(C)
耿68
粘土总量
伊/蒙混层 伊利石(I) (I/S) 耿68
高岭石(K)
绿泥石(C)
高岭石和伊利石的含量减少,伊利石减少的幅度较大减少了62%。 高岭石,晶向结构不紧密,附着力差,易在液流冲刷下分散、迁移和堵塞孔喉; 伊利石在储层中普遍存在,多呈片状充填于粒间孔中,分布在粒表,使孔隙分 割成许多微孔,降低渗透性,且易被水冲刷迁移,阻塞喉道,使储层吸水能力 降低。 伊蒙混层和绿泥石的含量相对增加,层间比由小于10%变为25%,说明膨胀性 粘土矿物含量较多,可能造成储层较大破坏。
长4+5
粒级分布(%) 井名 层位 深度 2244.74-2266.3 2248.06-2288.18 2204.82-2249.62 2247.41-2281.1 均值 砾 石 0% 0% 0% 0% 0% 粗 砂 0% 0% 0% 0% 0% 中砂 2.61% 0.00% 1.94% 3.24% 1.95% 细砂 95.47% 95.41% 91.41% 92.33% 93.66% 粉砂 1.42% 3.59% 5.31% 2.09% 3.10% 泥 0.50% 1.00% 1.33% 2.33% 1.29% 图解法粒度参数 平 标准 偏 尖 均 偏差 度 度 粒 2.8 0.49 0.1 1.1 3.1 0.45 0.1 1.1 3 0.52 0.2 1.1 2.9 0.53 0.2 1 3 0.5 0.2 1.1 C 值 M值 (mm) (mm) 0.267 0.207 0.24 0.276 0.247 0.147 0.122 0.128 0.146 0.136 堡40-51 长4+5 堡46-37 长4+5 耿43 长4+5 耿44 长4+5
10000
P 1000
C=1%粒径(μ m)
O
N
Q S R
100 T
10 1 10 M=中值(μ m) 100 1000
姬塬耿43井区长4+5以细砂岩为主,平均粒 径为1.95mm,总体上砂岩颗粒相对偏细。标准 偏差平均为0.5,颗粒分选较好,偏度为0.16, 为正偏态。研究区C 值为0.2472,M值为 0.1356粒度分布为正偏态,尖度平均为1.07, 粒度概率曲线以跳跃和悬浮搬运为组成,一 般河砂表现为正偏态。
2096.31m 岩屑长石砂岩
砂岩薄片的显微镜下鉴定结果表明,三个研 究区延长组砂岩主要类型均为长石砂岩
1.2 填隙物的特征
胶结物特征
姬塬耿43井区长4+5地层胶结物含量为8.77%,主要为铁 方解石(4.12%)、方解石(3.15%),含少量硅质和铁 白云石。 白豹白209井区上三叠统延长6组储层的填隙物主要是铁 方解石,含量达6.45%,其次为硅质胶结物(0.4%)。 西峰油田白马中区的胶结物主要有混层粘土、方解石、铁 方解石、铁白云石、重晶石、硅质、长石质等,总平均含 量为7.47%。
西峰长8地层
粘土矿物含量% 粘土 西32-16 样号 层位 伊/蒙混层(I/S) 伊利石(I) 高岭石(K) 总量% 相对 绝对 相对 绝对 相对 绝对 79 长8 8.3 6.3 0.5 40.0 3.4 驱替前 87 长8 9.1 5.8 0.5 41.3 3.6 80 9 106 长8 8.2 6.1 0.5 39.9 3.3 8.5 7.9 驱替前 平均值 8.5 6.1 0.5 40.4 3.5 水驱后 60.9 86 长8 7.9 27.1 2.1 12.1 0.9 60 53.4 水驱后 101 长8 7.8 26.9 2.1 12.2 1.0 6 113 长8 40.4 8.0 27.1 2.2 11.8 0.9 40 平均值 7.9 27.0 2.1 12.1 1.0
绝对含量(%)
9.0
0.6
混层 比 绿泥石(C) (%S 相对 绝对 I/S 73.4 7.5 <10 74.2 7.6 <10 驱替前 72.6 7.2 <10 水驱后 73.4 7.4 <10 75.0 6.7 7.4 15 6.7 75.1 6.9 15 75.0 6.6 15 75.0 6.7 15
堡40-51 40 堡46-37 耿68
西32-16 20 西13 西23 西31-31
平均值
0
伊/蒙间层 5.8 3.3 6.2 45.8 5.1 40.9 3.8 52.9 4.2 33.138.6 4.0 45.8 4.0 45.8 17.1 6.1 10.4 5.9 4.0 1.8 6.1
伊利石 伊/蒙间层 伊/蒙间层比 高岭石 绿泥石 高岭石 73.9 <10 <10 绿泥石 79.7 53.1
偏度(SK1)
粒度分析
100 80 60 40 25.68 20 0 0 0 0 砾石 1.95 0 00.23 0.35 粗砂 中砂 细砂 10.64 6.83 3.1 2.131.29 2.27 粉砂 泥 93.66 82.18 69.69 姬塬耿43井区 白豹白209井区 西峰白马中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