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的策略(常青)
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的策略(常青)
A·价值评估体系 对建筑遗产建造和使用中的地方风俗、 对建筑遗产建造和使用中的地方风俗、仪式进行详细调研整 理,按其不同性质,分别提出文物性维护、保护性再生的原则与 按其不同性质,分别提出文物性维护、 策 略 , 尝 试 建 立 一 套 有 形 和 无 形 建 筑 遗 产 ( TANGIBLE & INTANGIBLE)的综合价值评估体系。 INTANGIBLE)的综合价值评估体系。 B·都市“身份”的证明 都市“身份” 以上海为例, 以上海为例,至少有三个方面构成了都市建筑遗产的核心内 容:“ 里弄石库门住宅” 容: “ 里弄石库门住宅 ” , “ 历史街区和近代老大楼 ” , 以及 历史街区和近代老大楼” 近代工业建筑遗产” 上海的都市地位、 身价”证明, “ 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上海的都市地位、“身价”证明,发展 底蕴和价值源泉,可以说主要是由这三个方面所构成的宏大历史 底蕴和价值源泉,可以说主要是由这三个方面所构成的宏大历史 场景决定的。此外, 场景 决定的。此外,上海城郊的风土水乡重点保护也是不可忽视 的一个方面(实例为豫园地段、外滩街区和金泽节场) 的一个方面(实例为豫园地段、外滩街区和金泽节场)。
3.中国的遗产保护运动 3.中国的遗产保护运动
随着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意识的不断增强,北京、上海 和杭州等历史文化名城都提出了保护第一 和杭州等历史文化名城都提出了保护第一,发展要确保城市遗产 保护第一, 无恙,以保护作为发展筹码的理念和政策,甚至与社会经济、文 无恙,以保护作为发展筹码的理念和政策,甚至与社会经济、文 化相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直接挂钩。
2、保护与再生的技术应用研究: 保护与再生的技术应用研究:
A·价值的技术支撑 如何整体把握住城市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 用好、 如何整体把握住城市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 , 用好 、 用足 这一资源,既是一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战略问题,更是一个价值 这一资源,既是一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战略问题,更是一个价值 判断和实现这一价值的技术支撑问题。 判断和实现这一价值的技术支撑问题。
2.保护工程学的基础 2.保护工程学的基础
开辟建筑学领域有关建筑遗产保护的新方向,为保护工程学 开辟建筑学领域有关建筑遗产保护的新方向,为保护工程学 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专业增强学术基础,进而对城市保护与发展 的理论与实践产生推进性影响。
三、研究的关键点及其方法
1、文化内涵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文化内涵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2、保护工程实践
近年来主持“外滩源” 工程前期研究及概念设计、 近年来主持 “ 外滩源 ” 工程前期研究及概念设计 、 外滩轮 船招商总局大楼外观复原与内部更新设计研究、 东外滩” 船招商总局大楼外观复原与内部更新设计研究、“东外滩”旧工 钱塘古镇保护性改造( 业区保护与再生规划设计研究、杭州钱塘古镇 业区保护与再生规划设计研究、杭州钱塘古镇保护性改造(都市 新水乡)概念设计研究。 新水乡)概念设计研究。 近来又完成了上海南京路外滩段 近来又完成了上海 南京路外滩段 历史街区保护与振兴前期 南京路外滩段历史街区保护与振兴前期 研究;上海市援藏重点项目“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宗堡” 研究;上海市援藏重点项目“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宗堡”复原设计 研究等重要项目,在海内外均有一定影响。 研究等重要项目,在海内外均有一定影响。
二、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地域建筑文化的走向 1.地域建筑文化的走向
将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究运用于城乡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的 社会实践,从风俗性和地域性的角度,深入探索我国地域性建筑 社会实践,从风俗性和地域性的角度,深入探索我国地域性建筑 文化的渊源、演变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走向, 文化的渊源、演变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走向,研究保护与更新 的策略、方法和相关技术条件。 的策略、方法和相关技术条件。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的策 略、方法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常青
一、研究的国内外背景
1.保护是西方的一项国策 1.保护是西方的一项国策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各国的城市建设由数量型向质量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各国的城市建设由数量型向质量 型深入发展,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 美国于1981年的《经济复兴税收法》 美国于1981年的《经济复兴税收法》中为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提 供了税收等一系列的政策优惠,明确地将保护与再生看作推进城 供了税收等一系列的政策优惠,明确地将保护与再生看作推进城 市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政策之一, 市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政策之一,并使之逐渐成为一个重 要的城市建设与建筑实践领域。
4.保护是挑战和机遇 4.保护是挑战和机遇
