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腐败案例

古代腐败案例

古代腐败案例【篇一:古代腐败案例】贪官堪比大老虎!细数中国古代10大贪官2014-08-03阅读 (7327)点击上面 360doc个人图书馆进行关注贪官堪比“大老虎”!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贪官,但是,水平不一,各有千秋。

一起来见识一下古代打掉的“大老虎”,排名不分先后。

1 秦朝赵高:侵夺民田操控国库赵高,秦朝宦官,原为赵国贵族。

秦始皇听说赵高能力强,便提拔他担任了中东府令,兼行符玺令,成了掌管皇车马和能自由出宫的官吏。

赵高利用手中的职权,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各项经济事务横加干涉,侵夺民田,操纵赋税,控制国库。

几年的时间,赵高就成了财富难以计数的富翁,其爪牙也大发横财,国家的财力却日趋薄弱。

赵高入秦宫20多年,依靠弄虚作假,弄权不止,贪欲不足,终得报应。

2 “跋扈将军”:家财三十亿梁冀是东汉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做过大将军。

在朝廷里横行二十几年,人称“跋扈将军”。

公元158年,恒帝为了夺回大权而先发制人,包围了梁冀的住宅,逼迫梁冀夫妇自杀。

遭处置的梁冀党羽达300多人。

梁冀被抄家后,恒帝把他的财产进行拍卖,得到30多亿银钱,相当于当时国家税收的一半。

3 东汉王温舒:大肆杀人以权换钱王温舒,阳陵人。

年轻时的王温舒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并且性格暴虐,常常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

王温舒不仅仅是一个以杀立威的酷吏,他还是个贪官。

王温舒有两副面孔,一副是“酷”,在无权无势者面前,他以酷行贪;另一副就是“谄”,在权贵面前,他以谄行贪。

王温舒手段不外是贪污和纳贿两种。

就其贪污而言,主要是贪污被籍没财产。

在广平,在河内,在京师,他杀几万人,被没收财产的人有上千家。

4 西晋石崇:拦劫沿途客商敛财石崇,西晋著名富翁。

其财富来源是任荆州刺史时拦劫沿途客商而得。

最经典的故事是与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斗富大获全胜,可谓“富可敌国”。

石崇的财产山海之大不可比拟,宏丽室宇彼此相连,后房的几百个姬妾,都穿着刺绣精美无双的锦缎,身上装饰着璀璨夺目的珍珠美玉宝石。

5 南宋右丞相:“光明正大”地卖官陈自强在南宋宁宗时做到了右丞相,他依仗着曾经做过实权人物韩胄启蒙老师的资历,贪赃枉法,什么事都干。

凡是求官的人,他都派人谈好价钱,一切办妥后再“光明正大”地授官。

地方官送公文到京城,封函上一定要注明“某物多少一起献上”。

凡是没写的,就根本不打开。

韩胄北伐失败失去了权势,陈自强失去了靠山,又因谎报军情被朝廷罢免,最终死于流放地。

6 北宋蔡京:造假账,领双份的宰相俸禄蔡京是福建仙游人,北宋著名的奸相,在王安石推行变法改革之际,他投机新党,与宦官童贯狼狈为奸,终于爬上相位。

在一系列祸国殃民的搜刮中,蔡京自己也乘机假公济私,广为聚敛,还拥有土地50万亩。

这还不够,蔡京晚年“既贵而贪益甚”,甚至不惜造假账,领双份的宰相俸禄,可谓贪婪无耻之极。

一次,皇帝赐他一座西花园,他为了扩建竟拆毁附近民屋数百间,建成后的西花园奢华甚至超过皇帝的东园。

当时太学生联名上书,把蔡京、王蒲、童贯、梁师成等6 个劣迹昭著的人称为“六贼”,蔡为六贼之首。

靖康之变后,他被继位的钦宗下令流放,死于海南。

7 唐朝元载:就连胡椒也贪64吨元载有种癖好,热衷于大兴土木,建房盖屋,这也是所有贪官的三部曲(票子、房子、女子)少不了的一环。

他所建的屋宅,竟占了大宁、安仁、长寿三坊,唐代长安都城有109个坊,元载就占其三,可见规模之大,建筑之多。

他倒台后,被没收的宅舍足够分配给数百户有品级的官员居住使用,而且,抄家的物品中居然还有八百石胡椒。

据有人计算过,唐时一石重为现在的79320克,那么八百石就是现在的64吨。

8 明代刘瑾:对不贿者贬官或下狱刘瑾是陕西兴平人,入宫后,他先是侍奉太子朱厚照,后来朱即位为武宗,刘瑾和马永成等宦官皆因东宫的旧恩得宠,号称“八虎”,刘瑾还当上了最重要的内宫衙门司礼监的掌印太监。

