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初探
诗歌,言简而意丰,是语言艺术的精华。
很不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歌已经“死亡”的时代,似乎已经走进了诗歌的荒原。
我们只好在那些过去的诗词中想像诗经楚辞,想像汉唐风韵,想像宋词苦雨……康桥、雨巷、乡愁也都渐行渐远,黑色的眼睛迷失了,春暖花开似乎是一个遥远的梦……
少年如诗。
十三四岁,花一样的年华,诗一般的年龄。
诗歌,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应该成为滋养少年成长的肥沃的土壤。
我多希望,孩子们能乘着诗歌给予他们的轻灵的翅膀飞翔。
诗歌简约而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而忽视了学生的诵读与体悟。
由于教师细致的咀嚼和灌输占去大量的时间,学生就失去了更多与文本接触的机会,沉溺于支离破碎的解析中,不能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感知和把握。
鉴于这种认识,作为普通的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我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了一些活动,力所能及地做我能做的一点事情,目的只是想把诗歌这一语言的精华送给孩子们,希望激发他们对诗歌的一点兴趣,增添生活的诗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
趣,营造一种诗意的学习氛围,我们举行了多次诗歌朗诵会。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所选现代诗篇较多,如《七子之歌》、《再别康桥》、《回延安》等。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抽签进行现代诗歌朗诵会。
比赛之前先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准备时间,比赛时小组的所有成员必须齐上阵,这样就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一次锻炼的机会,而且对于那些怯于开口的学生更是一次很好的促进。
朗诵的形式是多样的,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以及本组特点进行设计。
学生们充分显示出他们的聪明与才智,配乐朗诵式、合唱朗诵式、男女分诵式、一人领诵式等,精彩纷呈。
我们又举行了一次古代诗词朗诵会,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自主选择一个专题。
而且,本次诗歌朗诵会我还给学生提了一个新要求,在背诵之前加一段开场白或在结束时加一段结束语,二百字左右。
一组准备了李白诗专题,背诵《将进酒》和《蜀道难》,六位同学合作背诵了这两首长诗,很不容易。
四组背诵了杜甫的“三吏”、“三别”,一人一首。
五组背诵了毛泽东词六首。
其他小组则选择了咏秋词专题、苏轼词专题、辛弃疾词专题、李白诗专题、咏荷诗专题等。
刘阳同学在周记中记下了自己的紧张以及这次朗诵会的盛况:“今天语文课上的古诗词朗诵会,可谓是多姿多彩。
每个小组上场都会给观众带来小小的惊喜与小小的惊
讶,同学们的情绪都特别的高涨。
轮到7组的时候,我就特别的紧张,感觉血液在沸腾,心儿像小鹿一样咚咚地跳,待到我站起身的那一刻,心已经跳到了嗓子眼。
看得出来,我们的组员也很紧张。
韩诚第一个朗诵就卡了壳,字都是一个一个跳出来的;还有张雅婷,本来在台下背得滚瓜烂熟的《月下独酌》,到了台上却又一遍又一遍地看;当然还有我了,我感觉脸上火辣辣的,我知道当时我的脸已经堪比红苹果了,滚烫滚烫的……我们组的闪亮点当属马靖宇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从他一开始背,同学们的情绪就直线上升,还没背完,同学们就已经掌声如雷了。
一首《将进酒》被他背诵得豪放激昂、淋漓尽致,同学们掌声连着掌声,带着赞许,带着鼓励……”
诗歌朗诵会很精彩,学生们的解说词也同样精彩:
一组的解说词:我们是一组,今天给大家展示的是李白专题。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被称为“诗仙”。
他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放气魄,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不羁,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大气。
我们所背诵的就是李白最富盛名的两首诗――《将进酒》和《蜀道难》。
再看看我们活动之后的小作文,孩子们的才气扑面而
来。
他们对于诗歌的感悟令人惊叹,并由诗及人,对于诗人的认识也颇为深刻:
辛弃疾是豪放派的大家,他的词向来酣畅淋漓、气势磅礴。
苏轼也的确是豪放派的先祖,意气风发。
两人奔放的情感,透过清雄的字句飞射而出,如焦热后的滂沱大雨,浇灌人心,清凉顿时氤氲胸怀、日久难消。
而李白杜甫的群诗荟萃也值得寻味。
李白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杜甫也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惆怅。
诗仙与诗圣的感情交汇,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当今的英雄才子毛泽东,把思想留于诗词之中;昔日的香山居士白居易,把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融入笔墨之间。
读着他们的词,思想、情感渐渐浮出水面,不用浓墨重彩,却能深入人心。
诗仍是往日存于宣纸上的文字,词仍是词人遗存的痕迹。
写它们的人已不在,但我们的声音可把他们召唤。
透过美丽的声音,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感受到诗者的到来。
诗歌朗诵学生们的收获颇多。
彭琳说:“通过这一次赛诗会,我深刻地感悟到了:要想在别人面前展现出精彩的一面就要在台下默默地努力。
成功是掌握在努力奋斗的人的手中,要想不努力付出便会得到累累硕果,那是守株待兔。
”
诗歌朗诵会充分发挥了小组的集体智慧,发挥了小组
合作的优势,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不妨用李娜的话作为这一章的小节:“在教室的讲台上,我们全班展示了诗歌。
讲台,老师平时上课的地方,但那一刻成了我们成长的舞台。
那舞台上没有老师严厉的眼神,只有我们背诗的琅琅声音。
讲台不就是属于我们的舞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