事实上,我国加入WTO以后,建筑行业已面临着更激烈的国 事实上,我国加入WTO以后,建筑行业已面临着更激烈的国 际竞争,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领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特殊 际竞争,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领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特殊 的机遇,许多建筑(含规划与室内) 的机遇,许多建筑(含规划与室内)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与各级市 政管理部门、文保管理部门都急需历史建筑保护与再生工程方面 的专项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以与国际水准接轨。满足这一城市 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对我国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对我国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必要性与紧迫性。
C·历史价值的再生 因此从历史场景的形成及作用的角度重新认识城市建筑遗 产的价值,激活和提升其内在的生命力和潜在价值, 产的价值,激活和提升其内在的生命力和潜在价值,探索具有地 方代表性的都市历史场景和民俗节场再生的可行性, 方代表性的都市历史场景和民俗节场再生的可行性,即是本研究 的关键所在。 的关键所在。 D·整体保护的方法 将建筑遗产及其文化现象中的有形和无形的建筑遗产作为 一个整体来研究。如建筑仪式、 一个整体来研究。如建筑仪式、营造工艺和空间制度等是作为文 化遗产的整体而存在的,应对其进行地区性分类重点的调查、 化遗产的整体而存在的,应对其进行地区性分类重点的调查、实 录和综合比较研究,提出整体保存和保护的理论和策略。 录和综合比较研究,提出整体保存和保护的理论和策略。对包括 木、砖、石及其装饰元素的营造工艺进行详细地追踪调查,特别 石及其装饰元素的营造工艺进行详细地追踪调查, 对活着的技艺和地方名匠进行调查实录研究(实例为“香山帮” 对活着的技艺和地方名匠进行调查实录研究(实例为“香山帮”, 钱塘古镇)将成为此方面研究的一个重点。 钱塘古镇)将成为此方面研究的一个重点。
四、研究的条件和基础
1、理论研究成果
项目建议人长期从事建筑理论与历史教学、 项目建议人长期从事建筑理论与历史教学 、 研究和建筑工 程实践。 2002年 领衔创办了我国建筑院系中第一个历史建筑 程实践。 2002年,领衔创办了我国建筑院系中第一个历史建筑 保护工程新专业。1999年起,连续主持“ 保护工程新专业。1999年起,连续主持“建筑人类学的理论与应 用研究” 风土建筑遗产整体保护与利用研究” 用研究”、“风土建筑遗产整体保护与利用研究”等两项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风土建筑专题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 (2003)。 所授建筑理论与历史课程先后获校优质课程( 1998) 所授建筑理论与历史课程先后获校优质课程 ( 1998 ) 、 精 品课程(2003)称号,上海市精品课程(2004)荣誉。出版《 品课程(2003)称号,上海市精品课程(2004)荣誉。出版《西 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 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中国建筑志》(获第四届国家图 中国建筑志》 书奖最高奖的系列丛书之一) 书奖最高奖的系列丛书之一)、《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等有影 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 响的著作多部。 响的著作多部。
2.保护在西方的比重 2.保护在西方的比重
调查表明,实际上当代欧美城市建设领域70 调查表明,实际上当代欧美城市建设领域70%左右的建设量 70% 都与历史环境及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密切相关。保护城市建筑 遗产已不再是权宜之计,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 建筑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成部分。建筑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成部分。建筑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这一点已在世共识。但是如何在技术和文化两个层面上实现建筑遗产 技术和文化两个层面上实现建筑遗产 前沿课题。 的保护与再生,在国内外建筑界都是极具挑战性的前沿课题 的保护与再生,在国内外建筑界都是极具挑战性的前沿课题。
B·技术关键问题 历史环境整体保护与再利用的设计方法研究; a·历史环境整体保护与再利用的设计方法研究; 建筑遗产的物理环境改造技术,如材料、管线及施工技术研究; b·建筑遗产的物理环境改造技术,如材料、管线及施工技术研究; 建筑遗产的数字化技术研究。 c·建筑遗产的数字化技术研究。
C·预期研究成果 城市历史环境及建筑遗产保护的设计规则及技术标准; a·城市历史环境及建筑遗产保护的设计规则及技术标准; 基于再生设计的技术应用研究,包括结构、管线、生态技术等; b·基于再生设计的技术应用研究,包括结构、管线、生态技术等; 数字图像中国建筑遗产(如常青研究室正在进行的数字《 c·数字图像中国建筑遗产(如常青研究室正在进行的数字《清明上 河图》研究) 河图》研究)。
3、保护人才培养
在项目建议人所指导的研究生中, 在项目建议人所指导的研究生中 , 每年都有优秀硕士论文 获得者。2003年所指导的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被上海市选送参加全 获得者。2003年所指导的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被上海市选送参加全 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比,2004年所指导的两篇博士学位论文被 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比,2004年所指导的两篇博士学位论文被 推荐为优秀博士论文。这些论文均属本建议项目范畴。 推荐为优秀博士论文。这些论文均属本建议项目范畴。