刘瑾为聚敛财产,不惜公然索贿。

重贿者升官;不贿者,或贬官,或下狱,或勒令致仕。

刘瑾还大肆贪污国库金银,中饱私囊。

刘瑾当政5年,最后谋反事败,被捕处死。

当时武宗亲自抄没其家,除了抄出伪玺、玉带、兵器外,还有金银数百万两和不计其数的宝货。

9 明代严嵩:两父子控制吏部兵部受贿严嵩,江西分宜人。

乡试中举后授翰林院编修,礼部侍郎,爬上了不得内阁宝座。

按照高官荫子的规定,其子严世蕃也进入官场,渐官至工部侍郎。

从此父子把持朝政,大肆贪污腐败,号称“大丞相、小丞相”。

嘉靖四十四年皇帝下诏将他们二人重新逮捕入狱,经审判,判他们大逆不道与谋反之罪,判处斩刑,不久伏诛于市。

抄其家,得黄金三万两千余两、白银二百零二万余两,珍宝无数,几乎超过了皇室的珍藏。

10 清朝和珅:家产超过朝廷十年收入和珅,满洲正红旗人。

乾隆去世后,嘉庆下诏令和珅自尽,并抄了和珅的家,其家财超过朝廷十年收入。

和珅聚敛财富之多,在历代文武大臣中首屈一指,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富的贪官。

家产约有8亿两白银。

喜欢本文就分享吧~点击右上角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或,分享给朋友圈或朋友更多精彩,请关注【360doc个人图书馆】1. 点击文章标题下方的蓝色文字【360doc个人图书馆】,在弹出页面选择【关注】2. 或:搜索微信号【360doc】,进行关注推广红木家具知识求关注【篇二:古代腐败案例】雍正的前任圣祖仁皇帝康熙,亲手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

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而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人。

雍正说:“历年户部库银亏空数百万两,朕在藩邸,知之甚悉。

”又说,“近日道府州县亏空争粮者正复不少”,“藩库钱粮亏空,近来或多至数十万”。

如此看来,则堂堂大清帝国,竟是一空架子。

外面看强盛无比,内里却空空如也。

国库空虚,关系匪浅,新皇帝岂能坐视?然而钱粮的亏空,又不简单地只是一个经济问题。

各地亏空的钱粮到哪里去了?雍正看得很清楚:不是上司勒索,就是自身渔利,而户部的银子,则被皇帝和权贵们在“不借白不借”的心理支配下“借”走了(其实也就是侵吞)。

这么多人来挖国家的墙角,国库还有不亏空的道理?但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的贪污、挪用、借支公款,又确有其“不得已”处。

因为清从明制,官员俸禄极低。

正一品官员的年俸不过纹银一百五十两,七品县令则只有四十五两。

这点俸银,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打点上司,迎来送往和礼聘幕僚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清两代吏治的腐败,是给逼出来的。

由此可见,亏空关系到吏治,吏治又关系到体制,这是一个连环套。

这个连环套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含糊不得。

如果说,打江山要靠枪杆子,那么,治江山就得抓钱袋子,所以亏空不能不补。

吏治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所以吏治不能不抓。

两件事既然都与制度有关,则制度也不能不改。

雍正把这一切看得十分清楚。

因此,清理亏空这件事,在他那里就变成了体制的改革。

不过,事情还得从清理亏空做起。

它是最好的突破口,也是当务之急。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二月十叁日,即康熙皇帝去世刚好一个月时,雍正皇帝下令户部全面清查亏空钱粮。

雍正不顾乃父“尸骨未寒”,就要对留下的积弊大动干戈,可见其决心之大,也可见事情之紧迫。

这是雍正即位之后的第一个大战役,关乎国本,也关乎帝位。

一旦无功而返,或半途而废,不但雍正自己身败名裂,国本也可能为之动摇。

因此只能胜,不能败,只能进,不能退。

然而雍正信心十足。

雍正的自信是有道理的。

他确实不是糊涂皇帝,更不是纨□阿哥。

而且,与乃父康熙皇帝相比,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洞悉下情。

各级骨什么鬼心眼,小动作,官场上又有哪些流习和积弊,他都一清二楚。

他深知,下级对上级,地方对中央,向来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中央的政令到了下面,没有不打折扣的。

清查亏空牵到那么多官员的切身利益,岂有不研究对策之理?那好,你研究,我也研究。

你有对策,我更有对策。

我的对策是:先研究你的对策,再出台我的政策。

我的政策是针对你的对策来的,看你还有多少对策!这一下,贪官污吏全都傻了眼。

雍正确实太了解下情了。

他知道,靠贪污犯去查自己的贪污,那是永远也查不出来的。

他们的上司也同样不可行。

因为没有一个贪污犯不巴结上司,不给上司行贿送礼。

如果他不巴结上司,或者上司不接受贿赂,他还能混到今天?早就被查出来,被弹劾罢官了。

即使他的上司是清廉的,也不可靠。

因为地方上的亏空如此严重,贪墨如此猖獗,他们居然毫无动作,那就只能是叁种情况:要么是昏官,对下情一无所知;要么是庸官,知情而不敢举报,或无力纠察;要么是混蛋,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官声,对下面的胡作非为睁眼闭眼,包庇纵容,搞“地方保护主义”。

靠这些人去清查亏空,那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即使他们手脚干净,也不能依靠。

雍正的对策是派出钦差大臣。

这些省级或副部级的特派员直属中央,与地方没有任何瓜葛,而且都是为官清正又精明强干的能员。

这些人,既无前车之鉴,又无后顾之忧,且直接归皇帝领导,不尽心也会尽力。

何况,这些特派员也不是光杆司令。

雍正从各地抽调了一大批候补州县随团到省,与特派员一起查账。

查出一个贪官污吏,立即就地免职,从调查团里选一个同级官员接任。

这是一着妙棋,也是一着狠棋。

因为雍正深知官官相护,是官场顽症。

历来的继任官,总是会帮着前任补窟窿,然后自己再留下一大笔亏空,让后任去擦屁股。

亏空之所以总也补不上中,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但这一回后任是来查账的,当然不会替他打圆场,做掩护。

这样,这个贪官就再也无处遁逃,只有低头认罪,接受处罚。

而且,因为没有后任给他补漏洞,他当然也不愿意为前任背黑锅。

于是,就连他的前任,甚至前任的前任,如有贪污挪用,也难逃法网。

贪官们当然不愿束手就擒。

他们还有对策,即借钱借粮来填补亏空。

这也是老办法:上面要来查账时,就从当地富户那里借些钱粮来放在库里。

上面的来人一看,分文不少,检查团一走,这些钱粮又还回去。

因为是官借,利息既高,又不怕不还,再说富户们也不想得罪地方官,因此这个办法也屡试不爽。

可惜伎俩也逃不过雍正的法眼。

雍正在派出特派员的同时,也给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先打招呼:谁也不能借钱粮给官府。

要借也可以,这些钱粮既然被说成是官府的,朕就认它是国家所有,你们这些借钱借粮给官府的人,就再也别想把它们收回去。

这一下,谁也不肯借钱借粮给贪官们了。

富户们不想得罪官员,更怕得罪皇帝。

再说,他们也不愿意自己的钱粮白白地送给公家。

贪官污吏的又一条对策被雍正事先粉碎。

不过,这还只是雍正一系列对策的一部分。

雍正的又一个重要举措是成立“会考府”。

会考府是一个独立的核查审计机关,成立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正月十四日。

它的任务,是稽查核实中央各部院的钱粮奏销。

雍正深知,钱粮奏销,漏洞很大。

一是各省向户部上缴税银或报销开支时,户部要收“部费”,也就是现在说的“好处费”、“茶水费”。

没有“ 部费”的,哪怕是正常的开支,亦无手续或计算方面的问题,户部也不准奏销,甚至拒收税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